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主体是在论述纵向的“再媒介化”与横向的“泛媒介化”,将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人性化趋势”引申到艺术领域;另外,对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媒介化趋势做了探讨,划分出技术媒介产生后机械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演变趋势。 较多的实例论证以及横纵坐标上的分别对比,对菜鸟我来说还是比较直观,被激发从“作为艺术的媒介”之变迁这一角度思考。总体感觉理论创新性不是很多,四五章特点和警示的部分像是草草... 主体是在论述纵向的“再媒介化”与横向的“泛媒介化”,将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人性化趋势”引申到艺术领域;另外,对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媒介化趋势做了探讨,划分出技术媒介产生后机械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演变趋势。 较多的实例论证以及横纵坐标上的分别对比,对菜鸟我来说还是比较直观,被激发从“作为艺术的媒介”之变迁这一角度思考。总体感觉理论创新性不是很多,四五章特点和警示的部分像是草草收尾了。 (展开)
> 4人读过
> 8人想读
订阅关于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octurne 2022-08-05 00:38:27
主体是在论述纵向的“再媒介化”与横向的“泛媒介化”,将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人性化趋势”引申到艺术领域;另外,对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媒介化趋势做了探讨,划分出技术媒介产生后机械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演变趋势。 较多的实例论证以及横纵坐标上的分别对比,对菜鸟我来说还是比较直观,被激发从“作为艺术的媒介”之变迁这一角度思考。总体感觉理论创新性不是很多,四五章特点和警示的部分像是草草... 主体是在论述纵向的“再媒介化”与横向的“泛媒介化”,将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人性化趋势”引申到艺术领域;另外,对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媒介化趋势做了探讨,划分出技术媒介产生后机械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演变趋势。 较多的实例论证以及横纵坐标上的分别对比,对菜鸟我来说还是比较直观,被激发从“作为艺术的媒介”之变迁这一角度思考。总体感觉理论创新性不是很多,四五章特点和警示的部分像是草草收尾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