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北京研究 (书白)
- 书单|北京脉络·学术专著 (豆瓣读书)
- 明清 (NADPH)
- 明清史 (正直)
- 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著作(中译本) (羨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8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代北京迁都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花大虫 2023-03-04 20:58:37 浙江
两京体系的形成、宫城的营建、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分离等等。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运用实录的熟稔,翻到致谢才知道人家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就被要求通读实录……前路漫长哇
0 有用 Chillphone 2023-08-26 18:33:54 山西
強調南京體制→兩京體制→北京體制的變遷,但並未觸及太多體制層面的問題,幾乎成為《實錄》長編。“人”和“物”的集散中心轉向北京並不等同於北京體制的成立,留守、監國,以及奏本遞送轉向北京也只能說明北京確實在逐漸成為首都。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特別是財賦制度都是以南京為中心展開的,自稱洪武繼承人的朱棣意欲北遷,必然要改變這些制度設計,並壓服受益於這套南京體制的人群,作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討論了這些遷都中真正... 強調南京體制→兩京體制→北京體制的變遷,但並未觸及太多體制層面的問題,幾乎成為《實錄》長編。“人”和“物”的集散中心轉向北京並不等同於北京體制的成立,留守、監國,以及奏本遞送轉向北京也只能說明北京確實在逐漸成為首都。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特別是財賦制度都是以南京為中心展開的,自稱洪武繼承人的朱棣意欲北遷,必然要改變這些制度設計,並壓服受益於這套南京體制的人群,作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討論了這些遷都中真正關鍵且棘手的問題。第一章關於太祖未曾決意北遷的論斷是有價值的,即使太祖動過這種心思,也會為了維護自己設計的整套體制選擇放棄,太子、太孫、方孝孺等人對此好像更積極,作者給出的解釋是“復古傾向”,可能也還有別的原因。第三章認為北京行部是北平佈政司的進階也有合理性,北直隸的形成過程值得專門討論。 (展开)
3 有用 栗子有毒 2021-10-16 15:37:50
读前有所期待,但还是证明我的那个感觉,没有天分,做不好明初研究。主要读第一章《关于明初政权的建都问题》和第二章《关于明初燕王府的一些问题》。第一章认为明祖在洪武二十四年左右没有迁都西安的强烈愿望,太子的巡抚陕西是为了解决秦王问题。此说明显有缺陷。秦王世子宝印被停铸,秦王在太子巡抚前被召回南京,太子回京呈地图。难道此中没有改封和考虑迁都的意思?从父子分工看,太子是代替了之前中书省的某些职责,父子二人... 读前有所期待,但还是证明我的那个感觉,没有天分,做不好明初研究。主要读第一章《关于明初政权的建都问题》和第二章《关于明初燕王府的一些问题》。第一章认为明祖在洪武二十四年左右没有迁都西安的强烈愿望,太子的巡抚陕西是为了解决秦王问题。此说明显有缺陷。秦王世子宝印被停铸,秦王在太子巡抚前被召回南京,太子回京呈地图。难道此中没有改封和考虑迁都的意思?从父子分工看,太子是代替了之前中书省的某些职责,父子二人绝不会是太祖没有意愿而太子要求推进,必然是协商一致然后进行。第二章言燕王封地并无特殊优待,其实一句话就说明了,明初分封就是按当时国防地位来封的,陕西方向有定西战役,山西方向有太原战役,北京方向并没有。在太祖心中,北京地位就是不如两者。 (展开)
0 有用 药居士 2022-05-18 14:10:19
认真细致的研究。日人的文献功底很厉害!
2 有用 与点斋 2021-05-01 21:56:04
已购,同时也推荐大家读一下《自在囚: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写的精彩。
0 有用 布小小步 2024-01-06 10:52:46 江苏
豆瓣标记的书名是不是写错了
0 有用 郭甲润 2023-12-09 20:50:13 北京
迁都是个大事,虽说北京有元大都的底子,但是对朱棣来说还是一个平地起高楼的工程。不但需要设施的建设,还有人、物和信息的转移。迁都也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中间有反复和波折。还有两都并建时期的权力分配与各种意外的事件需要考虑在内。
1 有用 逆风飞扬 2023-09-04 12:49:48 广东
洪熙时期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回南京的过程
0 有用 Chillphone 2023-08-26 18:33:54 山西
強調南京體制→兩京體制→北京體制的變遷,但並未觸及太多體制層面的問題,幾乎成為《實錄》長編。“人”和“物”的集散中心轉向北京並不等同於北京體制的成立,留守、監國,以及奏本遞送轉向北京也只能說明北京確實在逐漸成為首都。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特別是財賦制度都是以南京為中心展開的,自稱洪武繼承人的朱棣意欲北遷,必然要改變這些制度設計,並壓服受益於這套南京體制的人群,作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討論了這些遷都中真正... 強調南京體制→兩京體制→北京體制的變遷,但並未觸及太多體制層面的問題,幾乎成為《實錄》長編。“人”和“物”的集散中心轉向北京並不等同於北京體制的成立,留守、監國,以及奏本遞送轉向北京也只能說明北京確實在逐漸成為首都。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特別是財賦制度都是以南京為中心展開的,自稱洪武繼承人的朱棣意欲北遷,必然要改變這些制度設計,並壓服受益於這套南京體制的人群,作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討論了這些遷都中真正關鍵且棘手的問題。第一章關於太祖未曾決意北遷的論斷是有價值的,即使太祖動過這種心思,也會為了維護自己設計的整套體制選擇放棄,太子、太孫、方孝孺等人對此好像更積極,作者給出的解釋是“復古傾向”,可能也還有別的原因。第三章認為北京行部是北平佈政司的進階也有合理性,北直隸的形成過程值得專門討論。 (展开)
0 有用 安德烈大叔 2023-03-16 11:42:41 北京
永乐迁都前后的历史图景和人的心态,非常细,日本学者的治学态度让人佩服,涉及的文献史料非常非常丰富,支撑性强。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迁都前后人的心态,几代人拉拉扯扯几十年,大明的首都能得以定在北京,竟还有那么多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