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著名艺术史大家李霖灿的经典艺术田野调查
编辑推荐
还原著名中国艺术史、民族史大家李霖灿先生的西南边疆调查,记录中国艺术史本土化的早期探索
内容简介
《黔滇道上》完整收录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李霖灿先生在30年代中后期对黔滇地区考察所著述的文章与手绘写生。在本书中,编者李在中先生进行了精心编排,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940年由《大公报》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第二个部分加入了李霖灿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日记,这是当年书写本书的原始素材,与书的内容相对照来看,更直观还原了李霖灿先生当时所做的田野调查。第三个部分,是李霖灿先生当年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写的田野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章,也是此次黔滇之行的一部分。第四个部分附录,是李在中先生精心编选的对《黔滇道上》的补充文章。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艺术史大家在青年时期通过田野考察...
著名艺术史大家李霖灿的经典艺术田野调查
编辑推荐
还原著名中国艺术史、民族史大家李霖灿先生的西南边疆调查,记录中国艺术史本土化的早期探索
内容简介
《黔滇道上》完整收录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李霖灿先生在30年代中后期对黔滇地区考察所著述的文章与手绘写生。在本书中,编者李在中先生进行了精心编排,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940年由《大公报》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第二个部分加入了李霖灿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日记,这是当年书写本书的原始素材,与书的内容相对照来看,更直观还原了李霖灿先生当时所做的田野调查。第三个部分,是李霖灿先生当年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写的田野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章,也是此次黔滇之行的一部分。第四个部分附录,是李在中先生精心编选的对《黔滇道上》的补充文章。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艺术史大家在青年时期通过田野考察而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博物生态、民族艺术、社会田野等各方面做出的记录与思考,我们可以一窥是我们中国本土民族史、艺术史研究最初的探索
作者简介 · · · · · ·
李霖灿(1912-1999)1912年生于河南辉县,1938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从事西南边疆民族艺术调查。1941年进入中央博物院,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著作。
李在中(1949—2020)李霖灿先生之子,长期研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史,兼及抗战时期西南边疆文史研究,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
目录 · · · · · ·
大火中由贵阳出发 1
平坝附近的石林景色 4
安顺 6
理想的一日行程 10
关索岭的形胜 18
盘江铁索桥 20
江西坡过年 23
盘县碧云洞 28
亦资孔——贵州的最后一站 34
滇黔胜境 36
平彝到沾益途中 43
记赴曲途中的一个小女孩 44
曲靖 47
易隆和杨林 49
长坡的三个时期 51
接近目的地的欣喜 52
黔滇道上·李霖灿日记 54
1939年2月(20则) 54
1939年3月(3则) 117
贵州的苗民 123
西南洞天——牟珠洞 135
莲花洞——龙里 142
洗马塘 146
大理清碧溪 163
丽江随笔 173
玉龙山 173
么些象形文字 178
丽江、鹤庆、剑川的妇女 181
古宗艺术之初步考察 186
中甸十记 203
金沙江上 203
海拔一万尺的草原——中甸 207
伟大的喇嘛寺 210
松茂活佛 217
中甸的土官制度 220
县政府 222
白水台 224
虎跳涧 228
民间疾苦 232
归途 234
附录 236
编者按 236
步行湘黔的惊险 237
高原之歌 245
难忘的1938 年(李浴) 252
编后语 26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因为政府的雷厉风行,于是贵州这几年便有了一个崭新的面目。虽然我们也听到盘县某一地区还有仗着地势险恶,并不遵从政令,继续栽种的事,但是基本上是绝迹了。这与从前只割掉公路边应付周览团的做法是完全不同了,这也证明了保甲制度渐渐健全了起来。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原先鸦片是贵州的重要经济收入,现在一下子禁种,那无疑地现在经济会是很困难的,再加上粮食涨价,贵州乡间人民实在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应在这些地方多给些补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939年2月(20则) 54 -
鸦片原是贵州的主要生产,是经济源泉之一,禁烟后贵州更穷了。当局为补救计,正在设法劝他们改种杂粮,如山芋、苞谷(玉蜀黍)之类。这当然没有种鸦片来得利厚,但是,我们希望贵州的同胞为全体着想,忍痛吃几年苦,重新建立一个良好正常的经济基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安顺 6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黔滇道上"的人也喜欢 · · · · · ·
黔滇道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 (碧血丹心)
- 购书单 (薏苡)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书信集 (举钟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黔滇道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蓝藻 ~ 2022-04-02 16:23:56
适合隔离时间云旅游读。画比文字好看多了,装潢不错,但是内容重复太多。沈从文作序,据说当年沈想以李去大理玉龙雪山的经历为素材创作小说,最后未成。作者的眼睛是艺术家眼睛,对美很敏感,对于故事 历史和人则一般。
0 有用 miss_forward 2021-11-16 22:56:16
“但惜景佳君不在, 辜负了, 这叠叠重重浓浓淡淡山!”
1 有用 苦茶 2021-03-02 14:24:29
李霖灿,1938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从事西南边疆民族艺术调查。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本书是其在毕业后,从湖南到昆明的记录,只是从湖南到贵阳的日记已经佚失,只保留了贵阳到昆明一段的日记。日记写于1939年2月从贵阳出发,到3月初抵达昆明的日记。除了日记外,作者还将路途上的见闻写成了数篇文章,发表在《大公报》等刊物上。关于西南地区的行纪,其实古代有不少,除了徐霞客游记外,还有很多是昔日的... 李霖灿,1938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从事西南边疆民族艺术调查。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本书是其在毕业后,从湖南到昆明的记录,只是从湖南到贵阳的日记已经佚失,只保留了贵阳到昆明一段的日记。日记写于1939年2月从贵阳出发,到3月初抵达昆明的日记。除了日记外,作者还将路途上的见闻写成了数篇文章,发表在《大公报》等刊物上。关于西南地区的行纪,其实古代有不少,除了徐霞客游记外,还有很多是昔日的翰林到云南和贵州主考,记录沿途见闻,如《黔轺纪行》《滇轺纪行》之类的书籍,除了记录途中的风景和见闻外,还收录了民间的竹枝词等。本书作者是因为抗战,所以步行迁往云贵,路经贵阳到昆明的见闻。这些见闻里值得关注的是鸦片问题,作者曾多次提到贵州种植鸦片,但是经过国民党设立保甲制度,而进行根除。 (展开)
1 有用 文津出版社 2021-01-25 08:11:02
《中华读书报》:李霖灿是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极有研究的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本书集中收入他在1940年前后写作的文字,主要涉及他年轻时自湘西到云南步行的见闻与思考,其中颇多对当时黔滇沿途风土人情的记述。作者的专业身份使然,这些文字(亦配有多幅速写、照片)侧重对各地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记录。本书包括由《大公报》于1940年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另收入李霖... 《中华读书报》:李霖灿是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极有研究的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本书集中收入他在1940年前后写作的文字,主要涉及他年轻时自湘西到云南步行的见闻与思考,其中颇多对当时黔滇沿途风土人情的记述。作者的专业身份使然,这些文字(亦配有多幅速写、照片)侧重对各地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记录。本书包括由《大公报》于1940年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另收入李霖灿的步行日记,这部分文本与港版《黔滇道上》内容相对应,此外,书中还收入关于作者当年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撰调查报告等文章、本书编者(李霖灿之子,文化学者)李在中对港版《黔滇道上》的补充文章等,这些文字更为全面地呈现出这位中国艺术史大家的田野调查视角与艺术眼界 (展开)
0 有用 羽鸿渐 2023-02-20 22:31:22 北京
理解民国学人视野下的西南
0 有用 念青 2023-03-01 22:17:29 贵州
没有想到这条火车走了好多遍的贵州到昆明的路,还有这样让人动容的故事。一群热血富有理想的学生,一路徒步,做着田野般的艺术文化调查,路上艰难险阻波折不断,也想不到这条路上一百多年年会有这么多强盗土匪的横行。很多熟悉的站点在读的时候一一查看,很多照片与今比对毫无二致,所以仍能感受到当时这群徒步学生某种程度上的浪漫主义信念。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但现实是 世上本也有很多路走的人少了也就... 没有想到这条火车走了好多遍的贵州到昆明的路,还有这样让人动容的故事。一群热血富有理想的学生,一路徒步,做着田野般的艺术文化调查,路上艰难险阻波折不断,也想不到这条路上一百多年年会有这么多强盗土匪的横行。很多熟悉的站点在读的时候一一查看,很多照片与今比对毫无二致,所以仍能感受到当时这群徒步学生某种程度上的浪漫主义信念。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但现实是 世上本也有很多路走的人少了也就没了路,所以追求速度的现今,很多古道都在慢慢消失,但这些路凝结了那些过往先辈的记忆,我们应该慢下来,多多走路多多品味。 (展开)
0 有用 羽鸿渐 2023-02-20 22:31:22 北京
理解民国学人视野下的西南
0 有用 yaqing 2023-02-18 14:10:31 江西
一段27天的行走之路,分了三部分来讲,都是有重复。讲风景部分的语言太生硬,当年看过去很震撼的风景,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太习以为常,已经没有了那种共情能力,所以觉得没啥意思。 总体来说,比黄永玉写的差了点意思,不好玩
0 有用 风のように 2022-09-19 10:25:25 浙江
1938年的游记,生活并没有多少变化
0 有用 雪颜冰影 2022-09-12 22:09:36 辽宁
西南联大有一群了不起的非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