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曾奇峰SHOU个大众实用心理课,总结30年临床经验,历时1年打磨,原汁原味的曾氏心理学帮你快速入门心理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充分地成为自己,拥有健康和强大的人格。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被压抑和扭曲的人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书应用4大生活场景,覆盖自我认知+关系洞察+情绪管理+科学育儿;囊括精神分析核心理念,针对性解决生活中的最重要议题,为你写下治愈心灵的药方;系统讲解心理咨询真实操作流程,是送给每一位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理自助手册。
作者简介 · · · · · ·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被誉为“精神分析届的播种机”。
创立了被称为“中国塔维斯托克”(TAVISTOCK)的武汉中德(现改称为忠德)心理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该医院是中国心理从业者心中的圣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目录 · · · · · ·
潜意识里储存着命运 / 002
自恋:自己跟自己玩的孤独与哀伤 / 011
退行与固着:与成长背道而驰 / 015
投射:让世界如我所愿 / 020
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 / 025
· · · · · · (更多)
潜意识里储存着命运 / 002
自恋:自己跟自己玩的孤独与哀伤 / 011
退行与固着:与成长背道而驰 / 015
投射:让世界如我所愿 / 020
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 / 025
强迫性重复:某种程度几乎等于命运 / 030
攻击性:人的基本动力 / 035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 042
自我的边界:健康人格的显著特征 / 048
关系:从负担变滋养 / 053
关系中的距离与秘密 / 054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与自由 / 060
婆媳关系的深层风景 / 066
性与关系:生命被激活的程度 / 072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 / 078
亲密关系中的常见误区 / 083
亲子关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089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 090
60分的妈妈和爸爸:孩子的最佳起飞平台 / 100
独立抚养者面临的问题 / 105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 / 111
学习那些事儿 / 116
如何处理同胞竞争 / 121
吃还是不吃:权力斗争的战场 / 123
你不知道的情绪密码 / 125
抑郁:愤怒转向自身 / 126
焦虑:任何不确定性都是威胁 / 131
恐惧:请不要恐惧你的恐惧 / 136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 / 142
安全感: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 148
分离焦虑:发展你的自我功能 / 155
心身疾病:心身从来都是一体的 / 158
共情:面对现实问题的反应 / 164
心理咨询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 171
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 172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相互关系 / 176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效的 / 180
如何讨论咨询目标 / 185
如何面对来访者现实中的难题 / 189
当你的来访者也是心理咨询师 / 192
咨询师的营业之路 / 194
咨询师如何把控时间 / 196
心理咨询中的经典问题 / 201
转诊:我想换一个咨询师 / 202
金钱:我是花了钱的 / 207
睡眠:如何把稳定性内化 / 209
咨询目的:我什么时候可以好 / 212
谴责:嫌弃你,又离不开你 / 215
沉默:沉默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 218
重新解读爱情、婚姻、家庭 / 221
疫情危机之下,我们如何安心 / 23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记住,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医生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最安全的方式。 比如我是一个曾经霸凌其他同学的人,在心理老师的帮下,如果我能够体会到被我凌的那些人的痛苦和给他们造成的创伤,以及对他们以后成长的影响,那我的自我意识范围就扩大了。以后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攻击性就可能会有所收敛。 我们每个人都是慢慢长大的,需要学习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同时,共情他人的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攻击性:人的基本动力 / 035 -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 042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曾奇峰的心理课"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曾奇峰的心理课"的人也喜欢 · · · · · ·
曾奇峰的心理课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曾奇峰的心理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2021-01-29 22:50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 平淡替代激情。
“老夫老妻”四个字催眠了无数人,平淡不应该是亲密关系的必然归宿。关系的平淡化有以下原因:向父母平淡的关系看齐。比如,一个女性知道她父母的关系完全没有温度,如果她让自己的关系充满激情,那让她的父母情何以堪?双方对创造力的压抑。这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亲密关系投射的结果,估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平淡,比如平淡的工作态度。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平淡还来自潜意识层面关系的未分化。小别胜新婚的“小别”,就是在现实层面对抗夫妻过近的距离。
● 用责任感替代娱乐性。
一个自由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和对方要有责任感。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长着一副严肃的负责面孔时,表示他们正在掩盖关系带来的愉悦感,也许这种愉悦感被他们体验成罪恶感。更糟糕的结果是,因为常把“负责任”挂在嘴边,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所以时间长了会变成对责任的逃避。
● 用孩子隔离夫妻双方的情感。
孩子是新来的“玩伴”,但这也为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喜新厌旧”提供了机会。有了孩子,就不要丈夫或者妻子了。这直接降低了亲密关系的品质,还可能让孩子不在孩子的位置,而处在配偶的位置,显然孩子会因此而不堪重负。
● 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化。
一个美国小伙子娶了一个中国女孩,后来他抱怨说,他实际上娶了女孩的整个家族。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夫妻感情受损、夫妻对孩子的权利受到干扰、各种边界不清导致的各种冲突等。让自己的亲友过度进入自己亲密关系的那一方,可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没分化,还没完全做好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准备。当然,我们看到很多多边化关系的大家庭之间没有什么冲突,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热闹、幸福,那多边化就不是问题。
● 亲密关系同事化。
夫妻共事是常见现象,但要划清边界、不发生冲突,很不容易。没冲突当然是好事,如果有冲突而且难以调和,最好放弃同事关系。对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 隐性性行为。
人格层面有性压抑的人,往往通过表面上看不出来是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性的需要。人格层面的性压抑是一种不能自我觉察的状态,即使是性行为丰富到如封建帝王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压抑,比如那些人格扭曲的帝王。夫妻之间频繁争吵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就是一种隐性的性行为,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更隐蔽。
● 某一方的嫉妒妄想。
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被理解成调情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但若嫉妒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疑,严重到双方都很痛苦,都觉得生无可恋,就是大问题了。我没有奢望通过在这里给出一个解释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大家知道这事儿有一个理解的方向就可以了。解释是:嫉妒的那一方压抑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这个倾向便以幻想配偶跟自己同性别的人暧昧来间接满足。这是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释,也许连精神分析师自己都不一定相信。
● 自我功能过度外包。
有些叱咤风云的女汉子一谈恋爱就退行,变得啥都不会了,啥都需要男友帮忙。短时间这样是健康的,但如果长时间不能从这样的退行中出来,就有问题了。常见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功能压抑后对方又不能及时而完全地补充上来,就会产生怨气;二是对方可能感到被过度索取,想从这个关系中逃离。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对亲密关系有破坏性。
● 扩大化的自我攻击。
一个自卑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你竟然看得上我这样不好的人,证明你也不怎么样,这是关系上的“远交近攻”。增加自己的价值感,自然就会减少对那些爱自己的人的贬低。
回应 2021-01-29 22:50 -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
2021-01-29 22:29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系,就是时间上的错误。所以,这个目标跟佛教的目标是一样的,让一个人更充分地活在当下。当
然还有人物上的错误,误把婆婆当母亲。婆婆是老公的母亲,称呼上也叫“妈妈”,这增加了错误的可能性。再延伸一点,你可能用早年的关系模式应对现在的任何关系。所以,早年没解决的关系问题都会在现在重现。或者说,你看起来活在现在,其实却活在早年的关系所制造的限定中。
● 你人格的发展停留在“控制期”,你是一个潜在的对权力过度感兴趣的“政治家”,跟婆婆冲突的本质是谁说了算的权力斗争。
当然,在关于小家的事情上,尤其是在孩子的事情上,你和你老公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你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力而忽略婆婆的权力或感受,就会制造冲突。
● 你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你不允许自己明目张胆地满足,就通过跟婆婆“近身肉搏”来满足。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满足了跟同性亲密的需要,又使整个事情在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是同性相爱。
如果你领悟了这个解释,你在意识层面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拒绝就会被激活,就会起到让你远离婆婆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期待的:远离了,冲突就没有了,有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原理——“鞭长莫及”。
● 你把你对老公的攻击转移到了婆婆身上。
为什么你不直接针对你老公?有很多原因,我这里只说一种:也许你对自我边界不清楚,所以投射性地不清楚老公和婆婆的边界,他们在你眼里几乎是一个人。
设想一下,自我边界清楚的你可能会这样做:对老公有意见时,就把他拉进卧室,关上门一通暴打,完事后开门走到客厅,对婆婆露出灿烂的笑容,发自内心地说:妈妈,你太了不起了,养的儿子真扛揍啊。
● 在你的潜意识里,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造就的幸福的总和,有一个额度。超过这个额度,你就会觉得你不配。
挑起战火、引发痛苦,可以把这个额度降低到你觉得配的程度。这也是人性里让人唏嘘不已的地方。
痛苦超过限度,还可以滋生出一些殉难者的悲壮感,而幸福超过限度,诱发的就是自我攻击。
婆婆方面是跟媳妇相应的,比如跟自己母亲的关系、权力斗争,对同性的倾向,等等。
● 你对儿子有内疚,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认为当年对儿子不够好,要继续跟儿子在一起以便“赎罪”,所以你无法像别的母亲一样周游世界,放飞自我。这就产生了跟媳妇的近距离关系,使冲突难以避免。
● 你无法拥有和享受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把它转化成对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爱。也许是因为你觉得甜蜜和有激情的亲密关系是堕落的,跟晚辈带有责任感的关系才是符合道德的。
但是,你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向晚辈投射了亲密关系中才有的元素,使他们不堪重负。媳妇跟你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代表你儿子、孙子“起义”,以摆脱跟你的关系的高浓度、高复杂度。
● 你无法通过创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你需要用付出来证明。
当你的付出包含某种交易式的要求,并逼迫媳妇就范,媳妇不顺从时,冲突就发生了。
典型的交易式表现是:我为你们孩子付出了那么多,那为什么你们家的事情、孩子的事情,我就没有一点决定权?
● 你的潜意识里,曾经并且仍然部分地把儿子看成自己的“老公”,原因是你对自己的老公不满意。所以,你把媳妇看成了“情敌”,怎么看都不顺眼。
● 你无法面对日益增加的死亡焦虑,所以你回避跟同龄人在一起,而选择跟儿子、媳妇和孙辈在一起。他们的活力会使你忘记自己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离去。
这种对他们的需要让你有屈辱感,所以你选择跟媳妇发起战争来掩盖自己的需要。意思是:我都骂你、打你了,怎么可能需要你?
以上的评述让我感觉有点内疚。这揭示得太血淋淋了。但是我马上又想到,这样做的目的是慈悲的,因为如果婆婆们悟到了这些,也许可以主动选择离开跟媳妇的冲突,用余生只做一件事情:愉悦自己。
回应 2021-01-29 22:29 -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
2021-01-21 18:40
-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2021-01-29 22:50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 平淡替代激情。
“老夫老妻”四个字催眠了无数人,平淡不应该是亲密关系的必然归宿。关系的平淡化有以下原因:向父母平淡的关系看齐。比如,一个女性知道她父母的关系完全没有温度,如果她让自己的关系充满激情,那让她的父母情何以堪?双方对创造力的压抑。这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亲密关系投射的结果,估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平淡,比如平淡的工作态度。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平淡还来自潜意识层面关系的未分化。小别胜新婚的“小别”,就是在现实层面对抗夫妻过近的距离。
● 用责任感替代娱乐性。
一个自由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和对方要有责任感。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长着一副严肃的负责面孔时,表示他们正在掩盖关系带来的愉悦感,也许这种愉悦感被他们体验成罪恶感。更糟糕的结果是,因为常把“负责任”挂在嘴边,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所以时间长了会变成对责任的逃避。
● 用孩子隔离夫妻双方的情感。
孩子是新来的“玩伴”,但这也为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喜新厌旧”提供了机会。有了孩子,就不要丈夫或者妻子了。这直接降低了亲密关系的品质,还可能让孩子不在孩子的位置,而处在配偶的位置,显然孩子会因此而不堪重负。
● 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化。
一个美国小伙子娶了一个中国女孩,后来他抱怨说,他实际上娶了女孩的整个家族。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夫妻感情受损、夫妻对孩子的权利受到干扰、各种边界不清导致的各种冲突等。让自己的亲友过度进入自己亲密关系的那一方,可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没分化,还没完全做好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准备。当然,我们看到很多多边化关系的大家庭之间没有什么冲突,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热闹、幸福,那多边化就不是问题。
● 亲密关系同事化。
夫妻共事是常见现象,但要划清边界、不发生冲突,很不容易。没冲突当然是好事,如果有冲突而且难以调和,最好放弃同事关系。对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 隐性性行为。
人格层面有性压抑的人,往往通过表面上看不出来是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性的需要。人格层面的性压抑是一种不能自我觉察的状态,即使是性行为丰富到如封建帝王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压抑,比如那些人格扭曲的帝王。夫妻之间频繁争吵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就是一种隐性的性行为,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更隐蔽。
● 某一方的嫉妒妄想。
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被理解成调情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但若嫉妒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疑,严重到双方都很痛苦,都觉得生无可恋,就是大问题了。我没有奢望通过在这里给出一个解释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大家知道这事儿有一个理解的方向就可以了。解释是:嫉妒的那一方压抑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这个倾向便以幻想配偶跟自己同性别的人暧昧来间接满足。这是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释,也许连精神分析师自己都不一定相信。
● 自我功能过度外包。
有些叱咤风云的女汉子一谈恋爱就退行,变得啥都不会了,啥都需要男友帮忙。短时间这样是健康的,但如果长时间不能从这样的退行中出来,就有问题了。常见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功能压抑后对方又不能及时而完全地补充上来,就会产生怨气;二是对方可能感到被过度索取,想从这个关系中逃离。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对亲密关系有破坏性。
● 扩大化的自我攻击。
一个自卑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你竟然看得上我这样不好的人,证明你也不怎么样,这是关系上的“远交近攻”。增加自己的价值感,自然就会减少对那些爱自己的人的贬低。
回应 2021-01-29 22:50 -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
2021-01-29 22:29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系,就是时间上的错误。所以,这个目标跟佛教的目标是一样的,让一个人更充分地活在当下。当
然还有人物上的错误,误把婆婆当母亲。婆婆是老公的母亲,称呼上也叫“妈妈”,这增加了错误的可能性。再延伸一点,你可能用早年的关系模式应对现在的任何关系。所以,早年没解决的关系问题都会在现在重现。或者说,你看起来活在现在,其实却活在早年的关系所制造的限定中。
● 你人格的发展停留在“控制期”,你是一个潜在的对权力过度感兴趣的“政治家”,跟婆婆冲突的本质是谁说了算的权力斗争。
当然,在关于小家的事情上,尤其是在孩子的事情上,你和你老公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你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力而忽略婆婆的权力或感受,就会制造冲突。
● 你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你不允许自己明目张胆地满足,就通过跟婆婆“近身肉搏”来满足。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满足了跟同性亲密的需要,又使整个事情在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是同性相爱。
如果你领悟了这个解释,你在意识层面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拒绝就会被激活,就会起到让你远离婆婆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期待的:远离了,冲突就没有了,有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原理——“鞭长莫及”。
● 你把你对老公的攻击转移到了婆婆身上。
为什么你不直接针对你老公?有很多原因,我这里只说一种:也许你对自我边界不清楚,所以投射性地不清楚老公和婆婆的边界,他们在你眼里几乎是一个人。
设想一下,自我边界清楚的你可能会这样做:对老公有意见时,就把他拉进卧室,关上门一通暴打,完事后开门走到客厅,对婆婆露出灿烂的笑容,发自内心地说:妈妈,你太了不起了,养的儿子真扛揍啊。
● 在你的潜意识里,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造就的幸福的总和,有一个额度。超过这个额度,你就会觉得你不配。
挑起战火、引发痛苦,可以把这个额度降低到你觉得配的程度。这也是人性里让人唏嘘不已的地方。
痛苦超过限度,还可以滋生出一些殉难者的悲壮感,而幸福超过限度,诱发的就是自我攻击。
婆婆方面是跟媳妇相应的,比如跟自己母亲的关系、权力斗争,对同性的倾向,等等。
● 你对儿子有内疚,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认为当年对儿子不够好,要继续跟儿子在一起以便“赎罪”,所以你无法像别的母亲一样周游世界,放飞自我。这就产生了跟媳妇的近距离关系,使冲突难以避免。
● 你无法拥有和享受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把它转化成对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爱。也许是因为你觉得甜蜜和有激情的亲密关系是堕落的,跟晚辈带有责任感的关系才是符合道德的。
但是,你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向晚辈投射了亲密关系中才有的元素,使他们不堪重负。媳妇跟你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代表你儿子、孙子“起义”,以摆脱跟你的关系的高浓度、高复杂度。
● 你无法通过创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你需要用付出来证明。
当你的付出包含某种交易式的要求,并逼迫媳妇就范,媳妇不顺从时,冲突就发生了。
典型的交易式表现是:我为你们孩子付出了那么多,那为什么你们家的事情、孩子的事情,我就没有一点决定权?
● 你的潜意识里,曾经并且仍然部分地把儿子看成自己的“老公”,原因是你对自己的老公不满意。所以,你把媳妇看成了“情敌”,怎么看都不顺眼。
● 你无法面对日益增加的死亡焦虑,所以你回避跟同龄人在一起,而选择跟儿子、媳妇和孙辈在一起。他们的活力会使你忘记自己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离去。
这种对他们的需要让你有屈辱感,所以你选择跟媳妇发起战争来掩盖自己的需要。意思是:我都骂你、打你了,怎么可能需要你?
以上的评述让我感觉有点内疚。这揭示得太血淋淋了。但是我马上又想到,这样做的目的是慈悲的,因为如果婆婆们悟到了这些,也许可以主动选择离开跟媳妇的冲突,用余生只做一件事情:愉悦自己。
回应 2021-01-29 22:29 -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
2021-01-21 18:40
-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2021-01-29 22:50
这里的亲密关系特指恋爱和婚姻关系,其中的常见误区有10种。
● 非血缘关系血缘化。
血缘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终止,就是割肉剔骨也不能终止。而亲密关系是可以终止的。当我们潜意识地把亲密关系转化成了血缘关系,就可能在言行上乱来,最后关系的破裂会告诉我们,这不是不可终止的血缘关系。还原亲密关系可终止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对方“下手”时变得有分寸。有人建议婚姻设置有效期,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人们,婚姻关系不是血缘关系。
● 平淡替代激情。
“老夫老妻”四个字催眠了无数人,平淡不应该是亲密关系的必然归宿。关系的平淡化有以下原因:向父母平淡的关系看齐。比如,一个女性知道她父母的关系完全没有温度,如果她让自己的关系充满激情,那让她的父母情何以堪?双方对创造力的压抑。这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亲密关系投射的结果,估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平淡,比如平淡的工作态度。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平淡还来自潜意识层面关系的未分化。小别胜新婚的“小别”,就是在现实层面对抗夫妻过近的距离。
● 用责任感替代娱乐性。
一个自由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和对方要有责任感。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长着一副严肃的负责面孔时,表示他们正在掩盖关系带来的愉悦感,也许这种愉悦感被他们体验成罪恶感。更糟糕的结果是,因为常把“负责任”挂在嘴边,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所以时间长了会变成对责任的逃避。
● 用孩子隔离夫妻双方的情感。
孩子是新来的“玩伴”,但这也为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喜新厌旧”提供了机会。有了孩子,就不要丈夫或者妻子了。这直接降低了亲密关系的品质,还可能让孩子不在孩子的位置,而处在配偶的位置,显然孩子会因此而不堪重负。
● 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化。
一个美国小伙子娶了一个中国女孩,后来他抱怨说,他实际上娶了女孩的整个家族。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夫妻感情受损、夫妻对孩子的权利受到干扰、各种边界不清导致的各种冲突等。让自己的亲友过度进入自己亲密关系的那一方,可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没分化,还没完全做好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准备。当然,我们看到很多多边化关系的大家庭之间没有什么冲突,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热闹、幸福,那多边化就不是问题。
● 亲密关系同事化。
夫妻共事是常见现象,但要划清边界、不发生冲突,很不容易。没冲突当然是好事,如果有冲突而且难以调和,最好放弃同事关系。对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 隐性性行为。
人格层面有性压抑的人,往往通过表面上看不出来是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性的需要。人格层面的性压抑是一种不能自我觉察的状态,即使是性行为丰富到如封建帝王的人,也可能有这样的压抑,比如那些人格扭曲的帝王。夫妻之间频繁争吵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就是一种隐性的性行为,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更隐蔽。
● 某一方的嫉妒妄想。
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被理解成调情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但若嫉妒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疑,严重到双方都很痛苦,都觉得生无可恋,就是大问题了。我没有奢望通过在这里给出一个解释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大家知道这事儿有一个理解的方向就可以了。解释是:嫉妒的那一方压抑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这个倾向便以幻想配偶跟自己同性别的人暧昧来间接满足。这是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释,也许连精神分析师自己都不一定相信。
● 自我功能过度外包。
有些叱咤风云的女汉子一谈恋爱就退行,变得啥都不会了,啥都需要男友帮忙。短时间这样是健康的,但如果长时间不能从这样的退行中出来,就有问题了。常见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功能压抑后对方又不能及时而完全地补充上来,就会产生怨气;二是对方可能感到被过度索取,想从这个关系中逃离。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对亲密关系有破坏性。
● 扩大化的自我攻击。
一个自卑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你竟然看得上我这样不好的人,证明你也不怎么样,这是关系上的“远交近攻”。增加自己的价值感,自然就会减少对那些爱自己的人的贬低。
回应 2021-01-29 22:50 -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
2021-01-29 22:29
关于婆媳关系的冲突,我从媳妇和婆婆方面分别做五个精神分析的解释。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都使用第二人称“你”。
媳妇方面:
● 也许你和你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个事件投射到了你和婆婆的关系中。你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地解决你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这在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境里,精神分析被认为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用于纠正时间上的错误。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系,就是时间上的错误。所以,这个目标跟佛教的目标是一样的,让一个人更充分地活在当下。当
然还有人物上的错误,误把婆婆当母亲。婆婆是老公的母亲,称呼上也叫“妈妈”,这增加了错误的可能性。再延伸一点,你可能用早年的关系模式应对现在的任何关系。所以,早年没解决的关系问题都会在现在重现。或者说,你看起来活在现在,其实却活在早年的关系所制造的限定中。
● 你人格的发展停留在“控制期”,你是一个潜在的对权力过度感兴趣的“政治家”,跟婆婆冲突的本质是谁说了算的权力斗争。
当然,在关于小家的事情上,尤其是在孩子的事情上,你和你老公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你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力而忽略婆婆的权力或感受,就会制造冲突。
● 你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你不允许自己明目张胆地满足,就通过跟婆婆“近身肉搏”来满足。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满足了跟同性亲密的需要,又使整个事情在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是同性相爱。
如果你领悟了这个解释,你在意识层面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拒绝就会被激活,就会起到让你远离婆婆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期待的:远离了,冲突就没有了,有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原理——“鞭长莫及”。
● 你把你对老公的攻击转移到了婆婆身上。
为什么你不直接针对你老公?有很多原因,我这里只说一种:也许你对自我边界不清楚,所以投射性地不清楚老公和婆婆的边界,他们在你眼里几乎是一个人。
设想一下,自我边界清楚的你可能会这样做:对老公有意见时,就把他拉进卧室,关上门一通暴打,完事后开门走到客厅,对婆婆露出灿烂的笑容,发自内心地说:妈妈,你太了不起了,养的儿子真扛揍啊。
● 在你的潜意识里,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造就的幸福的总和,有一个额度。超过这个额度,你就会觉得你不配。
挑起战火、引发痛苦,可以把这个额度降低到你觉得配的程度。这也是人性里让人唏嘘不已的地方。
痛苦超过限度,还可以滋生出一些殉难者的悲壮感,而幸福超过限度,诱发的就是自我攻击。
婆婆方面是跟媳妇相应的,比如跟自己母亲的关系、权力斗争,对同性的倾向,等等。
● 你对儿子有内疚,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认为当年对儿子不够好,要继续跟儿子在一起以便“赎罪”,所以你无法像别的母亲一样周游世界,放飞自我。这就产生了跟媳妇的近距离关系,使冲突难以避免。
● 你无法拥有和享受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把它转化成对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爱。也许是因为你觉得甜蜜和有激情的亲密关系是堕落的,跟晚辈带有责任感的关系才是符合道德的。
但是,你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向晚辈投射了亲密关系中才有的元素,使他们不堪重负。媳妇跟你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代表你儿子、孙子“起义”,以摆脱跟你的关系的高浓度、高复杂度。
● 你无法通过创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你需要用付出来证明。
当你的付出包含某种交易式的要求,并逼迫媳妇就范,媳妇不顺从时,冲突就发生了。
典型的交易式表现是:我为你们孩子付出了那么多,那为什么你们家的事情、孩子的事情,我就没有一点决定权?
● 你的潜意识里,曾经并且仍然部分地把儿子看成自己的“老公”,原因是你对自己的老公不满意。所以,你把媳妇看成了“情敌”,怎么看都不顺眼。
● 你无法面对日益增加的死亡焦虑,所以你回避跟同龄人在一起,而选择跟儿子、媳妇和孙辈在一起。他们的活力会使你忘记自己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离去。
这种对他们的需要让你有屈辱感,所以你选择跟媳妇发起战争来掩盖自己的需要。意思是:我都骂你、打你了,怎么可能需要你?
以上的评述让我感觉有点内疚。这揭示得太血淋淋了。但是我马上又想到,这样做的目的是慈悲的,因为如果婆婆们悟到了这些,也许可以主动选择离开跟媳妇的冲突,用余生只做一件事情:愉悦自己。
回应 2021-01-29 22:29 -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
2021-01-21 18:4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3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曾奇峰的心理课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江湖骗子 2020-12-28
有声书整理成的文字稿,语言比较口语化,篇幅也很短。但对于很多日常关系分析、以及分析师与来访者的伦理问题、分析师自己的心理建设等各方面都有通俗但不失深刻的阐释。如果对精神分析感兴趣,这本小册子可以日常看下,熏熏感觉。至于说没有实证研究、没有数据统计的,恐怕还是不了解精神分析这个行当吧。以及这本书中很多地方都透着关怀与慈悲,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有一些疗愈,例如分析师应不顾一切去保全来访者的面子,以及对一些... 有声书整理成的文字稿,语言比较口语化,篇幅也很短。但对于很多日常关系分析、以及分析师与来访者的伦理问题、分析师自己的心理建设等各方面都有通俗但不失深刻的阐释。如果对精神分析感兴趣,这本小册子可以日常看下,熏熏感觉。至于说没有实证研究、没有数据统计的,恐怕还是不了解精神分析这个行当吧。以及这本书中很多地方都透着关怀与慈悲,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有一些疗愈,例如分析师应不顾一切去保全来访者的面子,以及对一些内容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找个安静、感到安全的地方自己消化,因为安全才会开始自省,说得太有道理了。当然也有一些玄学乃至像是迷信的内容,例如得什么病是对应什么心理问题。 (展开)
0 有用 Sofia 2021-01-12
人的心理问题,很多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 人的外在的焦虑,痛苦,麻木不仁,甚至是身体上的疼痛,很多也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 良好的关系能滋养人的心灵,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良好的关系。 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什么样的病就找什么样专业的医生。心理上的创伤也如此。 懂点心理学,也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曾老师讲得很通俗易懂啦~
0 有用 Nic聊知识变现 2021-03-01
挺好的,跟如果父爱缺席有类似的地方,值得小白一读
0 有用 爱与智慧读书会 2021-01-28
有一定的含金量
0 有用 Sharipu 2021-01-18
听多了曾氏课程,看惯了曾氏语录,再看此书,少了几分曾氏精彩,但多了些许提纲挈领的生活点拨。精分是人学,解析人性绝佳,好玩而通透,可远观把玩,近身则易灼人。
0 有用 雷雷 2021-03-07
微信读书
0 有用 奶油椰子冰 2021-03-07
我觉得曾老师是中国当代最好的心理学家。
0 有用 书读少了 2021-03-07
一般般,希望可以有点启发
0 有用 专治各种不服 2021-03-05
在对烟囱的喜爱这样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化的时候,女孩感受到的仅仅是恐惧。==我对他的恐惧,也许其实是一种喜爱。在我求而不得的时候,我只能选择逃避。 我妈经常借关心我的名义攻击我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我完全没有感情生活,其实我非常渴望爱和感情生活。所以我的精神世界里过分的在乎爱恨。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 在对烟囱的喜爱这样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化的时候,女孩感受到的仅仅是恐惧。==我对他的恐惧,也许其实是一种喜爱。在我求而不得的时候,我只能选择逃避。 我妈经常借关心我的名义攻击我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我完全没有感情生活,其实我非常渴望爱和感情生活。所以我的精神世界里过分的在乎爱恨。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他看起来很快乐,但可能他其实很痛苦,原因就是我自从和他打交道之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痛苦中,他给我带来的,只有痛苦。也许这痛苦不是我的。因为在我的梦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 (展开)
0 有用 M喜喜 2021-03-04
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加思考。 学会劳作,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