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籍史(Book History) (煙雲過眼)
- 商务印书馆2021年3月新书 (Scipio)
- 书单|负山书房 (五柳小酒馆)
- 书单|Book Culture (闻朵)
- 【想读分类】专题研究 (谢糸色)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梓而有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寒枝 2024-05-01 10:18:28 湖南
已购
1 有用 AAA活鸡养殖 2023-09-06 13:33:40 北京
一直以为所谓的“书写策略”都是取巧的做法,而且本书不相关的举例与引用太多,太冗。整本书删减一半,大意也能不变。另外,对于博士论文而言,气象太小了
3 有用 王十三 2021-05-28 20:56:21
作者在考察相关问题时,有些将心比心的意味,尝试去体察时人动机。如此处理,有时颇能显出新意。譬如论及自序时,以为最需此类序文的不是读者,而是作者本人,他可由此直抒胸臆。虽是常情常理,但却少有人正面道出。然而,更多时候,此种倾向却未见得价值太大,或是老生常谈,或是对某种立场强调过多,以致产生遮蔽。譬如同样论及自序时,她强调称作者可调用“极具私密性”的材料,但她提及的写作过程、个人经历、心理情感等能否视... 作者在考察相关问题时,有些将心比心的意味,尝试去体察时人动机。如此处理,有时颇能显出新意。譬如论及自序时,以为最需此类序文的不是读者,而是作者本人,他可由此直抒胸臆。虽是常情常理,但却少有人正面道出。然而,更多时候,此种倾向却未见得价值太大,或是老生常谈,或是对某种立场强调过多,以致产生遮蔽。譬如同样论及自序时,她强调称作者可调用“极具私密性”的材料,但她提及的写作过程、个人经历、心理情感等能否视作“私密”着实存疑。且作者是否愿意与人分享“极具私密性”的材料也存在疑问。另,作者使用了不少理论,譬如主体间性,并用了不少笔墨解释个人动机,但就实际来看,这些理论的借鉴意义不大。 (展开)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3-04 10:33:48
谈明代的书序文的不同功能,作者似乎要借此讨论intellectual network的一些内容。惜乎材料看上去都是单摆浮搁的放在那里,有一些议论和对问题意识的开掘,但是好像怎么都深入不下去。
0 有用 向银河开炮 2024-08-17 15:47:50 上海
这题目不好做。作者尽力了。借助理论的尝试比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