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云 短评

热门
  • 95 Laputa 2021-01-07 22:58:35

    海、火、天、书写与数据库。基特勒、麦克卢汉加梅尔维尔。基础设施、身体与时间。翻译流畅,个别人名与概念勘误已发给作者。

  • 50 Derridager 2021-01-12 10:42:37

    彼得斯的读书笔记,整体水平介于极具启发的哲学思辨和极其严谨的理论构建之间。不委婉地说,“凭一己之力,跨十数学科”其实就是“想到啥写啥”。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彼得斯借动物(特别是鲸类)反照人类,还是提出基础设施主义,将海天火云纳入媒介哲学思考之中,其实回应的都是不加反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致且加剧的生存危机。其中最迫切当属环境危机,所以西方媒介研究学界才会大量出现关注媒介物质性、注重物的活力和能动力的学术反省。他们并不是在追随时髦的理论花招。写鲸类的声音一章,倒是让我想到聋研究致力对人类声音中心主义的反动。就翻译而言,译者其他领域的知识有待加强(海德格尔相关基本翻错且不愿意参考中文现有的海著作),编校错误也多,译者注虽然丰富但添加有些随意。

  • 22 malingcat 2020-12-30 20:54:39

    非常非常赞。原作视野惊鹜八极,译者文笔妥帖雅驯。虽然对于最后偏神学的部分不太赞同,但是此前的六章激动人心。书中所涉及人物与理论,是我们在媒介技术课上也要涉及的,但作者的见地还是让人高山仰止。本年度最佳理论书。郑重推荐。

  • 11 绵宁 2021-01-03 00:20:18

    虽然很好,但没想的那么惊艳……这是相比于《对空言说》来讲的...

  • 4 新鲜海捕鱿鱼 2024-06-20 14:11:53 山东

    看了前两章,完全是浪费时间。彼得斯所说的媒介无非就是环境,或者说生物对星球进行殖民化所依赖的操作系统。理论上并无新意,而写作格外粗鄙:作者不仅不懂技术(例如他混淆了模拟和数字系统中的带宽,以为海豚收发的声音频率绝对值更高就代表着其传输能力更强)、技术史或科学史,也没有在任何其他领域的深耕(例如勒鲁瓦-古汉对古人类学、伊尼斯对亚述学、基特勒对德语文学的掌握),而只是基于搜索引擎开展研究,把烂大街的科普/哲普知识、似是而非的联想和引申(例如关于海洋通讯的讨论只是在强行引入时间这一主题,其实人类和鲸类谈话在语音延迟方面只有尺度而没有质的差别)、对流行文化的指涉拼凑在一起,假装这样就能产生什么能称作“媒介学”的新东西。建议改名为《人与环境》并作为童书发售。

  • 5 Rhinover 2021-02-17 21:35:58

    总体上竟比《对空言说》严整,但不是褒义。在很大意义上“要素媒介”对应着古今中外的五行四象。但最大的意义在于,你要能“认出风暴(心灵),才能激动如大海(大脑)。”

  • 4 阿知开东阁 2021-03-06 12:09:41

    彼得斯一如既往百科全书式的储备以及无比感人的人文关怀与反思,打开了媒介研究更广的视阈。读到第七章和最后的结论真的是要掉眼泪了,减负,感激地球,环保生活,摒弃人类中心,看到万物的模糊的“意义”,热爱自然热爱万物,向死而生,从更长时段来看待过去、当下与未来。“希望常在;时间和潮汐肆意横流”。ps:译者翻译得也太好了。

  • 3 Vivian Pan 2021-03-14 22:33:45

    读过最好的翻译!!!

  • 2 知识知识知 2024-11-28 17:51:07 美国

    作者试图做的无非是在一本专著里同时呈现自然和技术史、自然哲学和科技哲学、隐喻和话语的历史、格物和沉思、文学浪漫主义…显得像是一个博物学家酒后的呓语,旁征博引但是始终旁敲侧击。Peters最大的理论见解,是将技术 - 身体 - 自然视作一种连续体,并将技术重新定义为“为解决自身生存问题而形成的各种解决方案”,但这不过是技术哲学和肉身哲学早就说明的身体技术的另一种说法,还沾染上了强烈的达尔文主义倾向。Peters另一个洞见是提出基础设施研究 - 后勤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但这些提法也无非是再次诠释了上述连续体的普遍性和时空上的巨大尺度。最大的问题是,媒介对定义是摇摆不定的,本书中所有的“媒介”都可替换为“技术”,甚至更加通顺。这本书充其量是现象学版本的技术哲学的通俗演绎,而不是一本媒介研究专著

  • 4 潦倒鱼丸 2021-01-31 22:46:19

    3.5 上一本《对空言说》反复劝诫人放弃对于意义的执念,《奇云》一书在一通巫术般地勾连了“天雷地火”为基础设施型媒介/元素型媒介后,在非人类的视野进一步地“否认人类对意义的垄断”。提出这样的概念,一方面让我觉得他有着学科建设的“野心”,另一方面这确实是一个跳出原有涵义关照媒介的启发性角度。但说彼得斯的写作是巫术,是因为其自诩为跨学科之研究的“噱头”之下,并没有让我读出严密的逻辑论证,似乎是为了涵盖一切而包揽万物,就像推荐序的结尾所说,“不知所来也未知所踪”。同时,这种“跨学科知识”之广博好像又令人不敢妄议,但我依然坚持认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如《对空言说》,大量非论证性的实例列举有些鸡肋。

  • 1 滋酥 2022-03-12 23:02:26

    彼得斯的目的在于探寻媒介本质,构建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用来展示人的存在境况,即媒介与一切自然基础设施(水,火,海等)一样。把媒介上升到意识和生物层面+生态学和技术学的种种输出,使得在读此书时我屡屡怀疑自己读的究竟还是不是传播学作品^ - ^ 由于“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最伟大的服务之一就是它对人类的关心毫不在意。自然有意义,但并非对我们”所以作者也呼吁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否认人对意义的垄断,即没有人存在,云仍然独自美丽。 另,所有的记录型媒介都是为了对抗坟墓——生命迟早会终结。而媒介也用其力量来扭转时间的流逝。但时间流逝可以被抵御,永远不会被征服。故“只有在我们都认命于某种毁灭性力量的时候,我们才能活出精彩。”

  • 3 陈钢 2022-02-19 23:10:01

    表面上很厉害的一本书,其实没什么干货。

  • 1 G_Horsius 2023-02-14 16:43:01 北京

    当然有些启发,但我以后还是尽量不读美国人写的理论著作了……

  • 1 翻番 2022-04-26 08:09:40

    好强的联想能力,崭新世界 p93 鲸的集体记忆

  • 1 gawe 2023-09-23 10:13:41 中国台湾

    彼得斯的著作都是奇书,《对空言说》谈撒播、对话与不可交流性的意义,这本书聚焦在元素型媒介(Elemental Media)本体论上,极端驳杂、跨学科和开脑洞,主要综合了基特勒、麦克卢汉、英尼斯、拉图尔、芒福德、海德格尔、克莱默等媒介与技术学者的理论,讨论了水(海洋/鲸类/船舶/航海技术/乌贼)、火(烟火/氧气/油/驯化)、天空(光/云/日历/日晷/时钟/气象)、土(铭刻/擦除/书写/身体技术)、虚拟世界(谷歌/信息网络/搜索引擎/能量耗散/熵转换为宇宙图像)几种构成自然界同样也是人类世的基础媒介设施对人类的影响,直接把媒介研究上升到文明与本体论层面的超长时间段探讨了。

  • 1 ʇɐɥdɔsǝpıɹı3 2025-04-22 02:36:46 四川

    interdiscipline不应该是一种collage的展平,在媒介即存有的发生机制中,重要的不应该是教科般的结论,而是在显现-发生之中,事物成为可感(存有)的事实或其交织(我觉得原句更偏向这种意图,而不是置换)。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论:将本体论压缩成一种论断及宣告,作者在进行其枯燥的阐释时,就已经在肯定“媒介是本体的生成场”时否弃了跨学科真正的创造力。谈论技术-本体的缠绕却完全弃置感知(另一种谬误的路径是将其完全置于对人类本体的超越(-后)之下)与经验,这种去政治化非常脆弱。ta没有提出一种激活反而陷入了失语的境况:将技术中性化,将存在抽象化,将媒介存有化,一种不断的反-阐释理论只会缺失现实的维度而不断再生产理论本体,在此,媒介只是一种不断处于嵌环中的替代。概念再生产真的非常喧嚣。

  • 1 延陞 2021-03-13 22:22:32

    将媒介作为与水火土气并列的元素,构建“元素型媒介”这一概念,思想重回古希腊,能够自圆其说,是一场想象力的精彩遨游。不过媒介何以作为支点连接自然与人,彼得斯的想法感觉要比麦克卢汉和基特勒还要激进。

  • 1 Daytun 2021-03-24 22:26:46

    有极具启发的,具有强烈跨学科联结性的;但也有一笔带过的,含糊不清的,观点冲突的。虽然必须承认与膜拜彼得斯在文本中潜藏的巨量想象力与前所未有的创建。但是其中对于海德格尔、基特勒等思想家概念的“碎片性征用”使其并不具有成体系的媒介理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奇云是媒介诗学而远非本体论意义的媒介哲学。但“媒介即存有”这一断言仍然值得我们在追寻隐喻化媒介与媒介物质性的路上一思再思。

  • 1 ZIFI 2021-01-18 23:03:25

    太有启发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博物学家”。最近一段时间读哲学读艺术读传播读城市研究,一直迷茫于自己的研究取向,它提供给我了一个特别好的视域,好像确实是把自己一直模模糊糊在想的东西写出来了。忍不住想如果早两年读到它就好了!把媒介视作一种存在方式来考察,读起来总是不知不觉又想到海德格尔,确是受影响颇深(海总牛逼!不过书里一些翻译好像还是用了比较陈旧的版本,看到座架愣了一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