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译者: 张建华 / 高秉江
出版年: 2021-3
页数: 312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3521428
内容简介 · · · · · ·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优秀的本科生课程教材。作者针对现象学提出了新颖且引人入胜的诠释,并就现象学对当代智识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观点。应当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
——《形而上学评论》
本书从胡塞尔基本观点出发,用尽可能少的专业术语和美国习惯用语直白地介绍了哲学现象学。
——《现象学心理学杂志》
索科拉夫斯基的导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称赞的明晰度书写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意识的时间性、自我现象学、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关联性等高度思辨的问题……他对现象学的研究相当全面……至少对那些同意本书现象学基本观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
——《胡塞尔研究》,2002年
作者简介 · · · · · ·
◎ 著者简介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祖籍波兰,在比利时卢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他是英美世界的著名现象学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现象学”和“胡塞尔”条目列举了他的著作:《现象学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年)、《胡塞尔构造观念的形成》( 海牙,尼伊霍夫出版社,1970 年)、《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华盛顿,1988 年)。
◎ 译者简介:
张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已经出版的主要译著包括:《韦斯特法尔:新康德主义哲学》(合译,2013年)、《无用的共通体》(合译,2016年)、《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2015年)、《可见者的交错》(2015年)。
高秉江,武汉大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
◎ 著者简介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祖籍波兰,在比利时卢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他是英美世界的著名现象学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现象学”和“胡塞尔”条目列举了他的著作:《现象学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年)、《胡塞尔构造观念的形成》( 海牙,尼伊霍夫出版社,1970 年)、《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华盛顿,1988 年)。
◎ 译者简介:
张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已经出版的主要译著包括:《韦斯特法尔:新康德主义哲学》(合译,2013年)、《无用的共通体》(合译,2016年)、《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2015年)、《可见者的交错》(2015年)。
高秉江,武汉大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主要结合柏拉图、笛卡尔与康德相关思想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及宗教现象学。代表作:《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2002)、《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2012)、《现象学视域下的视觉中心主义》(2013);代表译著:《存在巨链》(2002)、《宗教现象学》(2006)。
目录 · · · · · ·
导 言 本书的缘起和目的
第一章 什么是意向性?它为什么重要?
第二章 意识经验的一个范例:对一个立方体的知觉
第三章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第四章 现象学是什么:一个初步陈述
· · · · · · (更多)
导 言 本书的缘起和目的
第一章 什么是意向性?它为什么重要?
第二章 意识经验的一个范例:对一个立方体的知觉
第三章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第四章 现象学是什么:一个初步陈述
第五章 知觉、记忆和想象
第六章 语词、图像和象征
第七章 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
第八章 自我的现象学
第九章 时间性
第十章 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
第十一章 理性、真理和明见性
第十二章 本质直观
第十三章 对现象学的界定
第十四章 当前历史语境中的现象学
附 录 现象学百年
选读书目
索 引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内在时间意识附着于内在时间及其对象,并通过内在时间和对象而附着于世界时间及其对象,虽然内在时间意识比它们更根本,然而它却是它们的一个要素。…因为时间渗透于事物之中,所以时间性结构的确适用于所有事物,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事物。…它超出了内在和外在。我们逐渐看到,它实际上不可能在空间中定位,它甚至比我们常规的意向行为更为彻底地逃脱了通常含义上的时间和空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时间性 -
我们可能很容易认为,我的实在的自我是此时此地的这个自我,也就是进行回忆的自我,而那个重新激活的自我仅仅是意象之类的东西。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更合适的说法是,我的自我就是在此时正在回忆的我自己和那个被回忆的彼时的我自己之间被构成的同一性。我的自我,这个自我,恰恰是在知觉和记忆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中确立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现象学导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象学导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康德的批判哲学 9.3
-
- 现象学 8.7
-
- 现象学的观念 9.1
-
- 永夜微光 9.6
-
-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 9.0
-
- 总体与无限 9.2
-
-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 8.1
-
- 前苏格拉底哲学 8.6
-
- 导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9.8
-
- 理解的欲求 9.4
现象学导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清晰的现象学——《现象学导论》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索科拉夫斯基这本《现象学导论》是我见过最适合入门的导论书,抛弃了时间和人物叙述,只呈现现象学基本概念,并循序渐进,线索清晰,使得这本书不再像其他现象学书一样说着“胡话”。套用现象学的术语,这本书让现象学“显现了自身”。 索科拉夫斯基的现象学立场比较偏胡塞尔... (展开)
无法上传的读书笔记: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走出自我中心困境--《现象学导论》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现象学导论,作者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是英美世界著名的现象学家,现任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本书中文版和英文版我都读过,翻译得无懈可击,强烈推荐给对现象学感兴趣但哲学功底不深的同学。 我对现象学的兴趣是伴随着学习心理学的进程而逐渐加深的... (展开)
金观涛讲佛学、现象学的区别

> 更多书评 33篇
论坛 · · · · · ·
数字角标标错? | 来自莎翁一场游戏 | 5 回应 | 2024-11-17 13:34:23 |
现象学内容挺好 就是不咋说人话 | 来自露~ | 2 回应 | 2024-10-23 14:04:34 |
有客观否 | 来自BWV八核 | 2023-06-10 00:05:36 | |
问题:如何理解有多种同一性? | 来自灰某人 | 2 回应 | 2023-01-12 13:22:12 |
“如果没有觉察到知觉和做梦之间的差别的话,我们... | 来自吴庆沟通分析 | 2022-11-29 16:19:5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8.4分 69人读过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8.9分 791人读过
-
心靈工坊 (2004)9.3分 69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99)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90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现象学导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33 有用 后浪 2021-04-01 10:36:27
一本精炼的现象学经典教材!直面现象学本身,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3 有用 普莱维特鰻 2024-04-27 11:06:18 广东
用了一上午终于读完;配合德勒兹的现象学批判一起读更下饭,现象学的先验主体不可避免的陷入唯我论(哥们自己写着写着也承认了 后面还提了一嘴现代政治体制下的公民伦理学紧迫性,但对于现象学来说可能有点势单力薄难负其责了
6 有用 kamome 2021-09-17 22:15:06
总算是明白两年前在哲院旁听时那些人一直念叨的现象学大概是怎么一回事了,作为一个门外汉来说这本书作为现象学的敲门砖对待读者非常友好,我爱优秀的通识教育读本🙇🏻♀️不过作者在附录梳理从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历史时提到德里达的内容十分有趣:“就像一个家庭被迫谈起家里的一位离经叛道的叔叔,他的古怪行为尽人皆知,但是上流社会都忌讳提到他。”hhhh
2 有用 Grubby Shinoda 2024-08-02 22:12:35 陕西
涉及解释关键术语之处过于简略了,且经验化的例子过多,难免会部分地丢失或曲解原意,如范畴直观、内时间意识、先验主体间性以及生活世界基本没怎么讲清楚,基本就是在字面上兜圈子。章节的排序也不太合理,难以体现现象学发展的路径以及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的反思的变革和精进。另外本书在语义、符号、命题等形式逻辑的范畴上着墨过多,这难不成也是英美世界分哲大行其道的影响吧。
4 有用 JeanChristophe 2021-12-31 00:20:52
有抓住问题本质,但是糟糕的举例总是把注意力引到最庸俗化的方向,仿佛现象学仅仅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结尾说胡塞尔的学生有不少信教而海德格尔的学生里教徒很少因为他们信海德格尔就够了……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