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译者: 鲁伊
出版年: 2021-3
页数: 552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834027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创作者
· · · · · ·
-
亚当·希金博特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1968年生于英国,《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主笔。
鲁伊 | 译者
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译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曾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翻译奖)等。
目录 · · · · · ·
出场人物
引子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二 α、β 和γ
三 4 月25 日,星期五,下午5 点,普里皮亚季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五 4 月25 日,星期五,晚11 点55 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六 4 月26 日,星期六,凌晨1 点28 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七 星期六,凌晨1 点30 分,基辅
八 星期六,凌晨6 点15 分,普里皮亚季
九 星期日,4 月27 日,普里皮亚季
Ⅱ 帝国的陨落
十 云
十一 “中国综合症”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十四 清理员
十五 调查
十六 石棺
十七 禁区
十八 审判
十九 大象脚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尾声
鸣谢
作者手记
专有名词
辐射单位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12个创始成员国之一,苏联从1957年起就有义务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发生在境内的任何核事故。然而,其后几十年中,苏联的核设施发生了数十起危险事故,却没有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及过任何一起。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蒙在鼓里的苏联公众和整个世界都认为,苏联运行着全世界最安全的核工业。 然而,保持这一假象的代价十分巨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α、β 和γ -
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12个创始成员国之一,苏联从1957年起就有义务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发生在境内的任何核事故。然而,其后几十年中,苏联的核设施发生了数十起危险事故,却没有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及过任何一起。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蒙在鼓里的苏联公众和整个世界都认为,苏联运行着全世界最安全的核工业。 然而,保持这一假象的代价十分巨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α、β 和γ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人也喜欢 · · · · · ·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5 条 )
> 更多书评 95篇
论坛 · · · · · ·
与2020年广东人民出版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 来自在路上@ | 7 回应 | 2023-08-05 06:49:02 |
这个没有关系吧? | 来自卡夫卡达 | 2 回应 | 2023-04-29 20:46:43 |
就想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记住人名的 | 来自小小梦魇 | 18 回应 | 2023-04-26 13:44:25 |
看完了这本之后,真的好想知道有没有类似本书文笔... | 来自沐之 | 1 回应 | 2023-04-26 13:42:44 |
切尔诺贝利 | 来自深海 | 2023-02-19 20:27:1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imon & Schuster (2019)9.4分 107人读过
-
Corgi (201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Thorndike Press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评论:
feed: rss 2.0
29 有用 youjinane 2021-03-31 17:34:57
试读咧几页,纯粹是在吃《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滴红利,连采访对象都一样,而且用滴还是蹩脚滴文学想象手法,事件众所周知,文字不堪一读。。。
34 有用 disguiser 2021-04-01 00:31:28
读了目前能够看到的试读部分,感觉专栏作家或是记者写出的东西确实更文艺,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年岁越长越大,感觉非虚构作品还是返璞归真的好,一味地重复念叨同一个悲剧没有意义,提出改进的方法才有意义,很遗憾地看到切尔诺贝利成为了继纳粹题材后第二个出版界挖掘市场剩余价值的利润增长点,在我看来,沙希利浦洛基的切尔诺贝利一书胜此十倍,悲剧,不需要文学化的浪漫(另外豆瓣刷分的水军爬)
4 有用 Don·qui 2021-03-25 20:52:40
无论什么时候阅读,灾难的真相永远触目惊心。谎言的交织、技术与政治的层层错位导致了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而为了弥补人类因狂妄自大所犯下的错误,却只能不断地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核辐射影响下,人体生理机能的崩溃过程像是一部真实可感的恐怖片,而个体之外,国家政体也在迅速地走向瓦解。然而,相比于人类面对“午夜”时的无力,“大自然能够以全新的、不可预测的方式完成自愈”——出人意料,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2 有用 Faust Shu 2021-03-10 17:03:09
【我送书你来评·第77期】作品 切尔诺贝利没有新闻⋯⋯此次Fausto读书与艺术群共6位盆友报名成功并各获赠一本 4.7
2 有用 enjoybio 2021-03-26 18:39:00
胜过靠想象构筑的恐怖故事,真实的让你心惊!
0 有用 是我啊 2023-09-26 10:15:28 江西
反应堆落地前的先天不足,反应堆落地时的急功近利,反应堆出事后的推诿隐瞒,反应堆责任界定时的拒不担当,所有这些由于体制,官僚酿成的灾难,不可避免地都落到了底层人民的肩上……
0 有用 小张响当当 2023-09-25 09:33:44 湖南
人类原本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
1 有用 小窝窝 2023-09-24 13:34:10 江苏
这么精彩的话题,不知道为啥看睡着了很多次。也许是因为对意识形态的有意铺垫太多太多了,也许是写作技巧太松散了。我以为我能看到对受害者的怜悯悲痛和警醒,但可惜看到的都是对意识形态的暗搓搓的抨击。我以为我能看到对普通人心性的洞察和危急关头责任的敬意,但只看到了不算客观但足够冷漠的轻描淡写。制度确实是有明显的弊端,但另一种制度也不必站在神的高度去蔑视这一切。
1 有用 代号知更鸟 2023-09-24 12:36:52 广东
写的很好,关于反应堆设计问题之所在讲得很清楚,写人也真切地写出来在这场灾难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适合跟《二手时间》一起看,一本是在苏联体制下变形的人,一本是人在体制中变形的过程。以及感觉里面有太多不幸的人了,一开始就存在的严重设计事故,根本无法达标的建筑,这场注定发生的爆炸真正落下来时太震撼太可悲了,那些天赋卓绝,一心为国效力本应有大好前程的工程师,只是想要平凡生活却被愚弄的民众,时代的一粒沙压在具... 写的很好,关于反应堆设计问题之所在讲得很清楚,写人也真切地写出来在这场灾难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适合跟《二手时间》一起看,一本是在苏联体制下变形的人,一本是人在体制中变形的过程。以及感觉里面有太多不幸的人了,一开始就存在的严重设计事故,根本无法达标的建筑,这场注定发生的爆炸真正落下来时太震撼太可悲了,那些天赋卓绝,一心为国效力本应有大好前程的工程师,只是想要平凡生活却被愚弄的民众,时代的一粒沙压在具体的人身上时足够压垮人民了 (展开)
0 有用 大Z 2023-09-22 22:50:03 天津
正是这样的书写方式才更让人体会到这场灾难造成的实打实的破坏,作者所花的精力太值得敬佩,头几章像看电影,紧张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