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疑惑

无关风月 2021-04-10 13:48:39

书是本好书,但作为引子的笔记本和日记合影(照片上比V的年轻人)是谁留下的?是从文的记者长孙吗?真没看明白…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最赞回应

    糕依拔
    2022-10-15 16:39:43 糕依拔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留下了轨迹线索。多年后,荣之文大学毕业成为一个记者,顺着爷爷留下的轨迹线索,去往藏区支教,同时探寻瓦猫所在,寻找爷爷当年的下落。是这意思吗?那么仁钦奶奶的角色是什么用意?为什么要假他人的转交把笔记本带回到荣家?我翻来覆去没有弄明白!求求解惑!
    ... 无关风月

    我个人的理解:
    1、仁钦奶奶并不是关键人物,而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借由让“我”去送信,结识荣瑞红从而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2、红色笔记本是荣之文的,照片上和仁钦奶奶合影,比V的就是荣之文(因为“我”提到照片上青年与哑巴仔惊人相似),在每个章节开头都有摘录日记大概就是来自笔记本里。故事结尾有提到荣之文就读新闻系,而且还用摄像机拍摄奶奶与弟弟制作瓦猫的场景,日记也提到在高原支教和采风的旅程,我们可以猜测荣之文在高原的小学支教,同时寻找爷爷的踪迹,探寻民俗文化因而去了德钦(荣家收到的装有瓦猫照片和破碎的墨镜镜片的印着“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的信或许说明宁怀远曾出现在德钦)。在最后一章的日记里提到“回家前最后外转一次卡瓦格博”,或许荣之文在这次转山过程中出了意外再也回不来了,在出发之前曾将笔记本、比V照片等托付给熟识的仁钦奶奶,因而在荣之文出意外后仁钦奶奶才急切地想找人将遗物送回荣之文的亲属。而且摘录的最后一篇日记日期在2007年,可能荣之文早已去世,而仁钦奶奶不会说普通话,高原人口稀少,很难找到送信人,所以许多年过后才能遇到“我”帮忙送信。此外,荣瑞红和哑巴仔将荣之文的记者证与宁怀远当年的学生证一起珍藏在月饼盒,可以也暗指着荣家人知晓荣之文已经回不来了。

    赞(5) 来自 豆瓣App
    >
    如梦令
    2021-08-16 17:07:51 如梦令

    我也是没看懂!有没有人来解解惑,1.作者用了大量文笔来描述仁钦奶奶的用意是?
    2.宁怀远出走的原因是?总不能是因为恩师去世太难过他就抛妻弃子吧?
    3.荣之文当了记者后来呢?

    赞(2) 来自 豆瓣App
    >
    无关风月
    2021-04-11 15:05:54 无关风月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留下了轨迹线索。多年后,荣之文大学毕业成为一个记者,顺着爷爷留下的轨迹线索,去往藏区支教,同时探寻瓦猫所在,寻找爷爷当年的下落。是这意思吗?那么仁钦奶奶的角色是什么用意?为什么要假他人的转交把笔记本带回到荣家?我翻来覆去没有弄明白!求求解惑!

    赞(2) 来自 豆瓣App
    >
无关风月
2021-04-11 15:05:54 无关风月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留下了轨迹线索。多年后,荣之文大学毕业成为一个记者,顺着爷爷留下的轨迹线索,去往藏区支教,同时探寻瓦猫所在,寻找爷爷当年的下落。是这意思吗?那么仁钦奶奶的角色是什么用意?为什么要假他人的转交把笔记本带回到荣家?我翻来覆去没有弄明白!求求解惑!

赞(2) 来自 豆瓣App
>
樱桃青衣
2021-04-14 00:47:58 樱桃青衣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也没看懂,说是记者证和学生证长得一样,那应该就是宁怀远和荣之文长得像,但这又和仁钦奶奶啥关系,困惑

赞(1) 来自 豆瓣App
>
蘇臾
2021-04-20 14:49:54 蘇臾

求解答!

赞 来自 豆瓣App
>
漫步者
2021-05-21 23:09:29 漫步者

我翻来覆去的想也没明白,是说宁之文牺牲了,笔记本留给仁钦奶奶?

赞 来自 豆瓣App
>
如梦令
2021-08-16 17:07:51 如梦令

我也是没看懂!有没有人来解解惑,1.作者用了大量文笔来描述仁钦奶奶的用意是?
2.宁怀远出走的原因是?总不能是因为恩师去世太难过他就抛妻弃子吧?
3.荣之文当了记者后来呢?

赞(2) 来自 豆瓣App
>
不知道该叫啥了
2022-04-15 11:09:26 不知道该叫啥了

我觉得是宁怀远为了给恩师报仇才出走 后来报仇失败了 也不好意思回家 去了西藏?在西藏又娶了那奶奶?我感觉这个故事 后半段人设都有点点崩..

赞(1) 来自 豆瓣App
>
糕依拔
2022-10-15 16:39:43 糕依拔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
我的理解是,宁怀远出走后不知所踪,其实他到了藏区,往荣家寄回了在藏区所建瓦猫的照片,同时也留下了轨迹线索。多年后,荣之文大学毕业成为一个记者,顺着爷爷留下的轨迹线索,去往藏区支教,同时探寻瓦猫所在,寻找爷爷当年的下落。是这意思吗?那么仁钦奶奶的角色是什么用意?为什么要假他人的转交把笔记本带回到荣家?我翻来覆去没有弄明白!求求解惑!
... 无关风月

我个人的理解:
1、仁钦奶奶并不是关键人物,而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借由让“我”去送信,结识荣瑞红从而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2、红色笔记本是荣之文的,照片上和仁钦奶奶合影,比V的就是荣之文(因为“我”提到照片上青年与哑巴仔惊人相似),在每个章节开头都有摘录日记大概就是来自笔记本里。故事结尾有提到荣之文就读新闻系,而且还用摄像机拍摄奶奶与弟弟制作瓦猫的场景,日记也提到在高原支教和采风的旅程,我们可以猜测荣之文在高原的小学支教,同时寻找爷爷的踪迹,探寻民俗文化因而去了德钦(荣家收到的装有瓦猫照片和破碎的墨镜镜片的印着“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的信或许说明宁怀远曾出现在德钦)。在最后一章的日记里提到“回家前最后外转一次卡瓦格博”,或许荣之文在这次转山过程中出了意外再也回不来了,在出发之前曾将笔记本、比V照片等托付给熟识的仁钦奶奶,因而在荣之文出意外后仁钦奶奶才急切地想找人将遗物送回荣之文的亲属。而且摘录的最后一篇日记日期在2007年,可能荣之文早已去世,而仁钦奶奶不会说普通话,高原人口稀少,很难找到送信人,所以许多年过后才能遇到“我”帮忙送信。此外,荣瑞红和哑巴仔将荣之文的记者证与宁怀远当年的学生证一起珍藏在月饼盒,可以也暗指着荣家人知晓荣之文已经回不来了。

赞(5) 来自 豆瓣App
>
皓皓
2022-10-18 15:43:28 皓皓
我个人的理解: 1、仁钦奶奶并不是关键人物,而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借由让“我”去送信,结识荣瑞
我个人的理解: 1、仁钦奶奶并不是关键人物,而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借由让“我”去送信,结识荣瑞红从而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2、红色笔记本是荣之文的,照片上和仁钦奶奶合影,比V的就是荣之文(因为“我”提到照片上青年与哑巴仔惊人相似),在每个章节开头都有摘录日记大概就是来自笔记本里。故事结尾有提到荣之文就读新闻系,而且还用摄像机拍摄奶奶与弟弟制作瓦猫的场景,日记也提到在高原支教和采风的旅程,我们可以猜测荣之文在高原的小学支教,同时寻找爷爷的踪迹,探寻民俗文化因而去了德钦(荣家收到的装有瓦猫照片和破碎的墨镜镜片的印着“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的信或许说明宁怀远曾出现在德钦)。在最后一章的日记里提到“回家前最后外转一次卡瓦格博”,或许荣之文在这次转山过程中出了意外再也回不来了,在出发之前曾将笔记本、比V照片等托付给熟识的仁钦奶奶,因而在荣之文出意外后仁钦奶奶才急切地想找人将遗物送回荣之文的亲属。而且摘录的最后一篇日记日期在2007年,可能荣之文早已去世,而仁钦奶奶不会说普通话,高原人口稀少,很难找到送信人,所以许多年过后才能遇到“我”帮忙送信。此外,荣瑞红和哑巴仔将荣之文的记者证与宁怀远当年的学生证一起珍藏在月饼盒,可以也暗指着荣家人知晓荣之文已经回不来了。
... 糕依拔

认同您的观点!

赞 来自 豆瓣App
>
老达
2022-12-17 01:11:11 老达

也是这疑惑,看完留言似乎是解决了,也好像还有问题。
唉,咋就不能写的“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呢……

赞 来自 豆瓣App
>
绿光森林
2024-04-18 12:48:50 绿光森林

同疑惑。闻一多死后,就莫名其妙离家出走,抛妻弃子,去往西藏?动机和去往的地点毫无逻辑可言。然后仁钦奶奶的出现真的只是引子作用吗?最后在她去转山那里,也提到了一树梨花,但是在全文中,梨花相当于是宁怀远和宋瑞红之间的约定之物,所以感觉她跟宁怀远的关系远不止于此。

赞(1)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瓦猫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在读(橘之)

时间上的出入?(讨厌鱼的1猫)

专注(水豆豆)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