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收获一个重要的观点:心理治疗并不只是解释来访者的行为,而是发展来访者的心灵,扩大来访者心灵对痛苦的容忍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
资深治疗师写的书,果然视角更大,也引入了很多神经科学的研究,不管是新手还是资深还是爱好者,其实读一下都会很有收获。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很好读,既要抽离出来看书的框架,也要看看每个概念作者是如何理解阐释的。
一位退休心理咨询师的退场之作,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流派、方法、框架等内容,但不像教科书那么死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感性的,不是学术论文的类型。不过对于之前没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来说,有些内容可能还是相对深奥和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建议搭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这本小书讲的是一整个咨询流程,搭配来看,更容易理解本书中关于咨询师采取沉默、倾听、共情、解析等方式的场景和用意,也能更深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新手咨询师入门读物。刚学心理咨询时以为技术最重要,现在发现更重要的是关系。心理咨询是一场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再厉害的技术,也许都不及两个生命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什么改变得以发生?关键的是来访者知道,有一个真切的人(咨询师)看见他了,听到他了,理解他了,回应他了,并知道了他的知道。在这种互动中,来访者压抑的痛苦得以释放,并自由流动;全能的幻想被转化,并贴近现实;残缺的自我得以确认,并趋于完整。说到底,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让来访者再无痛苦,而是帮助来访者塑造一颗可以承受悲欢离合的更宽阔更有弹性的心灵。让来访者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他完全可以活出自己,而不用活成任何人。而咨询师的主要的工具就是他的人格和他的心灵。
一定不要错过序言,几位老师都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正文部分都是浓缩的干货,小小一本特别耐读,值得心理咨询师好好品味。改变,一直是心理咨询中经典的难题,这本书把它的工作过程和意义抽丝剥茧写出来了。我还在三刷。
这本书是为心理学从业者或是寻求心理咨询人而写的,对我这样的单纯抱着对心理学的好奇的读者,阅读的收获在于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整体有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化的认识,了解到心理治疗都有哪些流派、心理治疗师和被访者是如何互动的,以及被访者应该对心理治疗有哪些期待。 封面上说,这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40年的沉淀之作,我已经做好了啃一本艰深的专业书籍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作者行文深入浅出,令我这个纯业余读者也能收获到在我这个层面所能make sense的知识。有点像大师级的电影,既能让硬核观众为这其中的门道顶礼膜拜,也能令业余观众收获足够的热闹满意而归。
非常好的一本书,并且对我如雪中送炭一般:之前我都是东一本西一本地随便找心理的书来看,没有系统性,再加上心理学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领域,因此缺乏系统地读就像在黑屋子里摸大象一样,一会摸到一只屁股,一会摸到一个鼻子 ,大象什么样还是没概念。这本书给我在黑屋子里开了灯,让我第一次看见大象的全貌,知道把鼻子放哪、屁股又放哪,才是一只大象。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一本适合心理治疗师参考阅读的书,从业经验总结体会什么的,但读来却有一种微妙的“温柔”感,似乎是某种治愈的契机,所以也挺适合普通人读。不管你有没有想过要去接受心理咨询,都可以先看看这书,明白去或者不去都是可行的选项,明白不强求改变也是一种改变,等等;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能多少获得一些甄别心理医生的能力,毕竟现如今360行行行都水深,做什么都必须自己先“略懂”,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我读起来还是有困难 需要非常仔细的阅读才能理解很多名词 作为潜在来访者 能够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清整个心理咨询是如何产生 如何正确运作。
倾听、反馈、安全客体、镜像关系、重构自我的可能……非常细腻的书写与体悟,描述了主体相遇之后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那是心理结构重组的可能,也是两个主体重构的时刻……
精神分析进入第五年的人读完表示真香。有对体验的整合,有对模糊认识的澄清,有对艺术创作的指导。
退休心理治疗师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梳理了各流派和治疗方法。有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人际关系,也有自我认知、行为改变。对身体到心理,情感到认知的总结,能感觉到老医生写完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有人用舞蹈抒发感情,有人用咨询安抚感情。在加拿大心理咨询师莫妮卡·布里永心中,心理治疗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双人舞,一场由咨询师和来访者组建的双人舞,一场不断触碰心灵最深处的双人舞。
其实不管是咨询还是向人倾诉,一个很大的难点都是,我们习惯了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一件事,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说出那个让自己受伤的场景,却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本书教我们去贴近自己的情绪,疗愈情绪,为承受的痛苦赋予意义。
《心灵捕手》里面心理医生尚恩通过心理咨询,让数学天才敞开了心扉,从而改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人生轨迹。《无间道》里面心理咨询师陈慧琳陪着梁朝伟在躺椅上渡过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双雄》里面的催眠师黎明竟然可以让警察监守自盗的取出重重保护的钻石。 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则告诉你,心理治疗的作用可能远不止这点儿作用,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不会轻易爱上来访者,即便长得如梁朝伟一样帅。心理咨询师不会在人嚎啕大哭的时候主动拥抱或搂住他的肩膀,而会让他情感释放。心理咨询师更不会像黎明那样利用催眠教唆犯罪。反而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释放内心阴暗,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帮助他们充盈生命的力量。 如果你想要知道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一个人,或者想要了解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自己,帮助想要帮助的人,不妨认真读读这本书
“生活即改变”,所有人都希望那些讨厌的人与事赶紧过去的同时,也没办法阻挡曾经喜爱的人与事产生流变远去。这是以自身为端点的停足注视,时过境迁。如果一切转变中不包括我们自己,停驻是否再撕裂痛苦也不再合时宜。无论怎样,为更高品质生活的可能性,才值得付出改变,迈出前进的一步。如何陪同带着心理痛苦的来访者走向心理成长,重建思维行为,正是书名的主题。这位作者是四十年经验的心理治疗与培训的加国心理学博士,主要从心理学治疗师的角度,被来访者不断叩问互动累积的理论技术经验之谈。疗法流派,方案倾听,多重考量与思路的心理治疗过程的参考书。理论加案例,凝炼浓缩,一遍消化不完,适用于心理学学习者。
字字珠玑,不费脑但戳心,每次看几页纸就得放下,几个月才看完。波士顿小组一些理论和技术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真理浓度过高。
专业术语的部分,看得有点蒙。 不过确实了解了很多心理治疗究竟怎么起作用的。但是我觉得现实情况中很难找到如作者说的那么优秀的心理医生。生活中我们还是可以以倾听者的身份,做自己和朋友的心理医生。
电影里说,“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由此可见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多么的浩瀚繁复。但好在心理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本书的作者莫妮卡,就是这样一类人。她在这本书中,根据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的疑问,你几乎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期待别人改变,有时是父母对孩子,有时是情侣对另一半,但通常都会有“道理我都讲烂了,你怎么依然故我”的挫败。其实,道理没什么用。改变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有的规律甚至是反直觉的。改变是需要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为“改变”困扰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本以为会是心理学知识的枯燥内容,结果意外发现很多案例,来自作者的实际心理治疗过程。可以说很开放的思维方式,对心理疾病与人格特质的区分在于是否影响个体的适应性,凝结、沉淀、结晶、爆燃形成适应障碍才视为病态。共情是对他人的意识敏感性,前提必须存在一个相对完善的自我。主体间场的条件通过情绪调谐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终结所所有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这本书为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提供视角,也许普通读者读来也可以更了解自我的痛苦所在,甚至通过相关的方法自愈吧。
>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199 有用 灵林玖玖 2021-03-05 15:23:41
收获一个重要的观点:心理治疗并不只是解释来访者的行为,而是发展来访者的心灵,扩大来访者心灵对痛苦的容忍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
47 有用 一只熊猫 2021-01-24 13:13:49
资深治疗师写的书,果然视角更大,也引入了很多神经科学的研究,不管是新手还是资深还是爱好者,其实读一下都会很有收获。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很好读,既要抽离出来看书的框架,也要看看每个概念作者是如何理解阐释的。
48 有用 X_Nesbo 2021-01-23 15:01:58
一位退休心理咨询师的退场之作,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流派、方法、框架等内容,但不像教科书那么死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感性的,不是学术论文的类型。不过对于之前没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来说,有些内容可能还是相对深奥和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建议搭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这本小书讲的是一整个咨询流程,搭配来看,更容易理解本书中关于咨询师采取沉默、倾听、共情、解析等方式的场景和用意,也能更深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56 有用 秋里 2021-07-06 20:16:17
新手咨询师入门读物。刚学心理咨询时以为技术最重要,现在发现更重要的是关系。心理咨询是一场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再厉害的技术,也许都不及两个生命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什么改变得以发生?关键的是来访者知道,有一个真切的人(咨询师)看见他了,听到他了,理解他了,回应他了,并知道了他的知道。在这种互动中,来访者压抑的痛苦得以释放,并自由流动;全能的幻想被转化,并贴近现实;残缺的自我得以确认,并趋于完整。说到底,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让来访者再无痛苦,而是帮助来访者塑造一颗可以承受悲欢离合的更宽阔更有弹性的心灵。让来访者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他完全可以活出自己,而不用活成任何人。而咨询师的主要的工具就是他的人格和他的心灵。
26 有用 高能的C酱 2021-03-15 13:58:54
一定不要错过序言,几位老师都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正文部分都是浓缩的干货,小小一本特别耐读,值得心理咨询师好好品味。改变,一直是心理咨询中经典的难题,这本书把它的工作过程和意义抽丝剥茧写出来了。我还在三刷。
10 有用 花拉 2021-02-05 21:57:48
这本书是为心理学从业者或是寻求心理咨询人而写的,对我这样的单纯抱着对心理学的好奇的读者,阅读的收获在于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整体有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化的认识,了解到心理治疗都有哪些流派、心理治疗师和被访者是如何互动的,以及被访者应该对心理治疗有哪些期待。 封面上说,这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40年的沉淀之作,我已经做好了啃一本艰深的专业书籍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作者行文深入浅出,令我这个纯业余读者也能收获到在我这个层面所能make sense的知识。有点像大师级的电影,既能让硬核观众为这其中的门道顶礼膜拜,也能令业余观众收获足够的热闹满意而归。
8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1-09-22 16:22:16
非常好的一本书,并且对我如雪中送炭一般:之前我都是东一本西一本地随便找心理的书来看,没有系统性,再加上心理学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领域,因此缺乏系统地读就像在黑屋子里摸大象一样,一会摸到一只屁股,一会摸到一个鼻子 ,大象什么样还是没概念。这本书给我在黑屋子里开了灯,让我第一次看见大象的全貌,知道把鼻子放哪、屁股又放哪,才是一只大象。
5 有用 Kanon 2021-05-28 23:39:28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一本适合心理治疗师参考阅读的书,从业经验总结体会什么的,但读来却有一种微妙的“温柔”感,似乎是某种治愈的契机,所以也挺适合普通人读。不管你有没有想过要去接受心理咨询,都可以先看看这书,明白去或者不去都是可行的选项,明白不强求改变也是一种改变,等等;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能多少获得一些甄别心理医生的能力,毕竟现如今360行行行都水深,做什么都必须自己先“略懂”,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6 有用 ⠀ 2021-02-12 10:45:57
我读起来还是有困难 需要非常仔细的阅读才能理解很多名词 作为潜在来访者 能够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清整个心理咨询是如何产生 如何正确运作。
5 有用 三童 2021-05-05 21:51:34
倾听、反馈、安全客体、镜像关系、重构自我的可能……非常细腻的书写与体悟,描述了主体相遇之后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那是心理结构重组的可能,也是两个主体重构的时刻……
11 有用 罗罗 2021-02-05 11:28:01
精神分析进入第五年的人读完表示真香。有对体验的整合,有对模糊认识的澄清,有对艺术创作的指导。
7 有用 棉花 2021-01-27 20:15:58
退休心理治疗师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梳理了各流派和治疗方法。有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人际关系,也有自我认知、行为改变。对身体到心理,情感到认知的总结,能感觉到老医生写完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6 有用 Tracy 2021-03-26 21:54:19
有人用舞蹈抒发感情,有人用咨询安抚感情。在加拿大心理咨询师莫妮卡·布里永心中,心理治疗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双人舞,一场由咨询师和来访者组建的双人舞,一场不断触碰心灵最深处的双人舞。
9 有用 Cathy梁 2021-01-27 20:15:53
其实不管是咨询还是向人倾诉,一个很大的难点都是,我们习惯了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一件事,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说出那个让自己受伤的场景,却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本书教我们去贴近自己的情绪,疗愈情绪,为承受的痛苦赋予意义。
6 有用 药山 2021-01-27 22:20:30
《心灵捕手》里面心理医生尚恩通过心理咨询,让数学天才敞开了心扉,从而改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人生轨迹。《无间道》里面心理咨询师陈慧琳陪着梁朝伟在躺椅上渡过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双雄》里面的催眠师黎明竟然可以让警察监守自盗的取出重重保护的钻石。 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则告诉你,心理治疗的作用可能远不止这点儿作用,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不会轻易爱上来访者,即便长得如梁朝伟一样帅。心理咨询师不会在人嚎啕大哭的时候主动拥抱或搂住他的肩膀,而会让他情感释放。心理咨询师更不会像黎明那样利用催眠教唆犯罪。反而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释放内心阴暗,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帮助他们充盈生命的力量。 如果你想要知道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一个人,或者想要了解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自己,帮助想要帮助的人,不妨认真读读这本书
4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1-03-23 12:41:40
“生活即改变”,所有人都希望那些讨厌的人与事赶紧过去的同时,也没办法阻挡曾经喜爱的人与事产生流变远去。这是以自身为端点的停足注视,时过境迁。如果一切转变中不包括我们自己,停驻是否再撕裂痛苦也不再合时宜。无论怎样,为更高品质生活的可能性,才值得付出改变,迈出前进的一步。如何陪同带着心理痛苦的来访者走向心理成长,重建思维行为,正是书名的主题。这位作者是四十年经验的心理治疗与培训的加国心理学博士,主要从心理学治疗师的角度,被来访者不断叩问互动累积的理论技术经验之谈。疗法流派,方案倾听,多重考量与思路的心理治疗过程的参考书。理论加案例,凝炼浓缩,一遍消化不完,适用于心理学学习者。
3 有用 我的西班牙馅饼 2021-06-11 23:44:15
字字珠玑,不费脑但戳心,每次看几页纸就得放下,几个月才看完。波士顿小组一些理论和技术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真理浓度过高。
3 有用 风或树 2021-09-17 16:45:11
专业术语的部分,看得有点蒙。 不过确实了解了很多心理治疗究竟怎么起作用的。但是我觉得现实情况中很难找到如作者说的那么优秀的心理医生。生活中我们还是可以以倾听者的身份,做自己和朋友的心理医生。
6 有用 䶮虓 2021-03-09 10:53:21
电影里说,“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由此可见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多么的浩瀚繁复。但好在心理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本书的作者莫妮卡,就是这样一类人。她在这本书中,根据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的疑问,你几乎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期待别人改变,有时是父母对孩子,有时是情侣对另一半,但通常都会有“道理我都讲烂了,你怎么依然故我”的挫败。其实,道理没什么用。改变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有的规律甚至是反直觉的。改变是需要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为“改变”困扰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3 有用 乙左左 2021-05-03 15:37:00
本以为会是心理学知识的枯燥内容,结果意外发现很多案例,来自作者的实际心理治疗过程。可以说很开放的思维方式,对心理疾病与人格特质的区分在于是否影响个体的适应性,凝结、沉淀、结晶、爆燃形成适应障碍才视为病态。共情是对他人的意识敏感性,前提必须存在一个相对完善的自我。主体间场的条件通过情绪调谐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终结所所有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这本书为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提供视角,也许普通读者读来也可以更了解自我的痛苦所在,甚至通过相关的方法自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