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Internationalism to Postcolonialism 短评

热门
  • 1 2021-03-15 09:52:20

    近年来渐次形成一股潮流的第三世界研究中,Rossen的研究显示了冷战时期亚非之间的交往,并不全部局限于这一阵营内部,同样发生在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但第二世界又往往是一个被充分中介化的场所——正如塔什干那样,一个苏联后斯大林时代第三世界计划中非白人/非西方/现代化的showcase city。想到去年的苏丹电影《与树对话》中的那几位苏联学电影出身的老导演,正是这一计划的时代产物。书的资料丰富,考察堪称细致,但不满之处亦在于1)过分强调苏联的影响乃至忽略了日后南斯拉夫主导的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第三世界方案及其实践(这与研究者的主体位置相关)2)勾勒宏大历史图景的最终对话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这固然是对后冷战总体知识状况的反思,但显然是也降解了第三世界主义所包孕的更具总体性的政治能量。

  • 0 Rhaenys 2025-04-04 11:39:26 新加坡

    冷战期间苏联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交流(但很难写出multiple internationalisms的交织),苏联档案史料梳理向,比较文学视野,地域上关注中亚,强调众多亚非作家导演的苏联经历与影响。亚非协会、塔什干电影节的史料梳理有些无聊,但亚非小说和团结纪录片的部分很精彩。最后缅怀亚非拉文化在后苏联基本消逝,参加亚非会议的作家成为欧美高校文学教授,1978年萨义德东方学的出版也象征着(第二世界支持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转向(第一世界支撑的&作者相对批判的)后殖民主义(转向论述有限)。现在学者要努力在亚非做亚非研究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