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看完了。最让我触动果然还是作者关于人物的分析,从十八世纪的杂货店主特纳,到诗人,艺术家普拉斯,伍尔芙最后到维多利亚女王。他们身份,年代,职业不同,但他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孤独之痛。从丧失到迷失,从恐惧到挣扎,他们中有的凭借坚定的信仰,有的用一生缅怀逝去之人,还有的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痛苦跳入深渊。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代入感极强,你会自觉不自觉的跟着他们站在陡峭的悬崖前,凝望恍惚几秒钟,然后小心翼翼的退回到安全的地方,舒一口气。
我感到孤独朝我的心上狠狠来了一脚。那重重的一击后让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高中春游,小雨细碎,兴之所至我爬上了一个不低的土坡,视野可以看到远处的密密的树林和淡淡的云,我毫无预警的突然大吼了一声,接着又吼了一次。那吼声短促有力,不过声音很快就被雨水稀释在了阴郁的天空之中。之后我只记得自己失魂落魄的回到家里,没有吃饭也没有洗澡就顶着一头雨水径直回房休息了。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感觉这么~~空。空荡荡的,那份慌张和惶恐无处安放。不过,现在想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孤独吧!
我同意作者关于好的孤独和坏的孤独的区分。孤独应该是个中性词。好的孤独能使人获得独处的机会,把目光朝向内心,审视自己的灵魂;不好的孤独则是用目光中探出的匕首狠狠朝心头扎,让人绝望无助。好的孤独有可能是人对环境的一种自主反射,不好的孤独则可能是一系列人为原因影响造成的,如公共空间的缺失,家人的不陪伴,身体上的病痛,国家福利政策的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都会让一个人越发孤独。
我想起很多关于孤独的书和电影,我想起《英国恐怖故事》中那个长相丑陋,喜欢吟诵约翰克莱尔诗歌的“怪物”,我想起梅萨藤的日记,在这些关于孤独的描述中,有阳光明媚,也有暴雨倾盆,有鸟语花香,也有飞沙走石,我想起在一本书描述孤独的书里,用太极图来描绘孤独,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孤独。它不仅关于个人,也关于群体。
十几年前那个在山头大喊的小男生,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已经经历了自身的丧失,获得,喜悦和痛苦,对孤独有了更多的感受。回想那时候为什么要吼?有点像灵魂的干呕,也可能是已经感觉到好景不再,美丽易逝,时间开始以小跑的速度开始加速,人生的挑战已经来临了?说不定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