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21年第47本】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我们人类短短的几十年仿若尘烟,很渺小。可我们对于我们所爱的人,却是全部。又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死亡,似乎是很迫切,迫切的离开,迫切的从此再无痕迹。
离别的后遗症通过文字表述,是想念还是遗憾?我不知道。活着的人想念的是什么?是什么能触动一个人的回忆。亲情,友情,爱情,亘古不变的挠人思绪的话题。我想描述的,是有关遗憾,有关失去……留在身边的人,是一个符合,可抹去,然后留下印迹。更多的是一种错觉,自以为是的思念的错觉……
第三本明显没有前两本那么大的触动,逝者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心里,每当回忆起往事,都是深切爱意和欢乐。听说上年纪的人爱回忆过去,可能只不过是上年纪失去亲人朋友的概率大了,所以以回忆缅怀。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文学大师们回忆至亲的文集。 有写给母亲、奶奶、爱人、好友的悼文,也有写给爱人的炽热的情书。 大师们在回忆别人,又被别人回忆。比如书中收录了徐志摩的《爱眉札记》,也收录了林徽因的《悼志摩》。收录了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也收录了梁实秋写的悼文《忆沈从文》。 有的质朴深刻,有的温和平静,有的炽热癫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 那是情感流露的时代,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龙应台说,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 我们不断的目送对方离开,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勇敢。 可有些人,有些事,无论我们表面再坚强,回忆总能一击即碎。 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别离,看到深情。
一生还是太短!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这套书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友情有太多太多无法言说的记忆。每一封家书,每一篇散文,每一篇悼文都记录了最真挚的情感。 只希望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从人到事物,当有记忆就会有记录。
这系列的书1-3都读过之后非常强烈的感受是:人果然先天性地会逃避思考类似的事情。每次翻来这本书都需要很大的力气,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兴趣。当然散乱无章的编排和几乎没有剧情没有人物没有对话的散文对我来说是真的枯燥乏味得厉害。这本里最喜欢汪曾祺的《鉴赏师》果然还是喜欢这类有一点剧情和人物的小故事。读过之后余韵悠长。这本书也像第二本一样,直接和死亡相关的文章占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剩下的占较大篇幅的是有关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离别”的,还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讲远距离恋爱的“情书”的,读起来甚是无聊。
#2023阅读记录No.29 回到初中的感觉。
第一感觉,哇,好多大家之作,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家们,都成了本书的作者之一。 第二感觉,不似这些大家们其他较为“严肃”的作品,谈及生死离别与过去,更多是朴素的真情,或长或短,窥探其一生之一隅。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罢。
总是看着看着就走神了 落花生倒是唤醒了小学时的记忆
2022.05.11 天津图书馆借阅 去天津市图书馆没有借到第一本和第二本,却借到了第三本。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知道的。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非常奇特的名字,翻开书 中内容,就会发现是由一段短的短小文章集结而成的,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大家。这本书非常像上学时候的课文,但可能跟现在的语言结构和环境相差的有些远,所以并不是太能读下去。所以就给个三星吧。个别的文章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但是全本读下来会阅读起来有些疲惫。
人的感情是有阈值的,感动也是有边际的,看到第三部,着实乏了
毕竟是同时代文艺圈中人,那些我们敬重的文学大师,在彼此笔下的模样好生有趣。但是!明显有好几篇是来凑数的,编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这一套书错字有好几处…
书名太矫情了
因为书名而看的书。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忆慈母、严父、恩师、挚友。每篇文章辞藻普通却美好。
读《赋得永久的悔》,读季老笔下的母亲,读完便隐隐作痛。 读《最后的一天》,读许广平笔下的鲁迅,即便是在如此苦恼的情况下,也仍然记挂着别人。不禁让人想起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紧握我的手,我也没有勇气紧握回他了。我怕刺激他难过,我装作不知道。轻轻地放松他的手,给他盖好棉被。后来回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也紧握他的手,甚至紧紧地拥抱住他。在死神的手里把我的敬爱的人夺回来。如今是迟了!死神奏凯歌了。我那追不回的后悔呀。” 读到这里,仿佛也能真切的感受到这永无追回的悔。 不免想起汪朝在文章《说说我们的爸》里,笔锋一转,写到汪老死亡时,内心也是顿感抽痛。老人的生命也是脆的啊! 试读了一部分,作者多是我喜欢的文学大师。1024晚续读,半小时读完。
>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3
2 有用 绿毛水怪 2021-12-21 14:28:26
【2021年第47本】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我们人类短短的几十年仿若尘烟,很渺小。可我们对于我们所爱的人,却是全部。又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死亡,似乎是很迫切,迫切的离开,迫切的从此再无痕迹。
0 有用 拾荒者 2022-04-02 09:23:37
离别的后遗症通过文字表述,是想念还是遗憾?我不知道。活着的人想念的是什么?是什么能触动一个人的回忆。亲情,友情,爱情,亘古不变的挠人思绪的话题。我想描述的,是有关遗憾,有关失去……留在身边的人,是一个符合,可抹去,然后留下印迹。更多的是一种错觉,自以为是的思念的错觉……
2 有用 問風 2022-03-29 10:54:18
第三本明显没有前两本那么大的触动,逝者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心里,每当回忆起往事,都是深切爱意和欢乐。听说上年纪的人爱回忆过去,可能只不过是上年纪失去亲人朋友的概率大了,所以以回忆缅怀。
0 有用 小宇宙 2022-03-07 23:45:09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文学大师们回忆至亲的文集。 有写给母亲、奶奶、爱人、好友的悼文,也有写给爱人的炽热的情书。 大师们在回忆别人,又被别人回忆。比如书中收录了徐志摩的《爱眉札记》,也收录了林徽因的《悼志摩》。收录了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也收录了梁实秋写的悼文《忆沈从文》。 有的质朴深刻,有的温和平静,有的炽热癫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 那是情感流露的时代,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0 有用 刘小满 2021-11-13 22:15:31
龙应台说,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 我们不断的目送对方离开,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勇敢。 可有些人,有些事,无论我们表面再坚强,回忆总能一击即碎。 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别离,看到深情。
0 有用 想像你一样优秀 2021-10-23 01:48:12
一生还是太短!
1 有用 Mirai 2021-11-04 18:33:30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0 有用 张慕甄 2022-01-22 13:24:50
这套书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友情有太多太多无法言说的记忆。每一封家书,每一篇散文,每一篇悼文都记录了最真挚的情感。 只希望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0 有用 格子光年 2023-01-04 00:13:15 福建
从人到事物,当有记忆就会有记录。
0 有用 你看不见我 2023-07-14 21:51:05 宁夏
这系列的书1-3都读过之后非常强烈的感受是:人果然先天性地会逃避思考类似的事情。每次翻来这本书都需要很大的力气,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兴趣。当然散乱无章的编排和几乎没有剧情没有人物没有对话的散文对我来说是真的枯燥乏味得厉害。这本里最喜欢汪曾祺的《鉴赏师》果然还是喜欢这类有一点剧情和人物的小故事。读过之后余韵悠长。这本书也像第二本一样,直接和死亡相关的文章占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剩下的占较大篇幅的是有关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离别”的,还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讲远距离恋爱的“情书”的,读起来甚是无聊。
0 有用 骆夜 2023-07-13 23:24:13 北京
#2023阅读记录No.29 回到初中的感觉。
0 有用 天吾 2023-07-05 22:33:16 广东
第一感觉,哇,好多大家之作,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家们,都成了本书的作者之一。 第二感觉,不似这些大家们其他较为“严肃”的作品,谈及生死离别与过去,更多是朴素的真情,或长或短,窥探其一生之一隅。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罢。
0 有用 Dawn 2023-08-07 11:09:37 广东
总是看着看着就走神了 落花生倒是唤醒了小学时的记忆
0 有用 jing5602 2022-05-11 19:55:35
2022.05.11 天津图书馆借阅 去天津市图书馆没有借到第一本和第二本,却借到了第三本。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知道的。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非常奇特的名字,翻开书 中内容,就会发现是由一段短的短小文章集结而成的,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大家。这本书非常像上学时候的课文,但可能跟现在的语言结构和环境相差的有些远,所以并不是太能读下去。所以就给个三星吧。个别的文章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但是全本读下来会阅读起来有些疲惫。
1 有用 MYHDREAM 2022-05-23 01:01:42
人的感情是有阈值的,感动也是有边际的,看到第三部,着实乏了
0 有用 猫十二 2022-06-02 15:09:54
毕竟是同时代文艺圈中人,那些我们敬重的文学大师,在彼此笔下的模样好生有趣。但是!明显有好几篇是来凑数的,编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0 有用 leyou_2004 2022-11-19 21:04:49 辽宁
这一套书错字有好几处…
0 有用 YY 2022-11-28 23:51:26 北京
书名太矫情了
0 有用 霂隰MUXI 2022-09-16 22:11:37 陕西
因为书名而看的书。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忆慈母、严父、恩师、挚友。每篇文章辞藻普通却美好。
0 有用 隐身荒野 2022-07-13 00:47:52
读《赋得永久的悔》,读季老笔下的母亲,读完便隐隐作痛。 读《最后的一天》,读许广平笔下的鲁迅,即便是在如此苦恼的情况下,也仍然记挂着别人。不禁让人想起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紧握我的手,我也没有勇气紧握回他了。我怕刺激他难过,我装作不知道。轻轻地放松他的手,给他盖好棉被。后来回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也紧握他的手,甚至紧紧地拥抱住他。在死神的手里把我的敬爱的人夺回来。如今是迟了!死神奏凯歌了。我那追不回的后悔呀。” 读到这里,仿佛也能真切的感受到这永无追回的悔。 不免想起汪朝在文章《说说我们的爸》里,笔锋一转,写到汪老死亡时,内心也是顿感抽痛。老人的生命也是脆的啊! 试读了一部分,作者多是我喜欢的文学大师。1024晚续读,半小时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