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唐朝的鼎盛期後,詩歌至宋而别有開發,因爲宋人自知很難超越唐詩的氣象,于是提倡『點鐵成金』『奪胎换骨』,以學養、理趣爲詩。不過,與唐詩得到後世尊崇的待遇不同,宋詩在後世的命運較爲坎坷:元、明兩代,宋詩一直處于被貶抑的境地。直到清朝,這一境遇才徹底得到改變。雖然清代宗唐思想依舊昌盛,但對宋詩也開始重視起來,並在創作上出現了宋詩派。清人推崇宋詩的詩學思想,通過宋詩選本得到了很好地體現。
像唐詩選本最早出現于唐代一樣,宋詩選本也在宋代就有了。到了元明時期,由于重唐抑宋的詩學風向,宋詩選本進入中衰期。有明一代出現過十五家宋詩選本,這些選本雖然對于當時過度貶抑宋詩是一種反撥,但在選詩標準上多以唐存宋,對當時崇唐抑宋的詩學風尚未造成實質性改變。及至清初,提倡宋詩的文人迭出,宋詩選本才開始大量出現。這一時期的宋詩選本,占清代一半以上。
清初文人倡編宋詩的現象,是一種文學行爲,又非單純的文學行爲,還是一種受政治生態、社會經濟等影響的文化現象,具體而言:(一)矯明七子『詩必盛唐』理論之流弊。清初士人認爲學唐之末流難免空疏,甚至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思想原因之一,而宋人推重實學,以學爲詩,正合糾偏。(二)清初文人與宋末文人境遇相似,均經歷了易代之亂。在創作心理上,尤能于南宋詩人産生共鳴。繼而出現了傾向于南宋詩的選本。(三)在某些詩學理念上,清人也能與宋人相合。例如清人主張以詩觀史、以詩補史,與宋人的詩史説和宋詩的敘事詳明相契合。這種『悵望千秋一灑淚』的理解,也促成了清人對于宋詩的推崇。(四)康乾时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較爲發達,爲士人編刊書籍提供了物質基礎。加之統治者的文治思想,提倡對前朝文獻的整理,激發了士人編書的熱情,從而促成宋詩選本的大量出現。另一方面,康、乾兩帝對文人的思想管制相當嚴格,使得很多文人爲避禍而選擇編選書籍,而非著書立説。
在地域上,清代宋詩選本的成書以江南地區爲主。據相關學者統計,清代宋詩選本選家籍貫可考者,有近三分之二爲江南人士。此現象之出現,大致有幾點原因: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是爲刻書之資金保障;文化教育發達,孕育了優秀的選家及讀者;刊書業之發達,則爲宋詩選本刊行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江南衆多的藏書家,以及豐富的藏書資源,更是宋詩選本得天獨厚的文本來源。
在編輯形式上,清代宋詩選本豐富多樣:有通選兩宋者,如《宋詩百一鈔》等;有專選北宋或南宋者,如《南宋群賢詩選》等;有諸體皆選者,如《積書巖宋詩選》等;有專選近體詩者,如《千首宋人絶句》等;有專選古體詩者,如《宋詩七言古選》等;有大型選本,如多達七十八卷的《御選宋詩》,亦有小型選本,如體量僅僅一卷的《四明宋僧詩》。在編選目的上,清人選本也是多種多樣:如顧貞觀之《積書巖宋詩選》,以鼓吹風雅、振興詩教爲目的;許耀之《宋詩三百首》,以指導初學爲目的。而厲鶚《宋詩紀事》,則既類總集,又類詩話,其目的與功用圍繞輯存文獻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宋詩選本中也有尊唐抑宋者,如《宋詩啜醨集》;也有唐宋兼采者,如《宋詩略》《宋詩别裁集》等。在蒙學讀物方面,清人也編選了《宋詩三百首》。在編選標準上,《宋詩三百首》不選『腐而纖者』,不録『典重奇麗』之作。而『腐而纖』與『典重奇麗』恰是宋詩的主要特點,可見宋詩的博奥奇古使其蒙學功能不及唐詩。在傳播廣度上,《宋詩三百首》也遠不如《唐詩三百首》。
詩歌選本是極具包容性的一種文學批評形式,通過清人編選的宋詩選本,可探知清代宋詩學的發展歷程。亦可與清人的詩歌創作相印證,證明『宗宋』的詩學思想已經被清代詩人用于指導實際創作,這種詩學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有鑒于此,特輯選十六種清代宋詩選本刊成本書,冀讀者可藉此一觀清代宋詩選本面貌。諸種書目之順序編排,以所選版本刊刻先後爲據。由于編者識見淺薄,加之客觀條件的限制,部分重要宋詩選本未能收入,誠祈讀者賜正,亦望諸將來之機緣可得刊發續編。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