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娜塔莎·沃丁,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人营”,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养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曾获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沙米索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译者
祁沁雯,德籍华人,德国卡塞尔大学教育学和日耳曼学双专业硕士。曾任德国哥廷根大学驻华代表,从事中德高校交流工作近十年,现就职于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业余爱好旅游、观影及译书。已出版译作《海德格尔与妻书》(2016)、《奥斯维辛的摄影师》(2018)。
目录 · · · · · ·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俄罗斯是幸福,俄罗斯是光明。 也许并没有俄罗斯。 太阳从未照亮涅瓦河, 普希金也从未倒在雪地里死去, 彼得堡从不存在—— 只有田地,被雪覆盖的田地。 只有雪,只有雪……和漫漫长夜 永远只带来新的霜冻。 俄罗斯是灰烬轨迹的沉默。 也许沉默由颤栗组成。 冰冷的黑暗、子弹和绳索, 还总有疯狂的音乐。 营中的清晨,阳光照耀大地, 这片世间无名之地。 我用羊毛毯把自己裹住,坐在窗前的大沙发里。窗外湖面上狂风暴雨,一片灰暗。我开始读起来。回忆录的开头是一则引言,引自《摩西五经》的第五册:“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6页 -
后来,当我尝试厘清我活到现在却完全陌生的亲戚关系网,并且对比年份时,我意识到,作为外祖父最小的孩子,母亲不仅出生于充满暴力和毁灭的时代中,而且也出生于一种强大的虚无中。当时,不单她上一辈人的世界消失殆尽,她的上一辈人也所剩无几。枝繁叶茂的乌克兰一意大利家族几乎没有剩下任何人她的姑母瓦伦蒂娜,女子文理中学的创办者,在她出生前两年死于西班牙流感。另一位姑母奥尔加,十四年前就已跳窗身亡。她的祖母安娜・冯・爱伦施泰特已长眠地下十二年祖父伊皮凡,来自切尔尼戈夫的大地主,在很久以前离家远去。她的叔叔菜奥尼在她出生前二十年死于癫痫。只有她的姑母塔莉亚和叶莲娜的死亡时间没有记载,教区记事簿上只记录了她们的出生日期。她们俩比我母亲早出生很多年,即使还在世,我母亲认识的她俩也是老者了。 罕见的奇迹在我身上发生了。生命的黑匣子在我年华老去时打开,向里望去,我看到一个新的黑匣子,而这个黑匣子里面可能还藏了一个黑匣子,然后里面又藏了一个,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即便到了最后,我的间题也没有得到解答,而是又回到了原点。我第一次明白,我并非身处人类历史之外,而是在历史之中,和其他人并无二致。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获悉的一切全是有关我的外祖父家族。外祖母家族那边,康斯坦丁和我始终徒劳无功。教区记事簿里既没有她的婚前姓氏,也没有她的出生年月,只有她的名字、她的父称以及宗教信仰。信奉罗马天主教的玛蒂尔达・约瑟夫芙娜,估计是个意大利人,她是我整个方程式中最大的未知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None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8 条 )
论坛 · · · · · ·
请问有无人名的原文对照表 | 来自董董Mercurio | 13 回应 | 2023-03-29 14:16:37 |
想要问一下读过原著或是比较了解的伙伴们这本书有... | 来自栗 | 8 回应 | 2023-01-30 13:45:56 |
一个小问题 | 来自汤姆哈哈迪 | 1 回应 | 2022-11-14 16:26:56 |
想了解了历史之后再去读,从哪本书里了解这段历史... | 来自马达斯加斯 | 5 回应 | 2022-11-11 11:30:44 |
关于“亚速”和“亚述”,同大家商榷 | 来自立夏华昭 | 4 回应 | 2022-09-11 12:30:48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owohlt Buchverlag (201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201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女性文学--温存柔韧,细腻内敛,生猛冷峻 (墨梓)
- 欲罢不能的三部曲 (看不见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评论:
feed: rss 2.0
91 有用 冷建国 2021-03-15 11:42:48
写得太好了,读到停不下来。真正惊心动魄的不是寻亲和解开妈妈的身世之谜,而是我们循着沃丁family tree的枝蔓窥见整个东欧的历史,看见人类选择的政治道路如何杀死成千上万的人并永远改变了后代的生命与意志。
41 有用 Jessie 2021-04-18 18:20:29
最后一页把我看哭了,很沉重的记录,历史远比小说更荒诞。另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族史,和这本书的相似之处是,我们家同样有投身革命但最终被革命的父亲和自杀的女儿。
40 有用 费尔 2021-03-23 13:15:19
明天投河,你就不要去了。
287 有用 pat-paddy 2021-05-21 20:48:19
结尾最后作者说除了母亲的结婚证、照片还有幸存的圣像没有任何关于她的东西存在于世。我想说不是的,还有你啊!
37 有用 荷尔德森 2021-04-17 18:31:41
读这本的时候不自觉就会想起《爱与黑暗的故事》(还有《秋园》)。对母亲的探索是其他各类探索的起点。给过孩子生命的人又那样决然地抛下自己的生命。孕育出贵族的时代没了,遗留下的贵族陷入漫长的失落和逃亡。阅读中途我跟L讲了书中的几个故事,我说每个自杀的女人背后的男人都很有问题。她说,那些男人太自以为是了。
0 有用 海胆刺儿满身 2023-06-02 23:15:36 重庆
五月的第二本书#《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算是解释了一些乌克兰为什么这么玩命的一些疑问,也开启了我全然不同的某些视角。非常平直的叙述,在此时显得确切、且更加有力。因为战争本来不需要太多藻饰,藻饰放到矫情。 这个“她”是作者的母亲(最初的动因)、是作者,她未归去的故里、没有感情的祖国;是作者的祖母和姨妈、舅舅,是一个郁郁而终的显贵家族。全部跟着母亲沉进历史的河里,唯独留下作者,像一条不知疲惫的、执拗的鱼... 五月的第二本书#《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算是解释了一些乌克兰为什么这么玩命的一些疑问,也开启了我全然不同的某些视角。非常平直的叙述,在此时显得确切、且更加有力。因为战争本来不需要太多藻饰,藻饰放到矫情。 这个“她”是作者的母亲(最初的动因)、是作者,她未归去的故里、没有感情的祖国;是作者的祖母和姨妈、舅舅,是一个郁郁而终的显贵家族。全部跟着母亲沉进历史的河里,唯独留下作者,像一条不知疲惫的、执拗的鱼,要捞起整个家族忧郁的尸体。作者有不同于家族阴郁的气质,也许她正是有这样的使命?说不清楚了。 她跳出沉郁的铅色的河流,是唯一的那条活鱼。 (展开)
0 有用 芒果桑 2023-06-02 17:04:17 上海
这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是一个家族的衰败史,也是一个革命者的理想毁灭史。 作者疑惑外祖母那么“冷漠”、“严厉”,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会一直寻找、眷恋她?而作者在听到母亲问她要不要跟她投河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甚至感觉母亲能带上她是恩赐。
0 有用 球球你呀 2023-06-02 14:36:36 浙江
作者的文字太好了。微观里见宏大。
0 有用 云深不知处 2023-06-02 13:45:35 广东
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0 有用 微暖 2023-06-01 11:09:42 广东
作者很有技巧,译者功力高深,不过我读起来非常的累。不是其他二战相关作品的那种压抑,而是另一种作者强行赋予每个亲人的悲惨命运与时代相关的背景相加的压抑。不是说那个时代是好的,而是有些东西太过于牵强附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