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不但以他在时空物理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他的文笔优雅而清晰,既可以详细阐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又作出了浪漫的哲学思考(读过他出版的几乎所有书,的确给人这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要读英文才有深刻体会,也许读意大利语原文体会更深)
试从本书举一例进行分析:

“Scientific thinking has woven a complex edifice of knowledge.”
初读这句就很好奇,has woven可以和edifice搭配吗?
问了ChatGPT4o,回答如下:
“tapestry” vs. “edifice”:为何选择“edifice”?
句子:
“Scientific thinking has woven a complex edifice of knowledge.”
(“科学思维编织出了一座复杂的知识大厦。”)
1. “tapestry” 和 “edifice” 的基本区别
• tapestry(挂毯):强调复杂性、精美的细节和互相交织的元素,通常用于描述多层次、色彩斑斓的文化或历史脉络。
• edifice(大厦):强调稳固、结构化、庞大的体系,通常用来形容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或制度。
从字面意义来看,“woven”(编织)确实更自然地搭配**“tapestry”,因为“挂毯”本来就是用线编织而成的。然而,作者选择“edifice”,意味着他希望强调科学知识的结构性**、层层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相互交错的多样性。
2. “has woven” 能与 “edifice” 搭配吗?
一般来说,“woven” 更常与 “tapestry” 这样的词搭配,因为编织更直接与织物相关。然而,这里作者将“编织”与“大厦”结合,创造了一种跨界隐喻(mixed metaphor),但并不突兀,反而极具表现力。
• 如果用“tapestry” → 画面感更强,强调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错综复杂的细节。
• 如果用“edifice” → 强调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秩序感和宏伟性,符合科学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楼的递进逻辑。
由于科学不仅仅是片段式的信息拼接,更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稳固的知识体系,因此“edifice”比“tapestry”更符合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
3. 作者采用“edifice”的理由和好处
(1)强调科学的“建构”而非“拼接”
• tapestry 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科学是一种文化上的编织,可能更适合描述历史、社会或文学的发展;
• edifice 则更符合科学是一种系统性建构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交织,而是有地基、有框架、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知识体系。
(2)突出科学的“稳定性”
• 挂毯是柔性的,可能会随时间、环境而改变形态;
• 大厦则是稳固的,意味着科学并非仅仅是互相交错的观点,而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稳固的庞大系统。
(3)科学的历史演进符合“建造”的隐喻
• 科学的发展可以比喻为建造一座大厦:先有基础(经典力学),然后不断加建新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但它的结构并非完全推翻,而是逐步完善。
• “tapestry” 可能会让人觉得科学只是不断叠加的观点,而“edifice”更强调科学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组织的整体。
总结:为什么不用“tapestry”而用“edifice”?
1. “edifice” 更符合科学的逻辑性、结构性,相比“tapestry”,它更能表现科学知识是层层建构、稳定发展的体系,而非仅仅是错综复杂的交织。
2. “woven” 与 “edifice” 的搭配虽然非常规,但极具表现力,形成了一种“知识被精心编织而成的大厦”的隐喻,既突出科学发展的过程,又展现了它的稳定性。
3. 符合科学历史演进的特点:科学并非简单的拼接,而是不断扩展、完善的体系,类似于一座不断增高的大厦,而非一块装饰性的挂毯。
这种用法虽然打破了一般的固定搭配,但创造了一种既富有诗意又符合科学发展逻辑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得这句话既富于想象力,又能精准传达科学知识的本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