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短评

热门 最新
  • 62 半夜没烟抽 2021-01-12 10:02:25

    这本倾注了极大精力的书终于出版时,编辑失语了。还能说什么呢,其间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像燃烧的火,最终我们可以燎原吗?希望大家会喜欢吧。

  • 21 ly的读享生活 2021-01-29 16:27:53

    昆德拉不喜欢人们只关心他的私生活,他只允许人们关注他的作品。他对自己的作品做过精心的择沥,只允许自己认可的进入“七星文库”。在此意义上,这部传记首先表现出了对于传主的极大尊重,不像常见传记那般纠缠于私生活,也就避免了许多琐碎的描写,只体现为文学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昆德拉的思想观念。作品清晰阐明昆德拉小说创作中的复调结构、音乐性、幽默、性等特色,对存在的思考,对流亡的看法,这些论述并非只是叙事学角度的研究,而且指向对于小说创作这样一种展现人类心灵事实及其可能性的艺术形式的疑问。回顾昆德拉“被接受”与“被遗忘”的经历,怎样看待昆德拉,才是政治正确的呢?围绕“政治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否就是作家与作品的根本意义呢?这部传记逐渐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温和的质询性的思考。

  • 9 2021-02-08 14:06:45

    昆德拉对自己的私生活保持缄默,你在这部传记里也看不到太多,不过本书对于思想轨迹的梳理很专业。我对上世纪的中欧一无所知,这回算是补了一点最基础的。虽然昆德拉不愿把自己的作品作为历史的脚注,不过传记不只关注作品嘛。书里还提到了昆德拉的诗歌(《独白》值得注意)和《雅克和他的主人》以外的两部剧作,这些在中文世界的讨论应该比较少。昆德拉的反抒情态度颇能得到如今的我的认同。

  • 13 何适之 2021-02-28 23:05:23

    传记终章名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或许是对昆德拉最恰当本分的定义。在一个隐私成奢谈、大众传媒媚俗当道、全面平庸化的时代,昆德拉小说中探讨的那些主题尤能显现出可贵的精神底色。庆祝无意义出来时有人说他似乎跟不上时代了,还在写极权主义那一套,但问题是他从来都不愿意也不屑于做一个时代的追随者,他就是一个迷恋于探讨存在本身的小说家而已。

  • 11 岂能无怪哉 2021-03-02 20:17:45

    笑死了 作者是个狠人 “我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 4 虾米 2021-02-05 10:45:51

    鉴于传主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所以这本传记主要表现(也只能如此表现)的是传主的这两个层面:1、生活上的公共性,昆德拉总是以嵌入集体背景的一分子示人,无论他被开除党籍、参与某个运动、在某份请愿书上签名,等等;2、以及艺术上的个人性。作者指出第一个层面如何造成昆德拉暴得大名的“误解”之源,人们认为他的作品主要谈论特定历史及其政治,从而掩盖了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而昆德拉坚持私生活的匿名性,则在排斥了政治因素之外,也排斥了作家个人因素对其作品解读的干扰。这恰是他艺术的可贵之处,向着拉伯雷、狄德罗、福楼拜、贡布罗维奇们靠拢,让小说自己说话,并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媚俗(刻奇)的虚妄。这本传记对昆德拉艺术观的梳理,凝练而精确。

  • 3 一石 2021-02-07 01:38:32

    四平八稳,像读百科

  • 4 Atlas Galt 2021-03-01 18:15:30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也确实保护了昆德拉极为重视的隐私,更像是一本对其思想和作品的导读。2019年末,昆德拉重获了捷克国籍,但他的余生想必会永远生活在别处。

  • 5 Bonbon和猫 2021-02-21 18:46:13

    译序学到了敏感字眼的处理方式。

  • 7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21-07-13 22:33:10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书写不易,同类型最佳。昆德拉的传记很难围绕作家的鸡零狗碎、日常八卦展开,短暂的布拉格之春几乎占据了全书的近半篇幅,赴法任教后,从此作家的日常背向大众完全消隐。他也绝非强烈介入社会政治的意见领袖(当然,在跟哈维尔的政治论战中,昆德拉似乎是温和天真的。从此他决定不再参与政治),而是紧紧围绕:小说、存在与美学。“只有当一种历史情境能促使小说家考察人的生存、对抗与进退两难时,它才会令小说家感兴趣。”与其纠结称他为捷克作家还是法国作家,不如称他为欧洲作家:一种他赖以依存的文化共同体,唯一珍视的作品只有小说,于是称他为欧洲小说家——但其实,只需要称他为小说家就足够了。如福楼拜所说,作家要时刻做好消隐在作品中的准备。他以一种几近苛刻的方式践行了一种小说家人生。

  • 9 胡桑 2021-06-08 15:07:24

    唯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要对它太认真。

  • 3 珍妮的肖像🦄 2021-03-16 10:31:55

    甚少私人生活细节,因为他“厌恶传记作者的鼻子伸到作家珍贵私生活中去。”而是不断引入他多部作品中的段落,对照他的现实生活经验,如同将一块成型的饼干放在自己的模具旁边一般。昆德拉的童年被音乐学院执教的父亲,当做未来钢琴家教导。大学学的是文学与美学,以诗人出道文坛~从自小领略人间华彩,带着少年抒情,建设一个崭新世界的理想,竭力过惋惜过走向拒绝迎合的清醒(因为所有遭遇外部压制后,走向不同的自我分裂,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灵魂安宁),到反抒情反讽的文学立场与其技巧审美的构建变迁,这需要经历并超越过多少历史事件极权时代,去怀疑去承受去解构去隔绝可疑靠近的鼻子,翻越人间境遇的悲辛谬妄。后记:“我们早已明白不再可能推翻这个世界,重塑它,阻挡它不幸地向前奔跑。唯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要对它太认真。

  • 3 不玩豆瓣 2021-02-16 03:10:39

    独一无二的自传,没有私生活、情感八卦,除了恐惧、不安、流亡、自我封闭,还有无数人类思想的瑰宝灼灼生辉。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得一座诺贝尓文学奖,他该!祝福!本书是对昆德拉颠沛流离的一生的展示总结和各个时期不同作品的梳理解析,昆粉必入必读。

  • 8 XBisATrouble 2021-01-31 15:46:45

    一瞬间不知道实在写捷克还是在写.......

  • 3 tarsan 2021-02-09 13:45:44

    我们早已明白不再能推翻这个世界,重塑它,阻挡它不幸地向前奔跑。唯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要对它太认真。

  • 3 呱呱天使 2021-04-29 23:38:16

    既是作家的人生,也是捷克的历史。昆德拉十几岁时读了马克思,青年时加入共产党,后来被党开除……《玩笑》几乎可以当做是他的自传。刚好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刘擎的文章里提到他对昆德拉的看法,说他的选择是“避重就轻”的,我觉得我能够理解这样的选择,因为青年时代的昆德拉明显有着介入社会的激情,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才明白激情往往让人过于严肃,而过于严肃导致独断,而只有反讽和修辞或许才是正义的。。

  • 2 邓安庆 2023-01-02 21:39:00 江苏

    相当好看。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极力保护自己私人生活的小说家,在其晚年更是隐身状态,作者也不可能坐下来跟传主慢慢聊,他只能通过作品、周边朋友采访、同行评议等“包抄”的方式来写。但这不妨碍作者能够深入地探讨米兰的“作家人生”: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身为捷克语作家与法语作家的双重身份、早期的抒情诗人与后来反抒情、惯于反讽的小说家……阅读的过程,时常有深切的共鸣。因为米兰的经历与观察,与当下吾国的现状有着奇妙的呼应。经历这几年的事情后,再读米兰的作品,理解会更深入很多。

  • 1 糖罐子 2021-02-15 15:58:46

    以一种割裂的视角看,诚如其中一章一位女性作家一篇出色的批评:“我不理解,像昆德拉这样敏锐而现代的男人怎么还会相信这个厌恶女人,性别歧视的陈旧理论,令我感到深深的悲伤”,昆德拉在其他层面上的认知态度似乎我都有一种暧昧的共鸣。尤其是读传记重新回想起20几岁对他谈到“玩笑”“幽默”“媚俗”这些时那种触动,当人还有他一直力图撇清的”政治“”革命“。以及,就像他自己反反复复强调的,会觉得他更像一种”小说家“人生。

  • 1 OH- 2021-04-01 10:41:45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比较生硬 总是在横向对比每个时期不同的文化精神 后面慢慢的关注到了昆德拉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趣起来了 好的传记可以关注传主本身 细腻细腻再细腻 回过头一瞧才发现他也是某个时代底下的小蝼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