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332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ISBN: 978730131869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332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ISBN: 9787301318690
内容简介 · · · · · ·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音”。
观书辨音的创作者
· · · · · ·
-
徐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徐冲,1980年生,山东东营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兴趣集中于历史书写、制度变革与石刻文化等主题。撰有专著《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主持学术集刊《中国中古史研究》、译丛《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哀歌与史诗: 《献帝起居注》与献帝朝廷的历史意义
一、引言
二、书名与讳称
三、记事的起止范围
四、内容、体例与特质
五、结语: 哀歌与史诗
第二章 名、实之间: 《献帝纪》与《献帝传》
一、《献帝纪》考论
二、《献帝传》考论
三、余论: 颠倒之旅 72第三章 范晔《后汉书》冯良事迹成立小论 87一、范晔《后汉书》中的冯良事迹与赵晔事迹
二、东汉时代的“不为县吏”群像
三、赵晔事迹与孙吴精英的地方书写
四、东晋时代的多面冯良
五、结语
《续汉书·百官志》篇
第四章 《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
一、前言
二、《续汉书·百官志》的“正文”与“注文”之别
三、《续汉书·百官志》“郡太守”条辨证
四、汉晋间官制撰述谱系中的《续汉书·百官志》
第五章 东汉太尉渊源考——从《续汉书·百官志》 “太尉”条的脱文谈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续汉书·百官志》“太尉”条的脱文问题
三、西汉后期的“三公分职”
四、“太尉掌兵事”的由来: 从新莽制度到建武创业
五、结论 173第六章 王隆《汉官篇》小考 174一、王隆其人
二、《汉官篇》的形式与内容
三、《汉官篇》的断限
四、余论
《劝伐河北书》篇
第七章 “西虏”与“东虏”: 谢灵运《劝伐河北书》
所见华北局势与历史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虏”与“东虏”的所指
三、“西虏”与“东虏”之战的进程
四、“虏”与“五胡” 218第八章 “五胡”新诠: 晋宋之际建康精英的历史书写
一、引言
二、“五胡次序”故事的史料批判
三、“五胡”称谓出自考
四、“五胡”称谓所指考
五、余论
附录一《献帝起居注》辑考
附录二“禅让”与魏晋王权的历史特质
附录三《续汉书·百官志》 “州刺史”条郡国数辨讹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一、引言
二、书名与讳称
三、记事的起止范围
四、内容、体例与特质
五、结语: 哀歌与史诗
第二章 名、实之间: 《献帝纪》与《献帝传》
一、《献帝纪》考论
二、《献帝传》考论
三、余论: 颠倒之旅 72第三章 范晔《后汉书》冯良事迹成立小论 87一、范晔《后汉书》中的冯良事迹与赵晔事迹
二、东汉时代的“不为县吏”群像
三、赵晔事迹与孙吴精英的地方书写
四、东晋时代的多面冯良
五、结语
《续汉书·百官志》篇
第四章 《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
一、前言
二、《续汉书·百官志》的“正文”与“注文”之别
三、《续汉书·百官志》“郡太守”条辨证
四、汉晋间官制撰述谱系中的《续汉书·百官志》
第五章 东汉太尉渊源考——从《续汉书·百官志》 “太尉”条的脱文谈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续汉书·百官志》“太尉”条的脱文问题
三、西汉后期的“三公分职”
四、“太尉掌兵事”的由来: 从新莽制度到建武创业
五、结论 173第六章 王隆《汉官篇》小考 174一、王隆其人
二、《汉官篇》的形式与内容
三、《汉官篇》的断限
四、余论
《劝伐河北书》篇
第七章 “西虏”与“东虏”: 谢灵运《劝伐河北书》
所见华北局势与历史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虏”与“东虏”的所指
三、“西虏”与“东虏”之战的进程
四、“虏”与“五胡” 218第八章 “五胡”新诠: 晋宋之际建康精英的历史书写
一、引言
二、“五胡次序”故事的史料批判
三、“五胡”称谓出自考
四、“五胡”称谓所指考
五、余论
附录一《献帝起居注》辑考
附录二“禅让”与魏晋王权的历史特质
附录三《续汉书·百官志》 “州刺史”条郡国数辨讹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过荀彧或因建安末期与曹操的政治分歧而未得善终,自陈寿《三国志》以降便有荀彧“本志”在于匡佐汉室的评价。这种再评价本质上是西晋一统海内之后“贬魏尊晋”思潮涌动的结果,或许也有荀氏后人的助力。将荀彧硬嵌入“拥汉派”抑或“拥曹派”的二元对立进行理解,殊难合辙于汉魏之际的历史情势。史料记载荀彧数以刘邦事迹劝谕曹操,如“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显示其对于作为最终结果的“以魏代汉”并无异议,或者不如说是积极的促成者。二者的政治分歧实际在于应通过何种方式和进程“正当地”实现汉魏王权交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结语: 哀歌与史诗 -
“五胡”并不必然对应“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族别。以上假说中,只涉及了“胡”(狭义用法,泛指匈奴系人群)、鮮卑、氐、羌四个族别。但由此“四族”建立的王朝则是五个(南燕可视为后燕政权的延续)。如前文所论,建康精英使用的“五胡”称谓,往往与“僭袭”“次序”“递袭”“代起”等措辞连用,指称的是在华北依次而起的诸“胡人”王朝。可见“五胡”之“五”,对应的是王朝代数,而非族别之数。但五个“胡人”王朝背后对应的则是汉晋以降活跃于华北的四大非汉人群。金行失驭,神州陆沉,而后赵灭于前燕,前燕灭于前秦,前秦为慕容后燕与姚秦夹攻而亡,慕容后燕与姚秦最后为东晋刘裕所灭。“五胡次序”之说,意指永嘉以降的百年间“胡”(狭义用法,泛指匈奴系人群)、鮮卑、氏、羌四大非汉人群在华北依次兴起又归于灭亡,终究会成为新王者崛起并重返中原、一统天下驱除,适足说明“五胡”称谓与晋宋之际建康精英之政治意识的互为表里。(P251)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五胡”称谓所指考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共21册),
这套丛书还有
《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西学输入与近代城市》《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等
。
喜欢读"观书辨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观书辨音"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8.4
-
- 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八卷) 9.2
-
-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7.9
-
- 将无同 9.5
-
- “山中”的六朝史 8.7
-
- 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 8.4
-
-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8.2
-
-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8.8
-
-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7.8
-
- 魏晋南朝官品与官资制度秩序研究 9.1
观书辨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 更多书评 11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方向老师著作 (马上到站)
- 生活中永远保持期待:好书追寻中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穆的魏晋南北朝书目 (林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观书辨音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逸轩博雅 2020-12-23 09:23:37
想象力推理一流,不過有些推論有點勉強,除了作者指出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尤其是對於佚書來說。
7 有用 栗子有毒 2021-04-20 07:19:52
作者很诚实,明确说了自己写的不过是一种可能。冯良这章最好,脱离了帝王的合法性,是更大的空间。五胡这章不好,太勉强。附录最有启发。如果把明太祖实录当作书写文本来看,是徐所说的两种易代模式的混合。一方面本心虽欲取法汉高模式,以元比秦,直承宋统。但是北元未灭,士大夫不附,只能尊崇元室,以顺字予之元帝,将顺帝远遁塑造为有意纵容之结果,是无禅让而塑造为禅让。结果造成汉高 魏武两种易代书写方式都存在于实录中。... 作者很诚实,明确说了自己写的不过是一种可能。冯良这章最好,脱离了帝王的合法性,是更大的空间。五胡这章不好,太勉强。附录最有启发。如果把明太祖实录当作书写文本来看,是徐所说的两种易代模式的混合。一方面本心虽欲取法汉高模式,以元比秦,直承宋统。但是北元未灭,士大夫不附,只能尊崇元室,以顺字予之元帝,将顺帝远遁塑造为有意纵容之结果,是无禅让而塑造为禅让。结果造成汉高 魏武两种易代书写方式都存在于实录中。太祖实录多处缝合,正是尖锐矛盾下,史臣左右为难,意图调和的产物。再举一例,史臣一面欲对洪武刚猛政策有所保留,但又塑造明祖法外循情之一面,于刚猛中见明祖之仁慈。实录屡言明祖为孝子屈法,正此意也。 (展开)
9 有用 席缪 2021-01-11 15:14:40
相比于博伦对于历史书写的追寻,其实徐帅这一本的研究更加朴学了,能从熟稔史料中拆解出不同以往的观念,或者从以往观念中再往前推进一点认识。其实可以感觉到,确实存在一个中古史的共同体,大家不是话语的竞争,而是协作的推进。有点羡慕,此身无望在一个充斥大量重复劳动的行业里看到这种形态。
13 有用 松亭君 2021-01-31 12:47:29
对中古史知之甚少,很多内容看的不是很明白。最有收获的莫过于作者对历史书写的定义与古代史学文本的因袭、歧变、反哺三个概念。作者对历史书写概念广义狭义的定义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似乎仍然不能够圆满地回答传统史学史学界历史书写与历史编纂学到底有何不同的疑问,尽管作者并没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想法。在稀少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在题无剩义处追寻,其治史方法与思想深度真的很让人尊敬和佩服。只是后记中提到内子云云,读罢心中难... 对中古史知之甚少,很多内容看的不是很明白。最有收获的莫过于作者对历史书写的定义与古代史学文本的因袭、歧变、反哺三个概念。作者对历史书写概念广义狭义的定义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似乎仍然不能够圆满地回答传统史学史学界历史书写与历史编纂学到底有何不同的疑问,尽管作者并没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想法。在稀少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在题无剩义处追寻,其治史方法与思想深度真的很让人尊敬和佩服。只是后记中提到内子云云,读罢心中难免有一种“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感受,还是减一星吧。 (展开)
6 有用 關關雎鳩 2021-01-22 19:26:46
冲击力不如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