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的光辉 短评

热门 最新
  • 74 smile 2021-03-25 15:34:34

    至今来说,我觉得最好的保罗·策兰译者仍是孟明,而不是王家新,或者黄灿然。《罂粟与记忆》、《暗蚀》译得多好啊。

  • 40 胡桑 2021-01-14 13:32:51

    王家新老师译本,比河北教育版多了后期诗选。对策兰的语调、精神气息的把握十分到位。这个译文的调性传达出了策兰的声音和精神气息。

  • 37 海风中失落 2021-01-14 14:14:58

    和黄灿然翻译的死亡赋格对照阅读,两人对保罗策兰诗歌的理解,王老师更胜一筹。两个版本纠结的同学,请选这本。

  • 21 忘予 2021-01-27 11:50:29

    怎么还是线太阳群,白骂了

  • 8 李海鹏 2021-01-16 13:02:12

    老师的三十年之功。

  • 8 桥栏 2021-04-15 13:57:52

    读策兰的诗,晦涩、断裂又癫狂的词句,除了与自己短浅的生命经验相联系之外,译者王家新的理解与体会不断地击中我。 经历了三十多年前的那场创伤后,断裂的历史记忆,不肯愈合的伤口,诗和翻译裹着隐喻的暴风雪,以被死亡和暴力所践踏的“草茎”来继续书写,“命定的牺牲、献祭和复活”也是一次次的复归与叩问。德勒兹说这样的语言创造“是语言的生成他者...是占优势的谵妄,是逃离支配体系的魔线”,那么除了颤抖、绞缩、“朝向未来北方的河流”之外,我们还能、还将如何逃离。

  • 5 殷靁 2021-01-23 16:12:36

    就以《死亡赋格》而言,迄今为止,唯一触及音乐和痛苦的织体的翻译。 语感更为流畅,完全摒弃孟明那种古怪的枯涩。 策兰不是为了奇崛而独辟蹊径,必须要语言内部把握他的转向。 王家新老师积三十年之功,吾辈受惠了…

  • 4 Stefan 2021-04-11 10:09:49

    每天摄取几首,无数隐喻与魂魄,癫狂般的词句,混沌过后,恍若新生。

  • 8 方琢月 2021-02-17 17:11:46

    他的诗仿佛要潜返到语言的源头当中,在原始的旷野里重新命名万物,并用语言测度命运的沉默。经历过大屠杀之后,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诗人无法再使用原来的德语,于是不得不重新发明了一种语言。这种处境或许能解释他喜欢重新造词,喜欢使用“线”这个意象和“数”这个动作(线条和数字是人认识世界的最原始的精神工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里不断冒出石头,水,雪,花,嘴唇,还有词这种标志性意象?时隔多年再读他的诗集,依然困难重重。尤其许多诗的意象和用词过于接近,彼此之间难以分辨。

  • 5 落阡 2021-04-29 14:52:21

    增加了很多后期不是很常见的诗,考证详细,总体语感比以前利落很多。但一些诗集归类不够严谨,王老师似乎还是不是很重视诗节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处理后期诗作也稍有乏力。啊!想出德语直译本!!!

  • 1 Hashhush 2021-02-18 23:24:49

    “不能假装完全的领悟”,确有如此多而强烈“朝向真理的冲动”。“奥斯维辛之后还能写诗吗?”保罗策兰就是回答。

  • 7 手枝 2021-10-01 20:08:23

    译得不错。语言的处理不及黄灿然本,特色在于可读性强和提供了更丰富细致的策兰面貌。批评一句:王家新面对语言的态度缺乏策兰那样的勇气,为迎合想象中的书籍消费者而在翻译时避开了某种必要的断裂感。

  • 2 通灵顽石 2021-04-12 16:44:37

    诗人以一种不容异议(爱看看,不爱看就说明你没文化)的方式,创造新语言。文艺一点的表达是———我们不知道诗人要见证什么,但是这首诗仍在说话(德里达,pp275)。因此貌似永远无法评价一首诗(不要为自己的无知找借口了!)

  • 0 mumudancing 2023-02-07 15:23:36 江苏

    前半本还是犀利的,后半本软绵绵,没有凝练的力量了。《换气》和陈早译的《呼吸结晶》相比,陈译更大胆简洁,有暴力冲出的速度。

  • 1 唯一的日子 2021-07-26 23:03:56

    “他描画得那么修长,他描画你嘴唇的红润。在此你注满骨灰瓮,并喂养你的心”

  • 2 江海一蓑翁 2021-02-07 20:50:36

    王家新老师翻译的著名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精选集。作为犹太人和使用德语创作的诗人,策兰的诗歌既富有思辨性与丰富意象,又跟死亡、流离、虚无、族群等关键词紧密相联。尽管是转译自英译本,但王老师的翻译更多采取白描式的直译表达,其译文的具体用词、韵味和节奏感,都体现出对于策兰诗歌意蕴的准确与深刻理解。由于今年是策兰作品公版化的第一年,国内各家出版机构,已陆续推出多种策兰诗选,但就个人视域而言,王家新的译本,还是其中最值得信赖和推荐的版本。

  • 0 Vergängnis 2021-02-21 21:51:42

    能触摸断裂的丧失颜色,而不是黑色或灰色的语词。抒情诗触摸不了我,我的触摸与策兰的词也隔着永远的距离

  • 0 钟宇航 2021-06-14 14:19:14

    策兰写得实在是太好了

  • 0 0000ccc005 2021-07-03 12:00:08

    第一次读策兰,愈往后期的作品愈加晦暗,只得放弃象征式的、逻辑式的思维方式,转而去体会意象、节奏等等诗歌诸要素的破碎、陌生与带给我的讶异

  • 2 小张 2021-04-04 00:23:46

    刚开始读保罗·策兰的诗集是黄灿然译的《死亡赋格》,但整体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尽管偶有几首喜欢的远超过此集),然后就想着读读王家新译的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呢,而且结果真的令人太惊喜了。原本看着这么厚的不想再读的,可读完后很庆幸当时选择了打开它。诗人生于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先后面对父母亲的离世,尤其是母亲死于纳粹分子手中在他幼小的心灵裹上了密不透风的网,最终令他无处可逃,选择了在塞纳河畔上结束生命,那时,诗歌对他来说是倾诉的途径,但已无法从中找寻到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现摘录部分如下:1⃣️不要写下你自己/在世界们之间,起来对抗/这眼花缭乱的含义,相信泪痕/学着去活。 2⃣️那脱缰的念头/与其说它是什么/不如言及其他。 3⃣️一个无影的/魂灵,被/解除孤独,一个/永生者,幸福得/发抖。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