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虚假的流水账游记,实际结构精巧,最后全在希腊收束,日本作为战败国与美国的落差对应着希腊废墟与枯山水的相似,拉美的肉欲和欧洲的精神也在希腊达到统一。再写提香《神圣与世俗的爱》,无视主体人物而写远景,代表世俗一侧平和的生活场景和两只兔子(生育),神圣一侧投下巨大阴影的残阳和蝴蝶(死亡)。然后三岛一遍遍回到安提诺斯的雕塑前和他道别,说这位“异教世界最后的神”的死因并不重要,因为活着既然无理,又何必追问死的理由,当他被铸成雕塑后时间已经停止生命也被带走了。旅行终了三岛写道:与其说收获了什么,不如说自己有什么被剥夺了,回到日本又经历了一次夏天,决定搬去海边。表面上轻飘飘的结尾,其实他在海边写了《仲夏之死》,小说让人不安的结尾完全就是在描写安提诺斯像和提香的画,给我感觉此人从26岁就开始编排自己的死了
上译白色平装没有收录的一本,还是要感慨下这套文库本做得真好看!美国-南美-欧洲游记,看书名和希腊游记字里行间洋溢的快乐,显然三岛最喜欢的是希腊啦。“希腊人思考出的美的方法是对生的重新组合,是对自己的重新组合。废墟偶然地将希腊人思考的不死之美从希腊人自身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了。”怎么说呢,我很喜欢三岛用自己的肉身对各地的感受和体验,他写夏威夷的伟大自然对物质文明的抵抗感我还蛮同意的。
三岛一辈子只喜欢一种东西,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信仰,然后贯彻一生,最后选择死亡。读他少年的作品和后期的作品,年代感不那么明显。
(三岛系列4) 随处可见的对希腊的狂热,尤其对比三岛对巴西狂欢节与雅典酒神精神的前后论述、对比他在希腊与罗马记录下来的文字等等,都能感受到他对希腊文明那无法掩抑的喜爱。贯穿整本游记的还有他对太阳的无限歌颂。此外在游记中总能找到不少与他小说的精神一致的思想表现以及他关于美的理解,比如在评价提香的《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时,他提到“肉体与精神,诱惑与拒绝,这个瓦格纳式的永恒的主题,是多么明朗,多么毫无阴翳的描摹啊!”这个他眼中如此明朗的“瓦格纳式的永恒的主题”,也能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有所体现。
3.5;比起小说的浓墨重彩,三岛的散文写得清新自然,虽不免流水账与略显刻意的抒怀,然也颇有其敬仰的希腊文明之风,寄情于景难免糅入个人感怀,夹杂主观成分;“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其结果,我们只能将真正的美看作凡庸,又把真正的凡庸当成美。” 他礼赞废墟的美可刺激想象力,思索雕塑定格于时间,悲剧将漫长人生压缩,飞机掠过云层时联想到威廉·布莱克,狂欢节上意识到现代生活使我们“成为政治的奴隶”,光明和阴翳,获得欲望的快乐和超出生理承受力的痛苦,艺术家从事的创造和毁灭,瞬间的灿烂和万古的不朽——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1951.12.25-1952.05.07 航海—北美—南美—欧洲 三岛的男色审美确是古希腊式的 未完成诗剧《安提诺斯》 P111自湿度很高的南美夏季,一下子投入阿尔卑斯山脉澄明的早春,简直就像情欲高潮过后,形而上学的世界又回到了身边。P181我们的苦恼必然为时间所解决,当时间解决不了时,死就会为我们解决。希腊人所具有的就是这种现世的虚无主义。最善者但求不生,次善者即刻赴死。
和虚构作品的笔调无二致,全然印刻“三岛”标签的文字。他的生命、文学、思想全然缠结一起。只是游记比较的闲逸舒散,又特别见作家的性情,感受他的个人的愁惘与幽默,辨识他思与情的方向与形状。而立未至的天才,已写出这样傲然绝人的散文了。顺带,日本作家的散文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情趣”。而越有生的情趣的作家,笔下的人生况味也就越深厚。如向田邦子《父亲的道歉信》之疏朗、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之情切、文泉子《如梦记》之惘然。这点来看,青年三岛的观念世界还缺少经验的养料。但三岛终其一生都少了这点(过分切实的)人生况味,也许在他,观念即可统摄一切现实与一切文字,如晕眩的庭院注视着本多,寂灭才是法。也许对我来说,阅读三岛的其它作品只是为了解悟《萨德侯爵夫人》与《丰饶之海》。
从书名就可见三岛对于希腊雅典的热烈喜爱,对于这部分的游记也相对有看头,不过更像散文,思索大于游乐。喜欢巴西部分,跟气候一样,热情洋溢,感受到了狂欢节的气氛,一股迎面而来的热气让人想马上去海边玩玩(安排起来了~ “如此的一天,”我思索着,“在东京时也经常有这类事。平时唠唠叨叨,到了那一天,谁也不理睬,言语通与不通都一样。其实,不论到哪里都一样。但没想到,来到里约也有这样的一天。” “我们既无生之道理,又何必寻求死之缘由?” “我们的苦恼必然为时间所解决,当时间解决不了时,死就会为我们解决。”
文青出巡,没啥意思。唯一笑点be like 50s初的美国人原来会逼日本人说麦克阿瑟坏话,,,,别太好笑了,,,,
推荐语说三岛去希腊是向精神故乡朝圣…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劲…三岛去过三四次纽约,在欧洲到过了瑞士法国意大利,是不是没有到过德国?但他在东大是不是学的德国法律?看他写希腊游记,感觉除了写在饭店里吃酸奶,别的文章都不像在写希腊,或,起码是在重写一个经温克尔曼歌德荷尔德林尼采等人译写的希腊。断言他的精神故乡如此云云,总归有点可疑
【2021034】3/16·三岛是真的很喜欢希腊和安提诺斯了,北美/南美的时候感觉他的描述和感受都很疏离,条件不好会吐槽和嫌弃。但希腊部分整个人是融入进去的,感叹号也用起来了,字里行间洋溢着条件不好有啥关系希腊赛高美少年赛高!的气氛(不是)就像陈老师译后记说的一样,他的游记挺不一样的,不管是他的游历方式还是所叙述的东西,他依旧是阴郁的,充满着对鲜血、黑暗包括死亡的探寻。关于希腊雕像和时间延续的探讨很有意思。喜欢看他聊戏剧的部分,都会短暂忘记他是个写小说的…文字很美,翻译也很好。 “……但某种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其结果,我们只能将真正的美看作凡庸,又把真正的凡庸当成美。” “最善者但求不生,次善者即刻赴死。”
超喜欢……比迄今为止读过的小说假面自白和爱的饥渴都喜欢。
年轻时候还是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是,时间久了,走到哪里去了,自己也不知道了。
不喜(就算是三岛也不行啊!)
你是有多爱美少年?
只要是三岛由纪夫的书,一律五星。
看得心痒痒,我也好想去旅游!
典型东亚男视角,但是写得很美,好想去旅游啊
三岛对希腊的爱可以与《假面的告白》里的自我剖白相呼应。游记中偶尔有只言片语投中内心,会觉得哇哦。
补个317的标,三岛的艺术巡礼,文化盛宴。念叨王尔德拉斐尔兰波古希腊哲学,到希腊马上用起感叹号真的笑死,探讨感知与美学的。总之看完好想出去玩。 “我们既无生之道理,又何必寻求死之缘由?” “我深知这样的形容很凡庸,但某种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
> 阿波罗之杯
8 有用 mo酱 2022-11-14 16:13:20 天津
虚假的流水账游记,实际结构精巧,最后全在希腊收束,日本作为战败国与美国的落差对应着希腊废墟与枯山水的相似,拉美的肉欲和欧洲的精神也在希腊达到统一。再写提香《神圣与世俗的爱》,无视主体人物而写远景,代表世俗一侧平和的生活场景和两只兔子(生育),神圣一侧投下巨大阴影的残阳和蝴蝶(死亡)。然后三岛一遍遍回到安提诺斯的雕塑前和他道别,说这位“异教世界最后的神”的死因并不重要,因为活着既然无理,又何必追问死的理由,当他被铸成雕塑后时间已经停止生命也被带走了。旅行终了三岛写道:与其说收获了什么,不如说自己有什么被剥夺了,回到日本又经历了一次夏天,决定搬去海边。表面上轻飘飘的结尾,其实他在海边写了《仲夏之死》,小说让人不安的结尾完全就是在描写安提诺斯像和提香的画,给我感觉此人从26岁就开始编排自己的死了
10 有用 那希索斯 2021-04-16 11:20:58
上译白色平装没有收录的一本,还是要感慨下这套文库本做得真好看!美国-南美-欧洲游记,看书名和希腊游记字里行间洋溢的快乐,显然三岛最喜欢的是希腊啦。“希腊人思考出的美的方法是对生的重新组合,是对自己的重新组合。废墟偶然地将希腊人思考的不死之美从希腊人自身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了。”怎么说呢,我很喜欢三岛用自己的肉身对各地的感受和体验,他写夏威夷的伟大自然对物质文明的抵抗感我还蛮同意的。
5 有用 回风舞雪 2022-03-09 18:35:43
三岛一辈子只喜欢一种东西,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信仰,然后贯彻一生,最后选择死亡。读他少年的作品和后期的作品,年代感不那么明显。
7 有用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1-04-10 01:12:47
(三岛系列4) 随处可见的对希腊的狂热,尤其对比三岛对巴西狂欢节与雅典酒神精神的前后论述、对比他在希腊与罗马记录下来的文字等等,都能感受到他对希腊文明那无法掩抑的喜爱。贯穿整本游记的还有他对太阳的无限歌颂。此外在游记中总能找到不少与他小说的精神一致的思想表现以及他关于美的理解,比如在评价提香的《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时,他提到“肉体与精神,诱惑与拒绝,这个瓦格纳式的永恒的主题,是多么明朗,多么毫无阴翳的描摹啊!”这个他眼中如此明朗的“瓦格纳式的永恒的主题”,也能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有所体现。
1 有用 欢乐分裂 2022-04-09 13:44:48
3.5;比起小说的浓墨重彩,三岛的散文写得清新自然,虽不免流水账与略显刻意的抒怀,然也颇有其敬仰的希腊文明之风,寄情于景难免糅入个人感怀,夹杂主观成分;“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其结果,我们只能将真正的美看作凡庸,又把真正的凡庸当成美。” 他礼赞废墟的美可刺激想象力,思索雕塑定格于时间,悲剧将漫长人生压缩,飞机掠过云层时联想到威廉·布莱克,狂欢节上意识到现代生活使我们“成为政治的奴隶”,光明和阴翳,获得欲望的快乐和超出生理承受力的痛苦,艺术家从事的创造和毁灭,瞬间的灿烂和万古的不朽——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2 有用 水仙操 2021-06-20 23:20:03
1951.12.25-1952.05.07 航海—北美—南美—欧洲 三岛的男色审美确是古希腊式的 未完成诗剧《安提诺斯》 P111自湿度很高的南美夏季,一下子投入阿尔卑斯山脉澄明的早春,简直就像情欲高潮过后,形而上学的世界又回到了身边。P181我们的苦恼必然为时间所解决,当时间解决不了时,死就会为我们解决。希腊人所具有的就是这种现世的虚无主义。最善者但求不生,次善者即刻赴死。
1 有用 赛林 2022-03-17 14:05:00
和虚构作品的笔调无二致,全然印刻“三岛”标签的文字。他的生命、文学、思想全然缠结一起。只是游记比较的闲逸舒散,又特别见作家的性情,感受他的个人的愁惘与幽默,辨识他思与情的方向与形状。而立未至的天才,已写出这样傲然绝人的散文了。顺带,日本作家的散文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情趣”。而越有生的情趣的作家,笔下的人生况味也就越深厚。如向田邦子《父亲的道歉信》之疏朗、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之情切、文泉子《如梦记》之惘然。这点来看,青年三岛的观念世界还缺少经验的养料。但三岛终其一生都少了这点(过分切实的)人生况味,也许在他,观念即可统摄一切现实与一切文字,如晕眩的庭院注视着本多,寂灭才是法。也许对我来说,阅读三岛的其它作品只是为了解悟《萨德侯爵夫人》与《丰饶之海》。
2 有用 空山 2021-04-04 21:07:21
从书名就可见三岛对于希腊雅典的热烈喜爱,对于这部分的游记也相对有看头,不过更像散文,思索大于游乐。喜欢巴西部分,跟气候一样,热情洋溢,感受到了狂欢节的气氛,一股迎面而来的热气让人想马上去海边玩玩(安排起来了~ “如此的一天,”我思索着,“在东京时也经常有这类事。平时唠唠叨叨,到了那一天,谁也不理睬,言语通与不通都一样。其实,不论到哪里都一样。但没想到,来到里约也有这样的一天。” “我们既无生之道理,又何必寻求死之缘由?” “我们的苦恼必然为时间所解决,当时间解决不了时,死就会为我们解决。”
3 有用 GGH&& 2022-03-22 21:35:44
文青出巡,没啥意思。唯一笑点be like 50s初的美国人原来会逼日本人说麦克阿瑟坏话,,,,别太好笑了,,,,
8 有用 sweetfire 2021-04-01 23:01:00
推荐语说三岛去希腊是向精神故乡朝圣…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劲…三岛去过三四次纽约,在欧洲到过了瑞士法国意大利,是不是没有到过德国?但他在东大是不是学的德国法律?看他写希腊游记,感觉除了写在饭店里吃酸奶,别的文章都不像在写希腊,或,起码是在重写一个经温克尔曼歌德荷尔德林尼采等人译写的希腊。断言他的精神故乡如此云云,总归有点可疑
1 有用 原生麦子🎄 2021-04-14 22:27:12
【2021034】3/16·三岛是真的很喜欢希腊和安提诺斯了,北美/南美的时候感觉他的描述和感受都很疏离,条件不好会吐槽和嫌弃。但希腊部分整个人是融入进去的,感叹号也用起来了,字里行间洋溢着条件不好有啥关系希腊赛高美少年赛高!的气氛(不是)就像陈老师译后记说的一样,他的游记挺不一样的,不管是他的游历方式还是所叙述的东西,他依旧是阴郁的,充满着对鲜血、黑暗包括死亡的探寻。关于希腊雕像和时间延续的探讨很有意思。喜欢看他聊戏剧的部分,都会短暂忘记他是个写小说的…文字很美,翻译也很好。 “……但某种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其结果,我们只能将真正的美看作凡庸,又把真正的凡庸当成美。” “最善者但求不生,次善者即刻赴死。”
1 有用 ಠ_ಠ 2021-07-13 12:30:26
超喜欢……比迄今为止读过的小说假面自白和爱的饥渴都喜欢。
1 有用 每天一点点 2021-07-13 22:43:17
年轻时候还是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是,时间久了,走到哪里去了,自己也不知道了。
0 有用 O'Riley42! 2021-04-03 11:44:46
不喜(就算是三岛也不行啊!)
0 有用 蒹葭 2021-04-06 22:19:24
你是有多爱美少年?
1 有用 小包子 2022-04-05 22:17:39
只要是三岛由纪夫的书,一律五星。
0 有用 タマゴヤキ 2022-03-27 23:20:39
看得心痒痒,我也好想去旅游!
0 有用 蓼汀 2022-03-26 20:12:10
典型东亚男视角,但是写得很美,好想去旅游啊
0 有用 厌氧生物 2022-03-28 19:15:54
三岛对希腊的爱可以与《假面的告白》里的自我剖白相呼应。游记中偶尔有只言片语投中内心,会觉得哇哦。
0 有用 神曳烟 2022-03-24 16:22:44
补个317的标,三岛的艺术巡礼,文化盛宴。念叨王尔德拉斐尔兰波古希腊哲学,到希腊马上用起感叹号真的笑死,探讨感知与美学的。总之看完好想出去玩。 “我们既无生之道理,又何必寻求死之缘由?” “我深知这样的形容很凡庸,但某种瞬间薄弱而纯粹的美的印象,只能委身于凡庸的形容。美,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秘,只好努力与凡庸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