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米埃星系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木柵永樂町 2021-02-07 04:29:00

    NCCU教授的譯著…當年翻完英文版 覺得或許電影(或其他藝術形式)真的是一個不斷解疆域化和再疆域化的過程… [電影]是一種科技產物(麥克魯漢[科技決定論]),隨著3D、VR等技術進步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必然會產生新的形態(不論是電影形態/觀看形態/敘事形態...) 同時電影也是一種內容媒介,大家看電影除了聲光色感官刺激 除了鮮肉辣妹明星 也在看[故事](敘事),作為一種用音畫說故事的Media,其實[電影]不會死去(不論今後它變成了何種樣貌)… 一切都取決於如何定義[電影]([電影本體論]永不過時 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流變的概念 1940s的Bazin、1980s的Deleuze...2010s的Casetti 學者們提出的都只是因應他們那個時代電影新變化的一些定義/假說..)

  • 2 HurryShit 2021-03-07 08:46:06

    有一種詭異的矛盾感,一方面感受到Casetti對電影懷抱溢滿的宗教之愛(由此衍伸出聖者/聖物/聖像等詞彙;儘管同一時間虔誠又顯老派,好像在他疾呼完後,一群一出生就對cinema沒有迷戀的當代閱聽眾會冷冷回覆「我們不信教」),試圖在任何恐怕已快是考現遺骸的轉瞬即逝當下去指辨「啊!這就是電影」;可是界定什麼是電影的所謂「電影經驗」之主觀飄渺、不知邊際在哪,又讓電影這個詞彙在書中好像只是一個(為求存續而)高度流變的「概念」,在這座與其說是盧米埃星系、不如說是Casetti星系的今昔對照(基本上不太管各自脈絡,重共性而非異性)、關鍵字連連看之論述狂歡/預言裡,受作者寫作引力牽引連動、自洽自榮(作者蠻會扯的,可是都你在說所以連起來了不也正常嗎),不能說讀完沒有一些訊息量或概念啟發,但實在有點空虛⋯

  • 1 何阿嵐 2021-03-06 20:00:44

    想起之前讀到有關 Serge Daney 的一件事,令我非常著迷,想了解。有一次,他請了一位叫Odile Converset 的音樂老師到電台節目分享,她以非一般的激情又仔細地講述觀看電影的感覺,她在巴黎影迷圈略有名氣,只因 Odile 是一位失明人士, 她會每星期到戲院裡”看”2-3次電影。今天戲院也沒有設置給殘障人士,更不要說沒有這觀念的 80年代。她喜歡Bresson,曾經被Godard 一部電影帶來震盪,至於Duras 的《印度之歌》,對她而言是失望之作。反之她能感受到《大西洋人》中的黑色,她必定比我們熟識這種顏色。「我看不到電影中的所有內容……但又有誰能看完電影中的所有?」Odile 說。相比書中提到各種不在電影院的電影場景,她的觀看電影經驗更為珍貴,對個人而言更能定義電影藝術

  • 4 Eco 2021-04-16 20:41:19

    三星半。期望很大,但读起来的确有点让人失望。美国学者在电影理论上实在没什么贡献,无法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无外乎炒法国理论的冷饭。这一点,卡塞蒂和吴冠军是一个水平的。

  • 0 月知 2023-10-13 16:50:52 上海

    有一些是旧文章,估计是自己的论文集重新整了一下。整体结构完整,论点不算高深,但引的案例和文章都很不错。他比喻“电影已经是个遗体”,但最终还是挺乐观,反复说现在这种到处“扩展”“重置”的媒介环境还是能让电影的坟头长草。hh但愿如此

  • 0 海邊的卡夫卡 2023-04-10 23:31:59 广东

    本书似乎包罗万象,但更像是用400页讲了一堆所有爱电影的人本来就知道的东西。全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隔靴搔痒感,分析了半天,没有一句话是击中痛处的。虽说这是本谈电影的书,但读起来总有一种隔阂感。本书不是一本迷影读物,它更像是本媒介研究的书,很多判断在影迷看来真是有点外行人的大惊小怪。

  • 0 樊且 2022-04-29 19:46:11

    以包容的态度对待电影

  • 0 岩倉雙葉 2022-04-03 10:04:20

    面对“电影之死”,卡塞蒂通过七个关键词对于这一艺术进行的护教学著作,带有本雅明式的乐观主义,当电影被移至,投射到传统影院之外的不同介质,或是Web2.0社交媒体的self-performing再或者是DVD,手机以及播放器的触觉性宣告了对于旧有的电影想象告终,变化性是电影自身的生产方式。卡塞蒂强调历史的重要性,电影与当下情景的对话才能与过去浮现,并“创造”某种连续性,这里,线性历史被麦克卢汉的“星系”隐喻代替,和汉森一样,他同样强调不断返回过去,重新发现电影史的价值,例如Web2.0社交媒体的论证映射着旧有电影理论家埃德加·莫兰等等。比较适合电影学专业考研时背下几段,对专业二最后一道大题用处很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