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书了解抑郁,老奶奶也能看懂的心理书——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频繁出现。与此相伴的,是对这个词的滥用。抑郁到底是什么?抑郁者的心理世界是什么样的?抑郁症能治愈吗?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从抑郁者的内在感受,不同类型的抑郁,到抑郁的成因,再到如何行动,自救或助人,本书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解抑郁症、理解自己的角度,帮助抑郁症者及抑郁型人格者改善内心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认识抑郁,走出抑郁;也帮助读者减少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担忧,增进对抑郁问题的了解;同时启迪读者对生命、生活环境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 · · · · ·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目录 · · · · · ·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002
第2节抑郁者的思维习惯 // 010
第3节抑郁者的情绪感受 // 015
第4节抑郁者的身体感觉 // 024
第5节
· · · · · · (更多)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002
第2节抑郁者的思维习惯 // 010
第3节抑郁者的情绪感受 // 015
第4节抑郁者的身体感觉 // 024
第5节
“抑郁家族”的其他成员: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 // 036
第二章抑郁的成因
第6节那些妨碍我们探索抑郁成因的东西 // 043
第7节凝固的丧失之痛 // 053
第8节分离与孤独 // 066
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 069
第10节对自己的苛责和逼迫 // 080
第11节长期被忽视的创伤 // 085
第12节对负面情绪的压抑 // 093
第13节持续的被剥夺感 // 096
第14节抑郁与自恋 // 098
第三章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第15节抑郁能根治吗? // 107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第17节如何应对内在的情绪体验? // 120
第18节怎样处理身体层面的不适感? // 134
第19节越忠于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抑郁离你越远 // 139
第20节怎样才是“对自己好”? // 143
第21节学会调节内在空间的“开放”和“关闭” // 147
第22节怎样应对失眠? // 151
第23节抑郁的终极保险:生命的内在精神支撑 // 156
第四章走出抑郁(下)——外部的工作
第24节改善你的人际环境 // 161
第25节改善你的居住环境 // 179
第26节清理过去:给未完结的事情一个交代 // 181
第27节其他一些可以改善心情的小事 // 186
第28节怎样帮助身边抑郁的人? // 193
第29节怎样应对自杀的意愿和行动? // 197
后记 // 20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些抑郁者不认为自己把愤怒压抑了,而是觉得“我熄灭了内 心的怒火”“我决定不愤怒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并不是你不想要它,它就自然消失了。它得有“去处”。去哪儿呢?最常见的去处有两个: ①前面提到抑郁者容易自责,认为“这是我的错”。对加害者的愤怒如果被压抑,一个去处就是附着在这种自我谴责上,成为对自 己的愤怒。他们会在内心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白痴、蠢货、无能的人,难怪有此下场。 ②另一个去处,就是落回身体层面,转化为某种身体不适,比如前面提到的胸闷、有压力的身体感受,或是头痛。很多抑郁者并不接纳自己的愤怒,自然也不愿意承认这些身体不适可能和愤怒的压抑有关,而认为自己是“健康出了问题”。不过,如果由于某种机 缘,他们正好在这时和一个不会带来威胁的人吵了一架,有时就会突然觉得神清气爽、病痛全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 069 -
情感忽视,其实存在于很多人际互动中。在这个注重效果的时代,情感上的“看见”,似乎没有什么“生产性”,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生活面向。部分成年人并不会因为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忽视而受到创伤,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对情感上被 “看见”没抱什么期待。一些人甚至会对一定程度的情感忽视感到舒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1节长期被忽视的创伤 // 085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抑郁了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抑郁了吗"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抑郁了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抑郁了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2021-01-27 13:43 2人喜欢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可能持续终生。等到父母七八十岁了,那个逢年过节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谢顶油腻的中 年人,也许仍然是让他们无比骄傲的。 不幸的是,自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他们真实的需求,并不是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崇拜,而是作为一个“一无是处”的自己,仍然能从别人的眼光里感受到欣赏、喜爱和珍视。 引自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回应 2021-01-27 13:43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情感忽视,其实存在于很多人际互动中。在这个注重效果的时代,情感上的“看见”,似乎没有什么“生产性”,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生活面向。部分成年人并不会因为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忽视而受到创伤,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对情感上被 “看见”没抱什么期待。一些人甚至会对一定程度的情感忽视感到舒适。2021-01-26 13:10 2人喜欢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一些抑郁者不认为自己把愤怒压抑了,而是觉得“我熄灭了内 心的怒火”“我决定不愤怒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并不是你不想要它,它就自然消失了。它得有“去处”。去哪儿呢?最常见的去处有两个: ①前面提到抑郁者容易自责,认为“这是我的错”。对加害者的愤怒如果被压抑,一个去处就是附着在这种自我谴责上,成为对自 己的愤怒。他们会在内心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白痴、蠢货、无能的人,... (1回应)2021-01-25 13:44 3人喜欢
一些抑郁者不认为自己把愤怒压抑了,而是觉得“我熄灭了内 心的怒火”“我决定不愤怒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并不是你不想要它,它就自然消失了。它得有“去处”。去哪儿呢?最常见的去处有两个: ①前面提到抑郁者容易自责,认为“这是我的错”。对加害者的愤怒如果被压抑,一个去处就是附着在这种自我谴责上,成为对自 己的愤怒。他们会在内心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白痴、蠢货、无能的人,难怪有此下场。 ②另一个去处,就是落回身体层面,转化为某种身体不适,比如前面提到的胸闷、有压力的身体感受,或是头痛。很多抑郁者并不接纳自己的愤怒,自然也不愿意承认这些身体不适可能和愤怒的压抑有关,而认为自己是“健康出了问题”。不过,如果由于某种机 缘,他们正好在这时和一个不会带来威胁的人吵了一架,有时就会突然觉得神清气爽、病痛全消。 引自 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 069 1回应 2021-01-25 13:44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本书讨论的主题,相比“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我更 愿意称之为“抑郁型人格”。这意味着,它是一种性格特质,是长期 的、相对稳定的。当你有这类特质时,不论是“抑郁症”“持续性抑 郁障碍”还是“疑似抑郁”,都可能时不时出现在你生命里。有时你 会觉得“好像好了”,有时你觉得“又犯了”——而不是像一些幸运 的人说的那样:“啊,抑郁症啊?我也得过,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挺乐 观的,但我外婆去世那会儿,突然就想...2021-01-25 13:12 2人喜欢
本书讨论的主题,相比“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我更 愿意称之为“抑郁型人格”。这意味着,它是一种性格特质,是长期 的、相对稳定的。当你有这类特质时,不论是“抑郁症”“持续性抑 郁障碍”还是“疑似抑郁”,都可能时不时出现在你生命里。有时你 会觉得“好像好了”,有时你觉得“又犯了”——而不是像一些幸运 的人说的那样:“啊,抑郁症啊?我也得过,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挺乐 观的,但我外婆去世那会儿,突然就想不开了,得了几个星期,熬 过去想开了就好了,之后再没犯过。”这就真是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 了。这样的人当然不会需要这本书,正如你不用为了治好一次感冒 而专门去读一本书。 所以,在本书中,我很少使用“抑郁症”这个词,而更多地用 “抑郁者”或“抑郁的人”,来指代这一类抑郁的“易感人群”。本书 正是为他们而写。 由于我的工作(心理咨询)是通过和来访者谈论他们的内心感 受来帮助他们,而不是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那样更加 “外部”的视角对他们做出“诊断”,所以在接下来的三节里,我就 用一种“内在”视角,分别从“思维”“情绪”“身体感觉”三个角度, 描述抑郁者的心理世界,帮助大家了解抑郁到底是什么。 引自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002 回应 2021-01-25 13:12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2021-01-27 13:43 2人喜欢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可能持续终生。等到父母七八十岁了,那个逢年过节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谢顶油腻的中 年人,也许仍然是让他们无比骄傲的。 不幸的是,自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他们真实的需求,并不是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崇拜,而是作为一个“一无是处”的自己,仍然能从别人的眼光里感受到欣赏、喜爱和珍视。 引自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回应 2021-01-27 13:43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陷入抑郁的人,就像在暗夜森林里迷了路。那些真正走出抑郁的人,不会再害怕暗夜森林,甚至对什么“寂静山谷”“荒凉沼泽” 也不再觉得害怕。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不得不从这些鬼地方穿过,那就试着穿过去。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反向判断的指标。 很多抑郁的人在状态好转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确定:“我的抑郁好了 吗?它真的、彻彻底底好了吗?”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要你现在,再去经历和体验一遍那个抑郁的阶段,你觉得可...2021-01-27 13:40 1人喜欢
陷入抑郁的人,就像在暗夜森林里迷了路。那些真正走出抑郁的人,不会再害怕暗夜森林,甚至对什么“寂静山谷”“荒凉沼泽” 也不再觉得害怕。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不得不从这些鬼地方穿过,那就试着穿过去。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反向判断的指标。 很多抑郁的人在状态好转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确定:“我的抑郁好了 吗?它真的、彻彻底底好了吗?”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要你现在,再去经历和体验一遍那个抑郁的阶段,你觉得可以吗?如果回答是:“那的确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我可不想再重来一遍。但如果非要重来一遍,对现在的我而言,也没什么问题。”——那么,差不多可以确定你的抑郁完全好了。 引自 第15节抑郁能根治吗? // 107 回应 2021-01-27 13:40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你需要明白“治疗”和“康复”的区别。 “治疗”一词常常让人想到去除病痛的一套固定程序或技术,比如药物的一个疗程,或一台手术。其中,医生(施治者)是主角, 而“病人”(受治者)只需要乖乖躺在那里接受这一切,或者按医生说的做。这套程序结束时,“病人”会得到一个结果:治疗成功了,或者失败了。 而“康复”则是一个“走向健康”的过程。医生会告诉你怎样运动、怎样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要做哪些危险的事情、多长时间再...2021-01-27 13:13
你需要明白“治疗”和“康复”的区别。 “治疗”一词常常让人想到去除病痛的一套固定程序或技术,比如药物的一个疗程,或一台手术。其中,医生(施治者)是主角, 而“病人”(受治者)只需要乖乖躺在那里接受这一切,或者按医生说的做。这套程序结束时,“病人”会得到一个结果:治疗成功了,或者失败了。 而“康复”则是一个“走向健康”的过程。医生会告诉你怎样运动、怎样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要做哪些危险的事情、多长时间再 来复查……然后你就回家了。责任在你自己身上,你需要自己监督自己每天做什么。有时你会觉得某些运动建议不适合你,会停下来或者换一种,决定权在你,后果也由你承担。但康复过程中的你, 通常不会严遵医嘱一点不敢变通,因为你已经积累起来一些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同时,康复过程并没有固定的程序,不像手术那样严谨缜密。康复过程需要不断重复那些对你有用的事情,长期坚持, 并根据自己每个阶段的不同状态做出调整。 引自 第三章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回应 2021-01-27 13:13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生活并不是打怪升级,改善抑郁尤其不是。一些乍看很简 单甚至有点傻的方式,如果适合你,可能给你带来很大改善;而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方式,如果不适合你,也给不了你多少好处。 生活是一场发现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不是你爱吃的——至于巧克力的价格和包装,往往没有那么重要。2021-01-26 13:16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2021-01-27 13:43 2人喜欢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 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 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 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可能持续终生。等到父母七八十岁了,那个逢年过节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谢顶油腻的中 年人,也许仍然是让他们无比骄傲的。 不幸的是,自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他们真实的需求,并不是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崇拜,而是作为一个“一无是处”的自己,仍然能从别人的眼光里感受到欣赏、喜爱和珍视。 引自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回应 2021-01-27 13:43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陷入抑郁的人,就像在暗夜森林里迷了路。那些真正走出抑郁的人,不会再害怕暗夜森林,甚至对什么“寂静山谷”“荒凉沼泽” 也不再觉得害怕。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不得不从这些鬼地方穿过,那就试着穿过去。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反向判断的指标。 很多抑郁的人在状态好转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确定:“我的抑郁好了 吗?它真的、彻彻底底好了吗?”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要你现在,再去经历和体验一遍那个抑郁的阶段,你觉得可...2021-01-27 13:40 1人喜欢
陷入抑郁的人,就像在暗夜森林里迷了路。那些真正走出抑郁的人,不会再害怕暗夜森林,甚至对什么“寂静山谷”“荒凉沼泽” 也不再觉得害怕。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不得不从这些鬼地方穿过,那就试着穿过去。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反向判断的指标。 很多抑郁的人在状态好转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确定:“我的抑郁好了 吗?它真的、彻彻底底好了吗?”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要你现在,再去经历和体验一遍那个抑郁的阶段,你觉得可以吗?如果回答是:“那的确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我可不想再重来一遍。但如果非要重来一遍,对现在的我而言,也没什么问题。”——那么,差不多可以确定你的抑郁完全好了。 引自 第15节抑郁能根治吗? // 107 回应 2021-01-27 13:40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你需要明白“治疗”和“康复”的区别。 “治疗”一词常常让人想到去除病痛的一套固定程序或技术,比如药物的一个疗程,或一台手术。其中,医生(施治者)是主角, 而“病人”(受治者)只需要乖乖躺在那里接受这一切,或者按医生说的做。这套程序结束时,“病人”会得到一个结果:治疗成功了,或者失败了。 而“康复”则是一个“走向健康”的过程。医生会告诉你怎样运动、怎样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要做哪些危险的事情、多长时间再...2021-01-27 13:13
你需要明白“治疗”和“康复”的区别。 “治疗”一词常常让人想到去除病痛的一套固定程序或技术,比如药物的一个疗程,或一台手术。其中,医生(施治者)是主角, 而“病人”(受治者)只需要乖乖躺在那里接受这一切,或者按医生说的做。这套程序结束时,“病人”会得到一个结果:治疗成功了,或者失败了。 而“康复”则是一个“走向健康”的过程。医生会告诉你怎样运动、怎样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要做哪些危险的事情、多长时间再 来复查……然后你就回家了。责任在你自己身上,你需要自己监督自己每天做什么。有时你会觉得某些运动建议不适合你,会停下来或者换一种,决定权在你,后果也由你承担。但康复过程中的你, 通常不会严遵医嘱一点不敢变通,因为你已经积累起来一些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同时,康复过程并没有固定的程序,不像手术那样严谨缜密。康复过程需要不断重复那些对你有用的事情,长期坚持, 并根据自己每个阶段的不同状态做出调整。 引自 第三章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回应 2021-01-27 13:13 -
映心堂心理 (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成长。)
生活并不是打怪升级,改善抑郁尤其不是。一些乍看很简 单甚至有点傻的方式,如果适合你,可能给你带来很大改善;而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方式,如果不适合你,也给不了你多少好处。 生活是一场发现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不是你爱吃的——至于巧克力的价格和包装,往往没有那么重要。2021-01-26 13:16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抑郁了吗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按时 2021-01-03
职务之便提前看了书稿,是好看的。非要形容的话,大概是……冷静又克制的温暖。上架还要点时间,敬请期待!
3 有用 映心堂于玲娜 2021-01-03
我职业生涯中关于抑郁的一半工作经验在这本书里,剩下一半是因人而异的,有兴趣欢迎来找我咨询。助理微信号:yingxintang01。
2 有用 阿花 2021-02-09
通俗易懂,又层次丰富。行文温柔而有力量。现在没有抑郁症的普通你我他也值得一读的作品。或许可以发觉一些自己不曾注意过,但持久下去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或者心理;也有可能因此能帮到一些亲近的人。
2 有用 Amigo野孩子 2021-02-05
有血有肉有温情,于老师书如其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恰到好处的智性和善意。不高高在上地堆砌术语,而娓娓道来地让关于抑郁的种种抽象和晦涩稳稳落地。对抑郁者而言,掩卷犹如饮下一杯热茶般温暖舒适,对抑郁者的朋友家人而言,则如修正偏见,直达他们内心的一副透视镜。如果以后有人问我抑郁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将是首选推送建议。感谢于老师。
2 有用 caoying_ 2021-02-17
全面,并且似乎想尽可能通俗易懂。也正是这两个原因,抑郁的我读起来感觉冗长,难以读下去。后来发现当工具书读,对照着目录,就很好,真的很有指导性,很有帮助。
1 有用 Z. 2021-02-18
亲戚有重度抑郁的,看了一半,想着要不要推荐。市面上的抑郁书几乎都翻过,这本不重复。写法很好,专业,节制,不会太私人,咨询师大段写个人经历/体验会让我瞬间萎掉,也不会难读,没术语,又有实操性,一本自助书你还想要啥。
2 有用 caoying_ 2021-02-17
全面,并且似乎想尽可能通俗易懂。也正是这两个原因,抑郁的我读起来感觉冗长,难以读下去。后来发现当工具书读,对照着目录,就很好,真的很有指导性,很有帮助。
0 有用 殷罗毕001 2021-02-17
朋友的新书,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干货,没有抽象玄虚理论,全是实战经验
2 有用 阿花 2021-02-09
通俗易懂,又层次丰富。行文温柔而有力量。现在没有抑郁症的普通你我他也值得一读的作品。或许可以发觉一些自己不曾注意过,但持久下去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或者心理;也有可能因此能帮到一些亲近的人。
2 有用 Amigo野孩子 2021-02-05
有血有肉有温情,于老师书如其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恰到好处的智性和善意。不高高在上地堆砌术语,而娓娓道来地让关于抑郁的种种抽象和晦涩稳稳落地。对抑郁者而言,掩卷犹如饮下一杯热茶般温暖舒适,对抑郁者的朋友家人而言,则如修正偏见,直达他们内心的一副透视镜。如果以后有人问我抑郁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将是首选推送建议。感谢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