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光之际的地方社会与政治》首次披露了张荫桓在同治及光绪年间寄给赵新、赵世曾和刘传桢的书札共52封,计二百多开。这批信札写于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元年(1875),披露了张荫桓早年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串联起诸多人物(阎敬铭、丁宝桢、李翰章、裕禄、曾国荃等)与事件(捻军起义、筹办海防、济南教案、山东机器局、安徽赈灾等),对于研究张氏早期经历,分析人物性格和业务能力的形成,探索晚清地方政府的运作及其与中央政府、外来势力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出版时,采用四色彩印的形式,完整呈现信札的原貌,整理者除对信札进行点校外,还结合张荫桓生平、交游及时事,详细考订出信件的写作时间,并为信件中出现的人物做了详细的注释,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在晚清人物中,若以才识之卓越、仕途之坎坷、死事之壮烈而言,当推张荫桓。他并非科举出身,却能以捐班入幕府,并最终成为清末内政外交的重要参与者,“于一代废兴之故,实暗操其关键”,颇具传奇色彩。
张荫桓“才大心细、治事精密”的处事风格,“娴熟洋务,长于外交”的业务能力,“恃才傲物、揽权招怨”的心理基调,均形成于早年在山东、湖北、安徽等地的宦游生涯。
张荫桓诗词“雅似义山”,骈文“简古有法”,“余力作画,亦超逸绝群”,均“不愧名家”。他平生周旋于中外之间、新旧之间,故尤其看重书札的沟通作用。”这批书札不仅反映了张荫桓“虑事精审”的一面,也有较高的文学水准。
著名版本学家王贵忱先生、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沈津等进行了底本鉴定,对信札的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0 有用 痴人说梦 2022-03-08 22:00:17
除了贵,什么都好。张荫桓私下里对丁葆桢也没那么恭敬。
0 有用 Lifephobia 2024-03-19 13:35:07 上海
好难啊
0 有用 大明猪爹 2023-08-03 20:29:14 上海
缴捻与同光丁、阎事项。价值自不必说
0 有用 缓之 2024-12-31 15:45:29 上海
致赵新38通,同治五年至光绪元年;致刘传桢6通,光绪八年至十年。张荫桓山东、湖北、安徽的仕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