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处在高质量空间发展门槛上的中国大城市地区面临空间规划与治理的路线争议,学术研究亟待从“质量”角度回答中国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机制问题,但已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指引作用有限。
本书将“质量”概念降维到城乡规划学科核心关注的空间层面,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人居空间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本书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海-苏州地区为重点对象,全面解析了1946年至今该地区的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过程。
经过归纳、解释和初步验证,本书认为,上海-苏州地区的人居空间发展表现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的过程逻辑,形成了在长期空间...
(展开全部)
经过归纳、解释和初步验证,本书认为,上海-苏州地区的人居空间发展表现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的过程逻辑,形成了在长期空间过密化进程中局部突破低水准人居空间质量困境的空间演化与治理机制。该机制是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在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体制特征和公共资源条件,策略性选择疏解人口、供给基础设施等不同成本“密度-设施”调节路径的结果。现阶段,外围地区成为上海-苏州应对空间过密化的重点地带,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和上海-苏州跨界地区等外围地区典型空间的“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实践则表现出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改善设施服务的新趋向。综合研究发现,本书也对上海-苏州地区提出了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人居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 更多书评 1篇
> 1人在读
> 2人读过
> 4人想读
订阅关于上海—苏州特大城市地区人居空间过密化与治理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