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的原文摘录

  • 叶嘉莹先生的话说:“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日久摩擦而起茧子。” …… 古典文化参与了我们的自我的建立过程,它让我们最初体验到“我是一个独特而自主的人。”这个道理就和有些人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为专业一样,是因为计算机让他最初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一个独特、自由的人。 (查看原文)
    放白鹇 1赞 2021-10-10 22:04:42
    —— 引自章节:第十九课 童年噩梦——给叔叔阿姨背唐诗
  • 孩子们真的能够理解诗词中这些微妙的感受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我相信语言不仅仅传达了认知信息,还传达了情绪信息。 …… 我们倡导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声音和形象的直观感受来增加对汉语的敏感性。 …… 把诗歌作为一个媒介,让他学会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体验,同时理解他人的体验。 (查看原文)
    放白鹇 1赞 2021-10-10 22:10:44
    —— 引自章节:第十九课 童年噩梦——给叔叔阿姨背唐诗
  • ……看到别人比自己成功就是会忍不住羡慕嫉妒恨。这种东西叫作人之常情,甚至是本能。只要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不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麻烦,就没有必要去完全把它弄干净,也没有办法把这些缺陷都去除。文明的产生本来就是因为人们对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不满,但是文明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这些缺陷,正视这些缺陷。 (查看原文)
    放白鹇 1赞 2021-10-10 22:15:25
    —— 引自章节:第二十四课 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
  • 因为家长都很纠结自己家的小孩不够标准,所以科学家们又出来呼吁了。他们就不停说:“我们可以把所有儿童的平均米做成一张时间表,但是你不能够反过来要求儿童照这张时间表来成长。”这就像气象学家总结出了春夏秋冬大致在什么时候到来的时间表,可是你不能够强求春天必须要在立春那天到来。只能是说你观测到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在十摄氏度以上,那么气象学上的春天就到来了。儿童发展也是如此,你不能说他今天过了三岁生日,明天就一定进入某一个关键期。 最近几年在我们的教育市场上开始出现关期理论,我看到有些关于儿童发展关键期的书,划分细到恨不得每几个月就有一个关键期,什么口语的关键期、书面语的关键期、运动的关键期、平衡的关键期。爸爸妈妈买这些书的时都很开心,觉得终于有张时间表,让我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了,可是你真的照着这本书养娃的话,就会觉得特别特别焦虑,因为孩子根本不会按这个时间表发展,所以你老是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把娃养坏了。那怎么办呢?月经不调还能喝红糖水,娃的关键期不准那就只能花大 钱送去培训机构补课。所以这种捕捉孩子关键期的教育理论,主要是在营销家长的焦虑而已。 (查看原文)
    silvia 1赞 2021-10-11 19:21:18
    —— 引自章节:第十八课 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
  • P39 那什么是神话呢?神话、传说和寓言又有什么差别?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神话就是对自然力量的人格化。…这种把自然力量转化为一个人来理解的故事就是神话。而传说是为人赋予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比如中国民间很流行的济公活佛的传说,是说一个普通的乞丐其实是一个有神奇力量的活佛。寓言则不一定要涉及这些神奇力量,它只是讲一个故事来打比方,比如我们刚オ讲到的那个八千年的大树和朝生暮死的小昆虫的故事,和超自然力量没有关系,和神仙没有关系,所以它只是一个寓言而已。 P40 现在的科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基本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会在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上重演一次。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2-01-12 00:45:08
    —— 引自章节: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 P41 什么叫作万物有灵论呢?就是不再满足于认为万事万物都会说活这样的现象,而是去追求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他们就观察到,所有的生命都有诞生,都有消亡。好和坏,成功和失败,也互相消长。而生死成败本身都是抽象的东西,不像一棵大椿树或者一只小虫子这么具体,人们就为这种抽象的东西赋予人的样和人的情感,把它们变成生命之神、死亡之神、成功之神、失败之神,并且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这就叫作万物有灵论。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2-01-12 00:45:08
    —— 引自章节: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 P43 对小朋友来说,庄子一会儿跳到一个极大的宇宙中,一会儿跳到极小的蜗牛角上,上天入地地讲这些故事时,既提供了一个 变化巨大的视角,又提供了一种被《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称为“惊悦”的体验。 “惊悦”是指对不明之物的强烈渴望。是说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直觉地感到某些尚不明了的事情是与我们密切相关据说我们在凝视夏夜的星空时就会有这样的体验。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2-01-12 00:45:08
    —— 引自章节: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 举个例子。我家在无锡,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鼋头渚,是观赏太湖最好的地方。我小时候每年秋游都去头渚。如果去公园看小朋友排着队秋游,往往会看到里面有兴高采烈、打打闹闹的小朋友,有抓住一切机会和老师说话的小朋友,还有垂头丧气、松松垮垮背着书包、落在最后的小朋友我小时候就是这个小朋友。我不是很善于运动,跟小朋友“疯”不起来,而秋游的时候,如果不能跟小朋友“疯”起来的话,其实没有多大的意思,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有一次秋游,在下自由活动时间,我觉得非常无聊,觉得被老师忽略了。坐在湖边等集合,要坐一个小时。可是我坐着坐着就看到了在天的尽头,在太湖的水和天交接之处的小岛,然后就想到了一首刚看过的宋词。这首词是姜的:“雁无心,太湖西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词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感觉它就是在讲一个人寂寞离群、不知道何去何从一切东西都跟他隔着一定的距离、什么都看似触手可得又什么都触不到。在这首词里,作者一个人在太湖边发果,燕子和大雁来了又去,黄昏的雨也来了又去,自然界按部就班地运行,自己却好像被落下了。 我在湖边,开始的时候闷闷不乐,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我的。可是当把我的处境和这首词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好像就是词中的这个人,面对的就是词中这个场景的时候,那种孤独无聊的感觉忽然间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一变成自得其乐,就好像是“哇,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美,可是你们这些傻小孩光会打打闹闹,都没有看到”。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在秘密花园中挖到了一颗宝石。于是等到集合时,我也就快快乐乐地回家了。这个秋游我也很有收获,虽然收获的点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查看原文)
    silvia 2021-10-06 19:34:55
    —— 引自章节:第一课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 这些作者都有一个大致的逻辑,认为如果我们只是靠理性、靠社会灌输给我们的道德戒律来生活的话,久而久之就会与我们的真实体验隔得很远。 …… 所有这些自然人性中,最强烈、最直接的,就是男女之爱,因此对人性的唤起,就要从肯定男女之情开始。 …… 在明清时代的知识阶层中,有很多人认为“情”对让我们活得更真实、活得更善有积极作用,而且他们也觉得去了解少男少女的内在心理世界,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查看原文)
    放白鹇 2021-10-10 21:58:20
    —— 引自章节:第十五课 薛宝钗为什么不让林黛玉读《牡丹亭》
  • 人们在讲男性的文化、男性的生活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一种普遍的文化和生活来讲,只有在讲女性的教育和女性的生活时,才把它当做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生活来讲。 (查看原文)
    放白鹇 2021-10-10 22:02:18
    —— 引自章节:第十七课 学习传统文化要不要重视性别差异
  • 中国诗歌的传统中有一个最基础的评判标准,就是你写这首诗到底是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还是用于应酬。 …… 因为“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最基础的一个观念。 (查看原文)
    放白鹇 2021-10-10 22:07:59
    —— 引自章节:第十九课 童年噩梦——给叔叔阿姨背唐诗
  • 大多时候他们借写一些景物——当然要通过极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把情感的美好写出来了。比如苏轼写一个女孩子初恋时对心上人的爱慕和害羞,整首词都是些一只孤鸿在月下的树林间徘徊,用这只孤鸿代表女孩子,就把情感完全写了出来。比如李清照,她想写对昔日夫妻之情的怀念,就写一个秋天的傍晚,好像往日的生命好东西都在,茶也在,酒也在,菊花也在,只是人不在了,那种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那些不够文雅的词人,他们往往只能写那些情感的事情,比如某年某日,在某个地方见到了个漂亮姑娘,穿着红色还是绿色的衣服,长得胖还是瘦,眼睛大还是小,两人有没有拉了手……词的美学标准很快就被确立,要求文雅、婉约、细致和富有象征性。 (查看原文)
    放白鹇 2021-10-10 22:21:22
    —— 引自章节:第二十八课 给青春期的孩子一本带锁的日记本,让他们抄宋词
  • 我奶奶就不能够理解我们去一个茶馆喝茶,一个人要花一百块钱。同样一杯茶,她在家里泡给我喝,只要五块钱,为什么要到茶馆去喝呢?可是当你走进茶馆的时候,你有可能觉得竹地板的质感很美,竹帘背后摇曳的光影很美,放在桌上的那个茶炉质朴的造型很美,你为这些美的体验支付了九十五块钱。而对一个在这方面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来说,他花了一百块钱,只喝到了一杯五块钱的茶。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体验到,而另一些人无法体验到?因为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才能得到。如果你没有学过隔帘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元稹《会真记》),你可能就无法体会竹帘背后光影摇曳的朦胧美;如果你没学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白居易《刘十九》),你可能就无法体验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凑在一起用陶炉煮一杯清茶或者浊酒,那种清静、温暖、节制的美。 这些诗歌的作者和你同样不开心,但不同的是,你的不开心可能是乱麻一样无边无际的一团,而这些诗歌的作者把自己的不开心变成了一个精美的形式。所以当你看到这些经典诗歌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其中幽约怨悱的部分,还看到了精美绝伦的部分。这两种感受是同时出现的,所以你悲哀的情感在一瞬间就被整理成了一个具象且有意义的审美形式,这种审美形式本身就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价值感。 所以,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原先那些悲哀的情感不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抚慰,还得到了转化,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03 16:36:54
    —— 引自章节:第一课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 总而言之,《诗经》是一本好书,但是需要加工成一百本有变成绘本的、有变成史诗的,也有变成神话的,才能比较好地被小朋友们吸收。这就好像你不能直接吃掉一只柠檬,得把它变成很多杯柠檬茶才能喝下去。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05 20:02:00
    —— 引自章节:第三课 学《诗经》注定要虎头蛇尾吗?
  • 蔡志忠的这本书,翻开来就看到一张画,上面画着大地上有千万个孔洞,树叶上、树梢间也有千万个孔洞,风从中间穿过,音乐也从中间穿过,于是我觉得《自然的箫声》这个书名真是太有意思了,就继续读了下去。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07 22:32:59
    —— 引自章节: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 顾随先生说陶渊明的语言,用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叫作“日光七色,合而为白”,是说他的语言看起来很质朴,但是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了,而且它美得不叫你看出痕迹;第二个比喻叫作“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是说他没有什么好词好句,而是全首、全本都很均匀完美,没有哪一句比另一句更好;第三个比喻叫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说他的文笔完全是顺着自己感情走的,感情有多流畅、体验有多流畅,文笔就有多流畅,没有一点点刻意的构造和不诚实的造假。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09 21:31:50
    —— 引自章节:第十课 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
  • 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才能得到。(就如同流行歌曲和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追求的可能是短平快,一听就喜欢了,马上就可以获得快感;而古典音乐,得花时间去学习去分辨,一个乐章里面,哪里是引子的部分,哪里是呈示的部分,哪是再现的部分。欣赏古典音乐是有门槛的,但跨过门槛后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也是超乎想象的)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2-01-12 00:32:07
    —— 引自章节:第一课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 这些故事都谈不上是爱情,因为这些主人公都不纠结,不纠结怎么叫爱情。 这些作者都有一个大致的逻辑,认为如果我们只是靠理性、靠社会灌输给我们的道德戒律来生活的话,久而久之就会与我们的真实体验隔得很远。这时候你可能看起来是个正人君子,但是内心里却是个虚伪小人。所以越是在社会上有特别强的道徳要求,特别提倡那些外在的行为规范时,就越要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内在感受,注意所谓的自然人性。自然人性包括很多部分:包括对天地万物的兴趣,而不是因为有谁跟你说自然科学知识很重要;包括父母对孩子自然的关爱,孩子对父母自然的依恋,而不是所谓的孝道;包括看到别人受苦你自 然会感到同情,而不是因为为官守则上说,看到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父母官最好挤出几滴眼泪,这样比较像好官。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19 14:56:54
    —— 引自章节:第十五课 薛宝钗为什么不让林黛玉读《牡丹亭》
  • 在汉代的《诗大序》中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嗟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几段重要的文论,都是在讲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原因。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心中有所感就会想把它表达出来,不表达出来你就不舒服。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就变成了诗。如果你已经把内心的感受语言化变成诗了,但你得内在还有东西没有表达出来,就歌唱它,它就变成了歌,因此歌的源头也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如果你唱了歌,但你觉得内在还有东西没有表达出来,那你就用你的身体来舞动,它就变成了舞蹈,因此舞蹈的源头也是内心的真情实感。 因为中国古人把所有这些艺术形式的源头都视为个人的真情实感,并认为不是作者先存在了一个想要去写ー首诗、去唱一支歌、去创作一个舞蹈的念头,而是他们心中有藏不住的情感,这 些情感自然流露出来,就成为了真诗。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20 13:05:58
    —— 引自章节:第十九课 童年噩梦——给叔叔阿姨背唐诗
  • 可是有的孩子,老师教得死去活来他也领会不了那个美妙到底美妙在哪里。我觉得这未必是学生资质驽钝,有时候只是因为他缺少一座桥梁,没有看过那么多第二等、第三等的好文章,没有在二、三等文章那种比较具体但也比较啰唆的行文里体会到意境,所以你直接给他看第一等的,浓度太高,他根本体会不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没有必要非得遵循原教旨主义的传统文化学习观念,什么最古老就从什么学起,什么最经典就从什么学起。因为那些最古老、最经典的东西,可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对大多数人来说有阂。而如果我们能从自己恰好够得着的东西、恰好容易懂的东西入手,就会比较没有障碍。哪怕那些文章不是第一流的,可能只是第二流或者第三流,也没问题。学着学着,就能慢慢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 (查看原文)
    云自小路上飞起 2022-01-20 21:44:57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七课 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家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