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Matthes & Seitz Berlin Verlag
副标题: Essays und Gespräche
页数: 139
定价: EUR 1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3957578303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的创作者
· · · · · ·
-
韩炳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让韩炳哲对于数字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批判,显得尤为重要且富于启发。
——————————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让韩炳哲对于数字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批判,显得尤为重要且富于启发。
——————————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左翼思想家,其作品肇始于21世纪以来的思想游记。作者尝试在流变的社会现象中锚定特定的时代线索,直面一个个时代之问,给出自己的答案。
——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的哲学系列有很强的“现象意识”,他讨论了当代社会和文化里许多引人注目的现象。“现象意识”通向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但不是试图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韩炳哲是当代思想中的一个现象。他是栖身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之中的思想家,用敏锐的感触把握当下活生生的经验。同时,他有一种真正全球化的思想视野。今天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哲学、真正有阅读价值的哲学。
——王俊,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透过深邃思考的一丝幽光,洞悉当代资本主义暗箱中隐匿的奥秘,借用他那入木三分且灵活多变的词句,撕开了技术控制的透明社会和功绩社会下的厚厚帷幕。他也重新用精神的火光点燃了在妥协社会、监控社会、倦怠社会下的人性希望,并告诉我们,在严密数字控制下的城堡里,欲望的游牧重新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斑斓色彩。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
锐利的思想锋芒,诊断现实问题的能力,清新的随笔风格。看他四面出击,看他举重若轻,迷人!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韩炳哲的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对于无论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显然,韩炳哲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学院派哲学不同的道路,而这一选择,让他收获了当下广泛的欢迎。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
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只是一针见血地戳破了当代人“越努力越幸运”的小确幸版本的肥皂泡沫,绩效社会的审慎魅力永远在于没有底线和不见尽头的自我压榨,至死方休。
——《周末画报·书评》,2023年6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信任他者意味着这份信任不一定会被满足,也就是有可能发生背叛,而这种背叛的可能性是信任本身的重要构成。自由也意味着一定的风险。一个以追求安全为由将一切置于控制和监视之下的社会,将会陷入极权主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对人的全面剥削 27 -
精明的权力对我们的精神示好,不对其进行压制或规训。它不强迫我们沉默,反倒不断要求我们倾诉、分享和参与,表达我们的观点、需求和愿望,讲述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种并不否定或压制我们的自由,而是对它进行剥削的权力技术。这就是造成当前自由危机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在数字化全景监狱里 35
> 全部原文摘录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一个政治性的视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基本上是韩柄哲发在各个媒体上的杂文,除了第一篇《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外篇幅都很短,且重复率较高,在他别的小册子中都有相关内容,故不进行赘述,只对第一篇文章也是与本书书名相同的文章进行一些评论和思考。 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阶段到现代,为什么总会进行非理性的,... (展开)
一种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新批判形式

作为“症候”的韩炳哲系列作品畅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韩炳哲批判自恋、宣称爱欲消亡,但在《非物》的附录中又展现出相当程度的自恋,韩批判商品逻辑与消费主义,而他的书又转而成为当下最为畅销的商品。 这种矛盾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韩在《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这本书后半部分论及罗萨的加速社会,当下大... (展开)
我本以为我找到了复古的同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目录看起,作者从资本主义会趋向死亡开始讲起,讲到消费、科技、数据都是给人表象的自由,以此消磨人性,消磨对消极情绪的忍耐性,进而现代社会就没有了美,变得焦虑、死气沉沉... 作者说的让我啧啧称是,原来我的复古情怀不是空穴来风,现代社会就是躁气,生活都不再是生活... (展开)
唯死亡之物才透明,我们需要神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这本书是韩炳哲一系列文章及其访谈的合集。我感觉这本比较适合作为韩炳哲哲学入门。他的哲学是一种现代社会哲学,着眼于当前的核心社会问题。他呼唤理性、神性、神秘性,痛斥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自由主义及虚空。 正如韩炳哲在“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这篇... (展开)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第一篇写得不错

从不安静的视角看问题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信出版集团 (2023)7.2分 28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Byung-Chul Han (DE) (Ca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