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白德瑞(Bradly W. Ree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的法律史和地方政府。出版有专著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在Late Imperial China、Modern China、American History Review、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书评多篇。
关于译者:
尤陈俊,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中国法律史、法学学术史、比较法和法学研究方法论。在《法学研究》,Moder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
关于作者:
白德瑞(Bradly W. Ree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的法律史和地方政府。出版有专著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在Late Imperial China、Modern China、American History Review、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书评多篇。
关于译者:
尤陈俊,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中国法律史、法学学术史、比较法和法学研究方法论。在《法学研究》,Moder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专著《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及《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等多部编著。
赖骏楠,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在《法学研究》,《清史研究》,Moder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专著《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及译著《战争之谕:胜利之法与现代战争形态的形成》。
目录 · · · · · ·
第一节 学界以往的研究
第二节 19世纪的巴县
第二章 书吏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第二节 人员类型
第三节 人数
第四节 出身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
第五节 房规
第六节 非法行为的正当化
第三章 家人、朋党和派系
第一节 亲族关系
第二节 庇护人、派系与朋党
第三节 工房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差役
第一节 内部组织与人员管理
第二节 服役期限、内部晋升与纠纷解决
第三节 “瞒上”
第四节 “岂尽无良?”
第五节 品行端正的公人与道德败坏的差役
第五章 不当的联盟与知县的手下
第一节 责任关系网
第二节 重思“爪牙”
第三节 社会基层的朋友们
第六章 司法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 案费与收入
第二节 焦点:围绕案件管辖分工与案费分配而发生的争执
第三节 控制与权威
第四节 余论
第七章 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第一节 非正式的正当性
第二节 地方衙门吏役的“腐败”
第三节 权力网络
附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同在村庄里面那样,县衙当中的那个社会性世界并非主要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之上,而更多是建立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后者包括亲族关系、底护关系和共同利益关系,或者有时纯粹只是一些人强迫另一些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家人、朋党和派系 -
在杜赞奇看来,这些低级别行政办事人员即便在行使正式的国家权力之时,也会在国家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外行事。此辈在人数上的不断增多及其所做出的各种掠夺性行为,最终导致了一种杜赞奇称之为“国家政权内卷化( state involution)”的发展模式。杜赞奇认为,正是这一过程造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当性丧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爪牙"的人也喜欢 · · · · · ·
爪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彭慕然:转变中的帝国——评苏成捷《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德瑞《爪牙》和麦柯丽《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变中的帝国:中华帝国晚期的法律、社会、商业化与国家形成 彭慕然/文 王立秋/译 Kenneth Pomeranz, “An Empire in Transition: Law, Society, Commercialization and State-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Winter, 2002, Vol. 35, No. 2 ... (展开)> 更多书评 28篇
-
坚定躺平的锡兵 (结阵用干戚,敢触不周山。)
在杜赞奇看来,这些低级别行政办事人员即便在行使正式的国家权力之时,也会在国家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外行事。此辈在人数上的不断增多及其所做出的各种掠夺性行为,最终导致了一种杜赞奇称之为“国家政权内卷化( state involution)”的发展模式。杜赞奇认为,正是这一过程造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当性丧失。2021-11-05 18:09:23 5人喜欢
-
子不语 (愿每一天从阅读开始,从阅读结束)
就像本书前面描述过的书吏们所做的那样,在巴县衙门差役内部同样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差役们自己建立起并奉行着一些被标准化的程序、规矩及内部的执行任务方式,可被视作为一种借以保护他们那些来之不易的权威与收入的手段。然而,……在这些措施的实际实施与利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可操控空间。2022-06-11 23:22:19 2人喜欢
-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
2022-07-30 22:14:05 1人喜欢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套副本,但在1965年,这批档案又被转移到四川省档案馆,并在那里存放至今。直到1980年,四川省档案馆才开始对这批受损严重、已然变脆易碎的历史文献开展保护、修复及摄制微缩胶片的工作。从那时起,中外学者们对这批档案的利用才变得越来越便利。
回应 2022-07-30 22:14:05
-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
2022-07-30 22:14:05 1人喜欢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套副本,但在1965年,这批档案又被转移到四川省档案馆,并在那里存放至今。直到1980年,四川省档案馆才开始对这批受损严重、已然变脆易碎的历史文献开展保护、修复及摄制微缩胶片的工作。从那时起,中外学者们对这批档案的利用才变得越来越便利。
回应 2022-07-30 22:14:05 -
如同我在本书英文版自序中所言,我对此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学术意图之一,乃是尝试超越那种将清代县衙吏役描述为皆腐败不堪和自私自利的模式化表达。与刑罚残酷和州县官所作的裁判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种表达一道,上述这种清代衙门吏役皆是贪腐之辈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也被用以支持如下预设,那就是认为清代普通百姓竭力避免与县衙公堂发生任何接触。不过,黄宗智在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所做的研究中已经揭示,实际上有相当数量...
2022-07-30 22:11:24 1人喜欢
如同我在本书英文版自序中所言,我对此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学术意图之一,乃是尝试超越那种将清代县衙吏役描述为皆腐败不堪和自私自利的模式化表达。与刑罚残酷和州县官所作的裁判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种表达一道,上述这种清代衙门吏役皆是贪腐之辈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也被用以支持如下预设,那就是认为清代普通百姓竭力避免与县衙公堂发生任何接触。不过,黄宗智在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所做的研究中已经揭示,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清代普通百姓前往县衙打官司。如果清代的书吏和差役们真的像通常说的那样皆极为贪腐,那么普通人怎么可能还会前往县衙打官司?如果县衙这一帝国官僚机构的最低层级被贪得无厌的吏役所充斥,那么整个清帝国的众多县级政府何以实现持续性运转?此外,上述这一切,又能对我们理解清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提供何种启发?
起初正是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我开始了对清代巴县档案的探索。这批档案目前被保存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档案馆。经过对巴县档案中相关资料长达18个月的研究,我开始建构出一幅与人们先前的设想相当不同的历史图景。我的发现(而且我至今仍相信这是本书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在那些支配着清代县级政府行政的成文法规的一旁,还存在着另一种因正式制度无力满足地方政府运作之实际需求而产生的非正式制度。由于这种非正式制度存在于正式法律的界限之外,在定义层面上它就是“非法”的,因而也是腐败的。不过,就算它是一种腐败,它也是一旦消失就会令清代地方政府无法运转的一种腐败形式。
若干曾阅读过本书英文版的中国读者向我表示,我对清代衙门吏役过于友好了。前述那些中国读者认为,由于没有充分关注书吏和(尤其是)差役扰害地方民众的各种方式,我实际上忽视了普通百姓在清朝统治下所遭受的诸般苦楚。我对这种批评的回应可分为如下两方面:我并不否认某些清代衙门吏役存在滥用手中权力的腐败行为。实际上,我的看法是,正是许多清代县衙运作方式的上述非正式性特点,通过将县衙的日常运作置于按照成文法律规定开展行政实践的各种界限之外,使得这类腐败行为成为可能。不过,我同时也认为,清代吏役的行政实践尽管是非正式的,但仍然是制度化和为规则所驱动的。我进而主张,清代县衙当中那些非正式实践的这种规则驱动型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约束腐败的作用。正如我在本书中所展示的,由于一些吏役违反清代巴县衙门各种内部规矩(房规、班规)之举威胁到其他衙门雇员的生计和安全,吏役们极为关注此类内部规则的落实。当此类内部规则的遵循受到威胁时,由此导致的那些冲突经常会被提交给知县裁决,正如其他形式的诉讼被呈请知县处置那样。这就导致清代地方行政的正式领域和非正式领域被关联在同一个制度当中。
回应 2022-07-30 22:11:24 -
人民艺术家 (无愧于心)
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在很多方面是独立于国家大事、朝廷的规划或者官方发动的 政治改革努力。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学术史回顾:萧公权、瞿同祖、约翰・R・瓦特 非法的正当性,胥吏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对国家与社会的思考,并非将他们视为并列的二元对立。 对腐败的思考,案费。关于地方衙门吏役们皆属贪腐之辈的形象刻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描述,而宁可将他们看作各种利用正统的儒家观念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话语策略。 第...2022-07-02 12:17:54
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在很多方面是独立于国家大事、朝廷的规划或者官方发动的 政治改革努力。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学术史回顾:萧公权、瞿同祖、约翰・R・瓦特 非法的正当性,胥吏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对国家与社会的思考,并非将他们视为并列的二元对立。
对腐败的思考,案费。关于地方衙门吏役们皆属贪腐之辈的形象刻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描述,而宁可将他们看作各种利用正统的儒家观念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话语策略。
第二章 书吏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按房分类 吏房、仓房、户方、礼房、盐房、兵房、刑房、工房、承发房、柬房。每房有三班。
书役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役”,有着不同的差务。“应差”与“办案”。办案的重要性可能是向各方当事人那里收取费用。
第二节 人员类型
经制书吏与非经制书吏。典吏是经制的。此外还有“经书”(非经制书吏,也被称为房书、经承、承书),作为中坚力量而存在,他们承充年限很长,甚至是无限期,处事并不依据《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此外 ,还有“小书”“帮书”,他们被归入“白书”内,他们是卯册无名的书吏。对白书用例的分析,白书称为了一种修辞性武器。此外还有代书,用来写诉状的。
第三节 人数
作者还对人数进行了分析(分房分析)。其中礼房与刑房的变化尤其需要被重视,其与重庆城市发展有关。因内部竞争,他们也会拉帮结派。
第四节 出身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
书吏说自己以前读书可能只是一种话语策略,是各种正统的政治性话语之构成要素。可以在多种职业之间转换。受雇在衙门中承充书吏,可以为他们在当地的身份等级体系提供上升之阶,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被用来在衙门之外进行经济投资的收入来源。书吏们的家境并非万全穷苦潦倒。书吏是一种生计选择。
第五节 房规
巴县书吏在内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矩和惯例做法。某房内部的规矩即“房规”,还有“班规”。破坏了房规,可以内部解决,也可以向县衙提起诉讼。经书与典吏的互控,内容涉及保举与任用、排名与晋升(知县对典吏的任命) 流摊银、参费
第六节 非法行为的正当化
作者对话语的分析。儒家作为一种为政之道的正统观念。书吏往往将儒家话语当中的一些要素挪威己用(从业伦理)。对职业的分析,职业是一种理想型。(ideal type)更重要的是书吏们那种意在将其县衙里面所从事的工作打造为一种正当且具有可持续性的营生方式的努力。
第三章 家人、朋友和派系
游离于正式法律规定之外的制度对于巴县衙门的实际运作而言及其重要。仅仅依靠成规的惯例,不足以确保每位书吏的位置。县衙当中的社会性世界不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包括亲族关系、庇护关系、公同利益关系。
第一节 亲族关系
衙门当中的亲族关系。同一大家族中的成员并非总是步调一致地维护其家族整体利益。盐房讲述了金家的故事,吏房也讲述了金敬修的故事。亲族网络是巴县衙门内部那个社会性世界之基本构成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节 庇护人、派系与朋党
庇护人:patrons 被庇护人clients 作保。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可以被用来暗示对方品行有失,甚至可能存在滥用职权的行径。
拉帮结派,一种派系联盟。
第三节 工房
吕春山、许瑞图——伍秉忠 相互妥协
卢礼卿——伍秉忠
非正式的房规和被标准化的惯例性做法,与各种人际关系一道,约束着书吏们的行为。一种非法的正当性。
第四章 差役
结构性问题:朝廷经制吏役不足,财政支持不足。其实也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第一节 内部组织与人员管理
差役一次演变为特指在衙署之外执行任务的衙役。粮役、盐役、捕役、民壮。
差役在特定的里、班和轮执行。
领役、总役、散役 白役、帮役, 管事 在办案过程中收取规费至关重要
第二节 服役期限、内部晋升与纠纷解决
散役处在最底层,其上是总役,对总役的任命,依赖于领役的提名与作保。
领役的位置出缺时,乃是由该班现任的领役和其他在班内排名靠前的总役公同提名的某位总役来接充。对管事的争夺也很激烈。
当出现矛盾时,惩戒先在内部解决。衙役在使用内部惩戒手段方面有着事实上的自治权。
第三节 “瞒上”
对差役人数的估计。各种超过朝廷规定的经制差役额数而实际雇用的差役人数在逐年增加,衙门工作负担加重的结果,也是一种营生手段。
第四节 “岂尽无良”
低贱身份 边缘性社会群体。差役并非皆穷困潦倒之徒。到19实际,差役在法律上的那种低贱的污名,正变得不那么重要。
第五节 平行端正的公人与道德败坏的差役
关于其自身品性的描述是由差役们自己构建出来的,用来抬高自己与诋毁对手(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策略)。实际上反映出巴县衙门的日常运作,巴县知县对衙门内部事务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巴县衙门内部存在着一种其运行不受知县干涉的政治经济,知县甚至对其一无所知。只有当其内部运行失灵,导致那些争夺引起知县关注时,这种政治经济的错综复杂性,才会被差役之外的观察者所知晓。巴县衙门的差役们其实有一定的自治权,知县在巴县衙门运作的许多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法外制度。可以将地方行政视为一个各方在其中进行互动的领域。
第五章 不当的联盟与知县的手下
关系是建立在亲族、同乡、熟人、经济利益。
第一节 责任关系网
派系 互助和约,多人联名呈交禀状;庇护人与被庇护人;
第二节 重思“爪牙”
既是恶棍,又代表国家执行任务的双重角色(作为国家代理人在地方执行任务的功能);作为代理人,知县对差役往往带有成见。此节主要对粮差征收赋税的分析。包税人。粮役需要垫交粮户拖欠的钱粮。“抬垫”及其知县对此的看法。抬垫作为一种行政策略。
第三节 社会基层的朋友们
领役与地方社会领袖们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6-6-316 6-6-335 关于田赋的
第六章 司法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 案费与收入
对案费的研究,书吏一年究竟有多少。维护他们内部关于案件管辖分工,以及待惩办案件之分派的哪些规矩。书吏与差役必须捍卫自己获取案费的权力。
第二节 焦点:围绕案件管辖分工与案费分配而发生的争执
书吏内部的纠纷,此涉及到他们的生计,惯例性程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差役们之间的冲突,粮役。同一个班的粮役的内部的纠纷,主要围绕待承办案件的分配与所收案费的分配;还有不同里之间粮役的争端以及同一个里但在不同的班或轮的粮役的冲突;此外还有粮役与补役之间的纠纷,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收益,还有裁决本身。
第三节 控制与权威
枷班所 当地士绅建立“三费局”,希望介入到行政事务当中。刻画(话语)是一种工具
第七章 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实践与宣传的(表达)的往往并不一样。
第一节 非正式的正当性
其本身是非法的 体现出特殊主义的人际联盟。但同时又存在惯例性的办事流程。
大量雇用非经制吏役的做法就起性质而言属于违例之举,但吏役们的这份工作极其行为被建构成为一种公共服务。
第二节 地方衙门吏役的“腐败”
关于腐败的表述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可以被创造性的加以改造与选用。一种法外运作
第三节 权力网络
对社会大众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通常是哪些处于行政等级最底层的行政人员 所做出来的。
回应 2022-07-02 12:17:54 -
论文连珠炮 (减肥涌动机)
将档案作为历史文献加以利用的第二个难点,在于许多档案文献所具有的那种话语性特征(discursive nature),以及应当如何就其中那些关于事件和人物的主观性描述展开诠释这一问题。在那些关于巴县衙门吏役内部纠纷及衙门吏役与当地百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的记录当中,此问题变得极为突出。我们必须注意到如同在其他被提交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那里进行处置的冲突那样,这些争端中各方当事人所给出的证词首先是一种表达。纠纷各方所...2022-06-12 18:49:38
将档案作为历史文献加以利用的第二个难点,在于许多档案文献所具有的那种话语性特征(discursive nature),以及应当如何就其中那些关于事件和人物的主观性描述展开诠释这一问题。在那些关于巴县衙门吏役内部纠纷及衙门吏役与当地百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的记录当中,此问题变得极为突出。我们必须注意到如同在其他被提交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那里进行处置的冲突那样,这些争端中各方当事人所给出的证词首先是一种表达。纠纷各方所持的皆是一种经过其主观建构的说辞,它是讲给一位特定的听众一作为司法者的知县—来听的,其目的是赢得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裁决结果。 在县衙公堂之上,证词的主观性成分尤为突出,因为此时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常常不是某一行为本身,而是知县对各方当事人的道德品性和意图的看法,还有知县对该行为是在何种条件下和情境中被付诸实施的认识。 引自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回应 2022-06-12 18:49:38
-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
2022-07-30 22:14:05 1人喜欢
1911年清政府垮台之后,巴县档案基本上被民国时期的当地县政府所遗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批档案才被转移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的一座庙宇内存放,以免被侵华日军炸毁。(2)这批档案在那里又被遗忘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它们不仅发霉,而且还遭到虫蛀。到了1953年,这批档案被重新发现,随后被转移至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的四川大学。尽管四川大学的学者们随后便开始对这批多达113000卷的档案进行初步的编目并抄录了一套副本,但在1965年,这批档案又被转移到四川省档案馆,并在那里存放至今。直到1980年,四川省档案馆才开始对这批受损严重、已然变脆易碎的历史文献开展保护、修复及摄制微缩胶片的工作。从那时起,中外学者们对这批档案的利用才变得越来越便利。
回应 2022-07-30 22:14:05 -
如同我在本书英文版自序中所言,我对此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学术意图之一,乃是尝试超越那种将清代县衙吏役描述为皆腐败不堪和自私自利的模式化表达。与刑罚残酷和州县官所作的裁判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种表达一道,上述这种清代衙门吏役皆是贪腐之辈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也被用以支持如下预设,那就是认为清代普通百姓竭力避免与县衙公堂发生任何接触。不过,黄宗智在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所做的研究中已经揭示,实际上有相当数量...
2022-07-30 22:11:24 1人喜欢
如同我在本书英文版自序中所言,我对此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学术意图之一,乃是尝试超越那种将清代县衙吏役描述为皆腐败不堪和自私自利的模式化表达。与刑罚残酷和州县官所作的裁判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种表达一道,上述这种清代衙门吏役皆是贪腐之辈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也被用以支持如下预设,那就是认为清代普通百姓竭力避免与县衙公堂发生任何接触。不过,黄宗智在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所做的研究中已经揭示,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清代普通百姓前往县衙打官司。如果清代的书吏和差役们真的像通常说的那样皆极为贪腐,那么普通人怎么可能还会前往县衙打官司?如果县衙这一帝国官僚机构的最低层级被贪得无厌的吏役所充斥,那么整个清帝国的众多县级政府何以实现持续性运转?此外,上述这一切,又能对我们理解清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提供何种启发?
起初正是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我开始了对清代巴县档案的探索。这批档案目前被保存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档案馆。经过对巴县档案中相关资料长达18个月的研究,我开始建构出一幅与人们先前的设想相当不同的历史图景。我的发现(而且我至今仍相信这是本书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在那些支配着清代县级政府行政的成文法规的一旁,还存在着另一种因正式制度无力满足地方政府运作之实际需求而产生的非正式制度。由于这种非正式制度存在于正式法律的界限之外,在定义层面上它就是“非法”的,因而也是腐败的。不过,就算它是一种腐败,它也是一旦消失就会令清代地方政府无法运转的一种腐败形式。
若干曾阅读过本书英文版的中国读者向我表示,我对清代衙门吏役过于友好了。前述那些中国读者认为,由于没有充分关注书吏和(尤其是)差役扰害地方民众的各种方式,我实际上忽视了普通百姓在清朝统治下所遭受的诸般苦楚。我对这种批评的回应可分为如下两方面:我并不否认某些清代衙门吏役存在滥用手中权力的腐败行为。实际上,我的看法是,正是许多清代县衙运作方式的上述非正式性特点,通过将县衙的日常运作置于按照成文法律规定开展行政实践的各种界限之外,使得这类腐败行为成为可能。不过,我同时也认为,清代吏役的行政实践尽管是非正式的,但仍然是制度化和为规则所驱动的。我进而主张,清代县衙当中那些非正式实践的这种规则驱动型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约束腐败的作用。正如我在本书中所展示的,由于一些吏役违反清代巴县衙门各种内部规矩(房规、班规)之举威胁到其他衙门雇员的生计和安全,吏役们极为关注此类内部规则的落实。当此类内部规则的遵循受到威胁时,由此导致的那些冲突经常会被提交给知县裁决,正如其他形式的诉讼被呈请知县处置那样。这就导致清代地方行政的正式领域和非正式领域被关联在同一个制度当中。
回应 2022-07-30 22:11:24 -
人民艺术家 (无愧于心)
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在很多方面是独立于国家大事、朝廷的规划或者官方发动的 政治改革努力。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学术史回顾:萧公权、瞿同祖、约翰・R・瓦特 非法的正当性,胥吏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对国家与社会的思考,并非将他们视为并列的二元对立。 对腐败的思考,案费。关于地方衙门吏役们皆属贪腐之辈的形象刻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描述,而宁可将他们看作各种利用正统的儒家观念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话语策略。 第...2022-07-02 12:17:54
清代地方政府的运作在很多方面是独立于国家大事、朝廷的规划或者官方发动的 政治改革努力。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学术史回顾:萧公权、瞿同祖、约翰・R・瓦特 非法的正当性,胥吏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对国家与社会的思考,并非将他们视为并列的二元对立。
对腐败的思考,案费。关于地方衙门吏役们皆属贪腐之辈的形象刻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描述,而宁可将他们看作各种利用正统的儒家观念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话语策略。
第二章 书吏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按房分类 吏房、仓房、户方、礼房、盐房、兵房、刑房、工房、承发房、柬房。每房有三班。
书役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役”,有着不同的差务。“应差”与“办案”。办案的重要性可能是向各方当事人那里收取费用。
第二节 人员类型
经制书吏与非经制书吏。典吏是经制的。此外还有“经书”(非经制书吏,也被称为房书、经承、承书),作为中坚力量而存在,他们承充年限很长,甚至是无限期,处事并不依据《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此外 ,还有“小书”“帮书”,他们被归入“白书”内,他们是卯册无名的书吏。对白书用例的分析,白书称为了一种修辞性武器。此外还有代书,用来写诉状的。
第三节 人数
作者还对人数进行了分析(分房分析)。其中礼房与刑房的变化尤其需要被重视,其与重庆城市发展有关。因内部竞争,他们也会拉帮结派。
第四节 出身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
书吏说自己以前读书可能只是一种话语策略,是各种正统的政治性话语之构成要素。可以在多种职业之间转换。受雇在衙门中承充书吏,可以为他们在当地的身份等级体系提供上升之阶,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被用来在衙门之外进行经济投资的收入来源。书吏们的家境并非万全穷苦潦倒。书吏是一种生计选择。
第五节 房规
巴县书吏在内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矩和惯例做法。某房内部的规矩即“房规”,还有“班规”。破坏了房规,可以内部解决,也可以向县衙提起诉讼。经书与典吏的互控,内容涉及保举与任用、排名与晋升(知县对典吏的任命) 流摊银、参费
第六节 非法行为的正当化
作者对话语的分析。儒家作为一种为政之道的正统观念。书吏往往将儒家话语当中的一些要素挪威己用(从业伦理)。对职业的分析,职业是一种理想型。(ideal type)更重要的是书吏们那种意在将其县衙里面所从事的工作打造为一种正当且具有可持续性的营生方式的努力。
第三章 家人、朋友和派系
游离于正式法律规定之外的制度对于巴县衙门的实际运作而言及其重要。仅仅依靠成规的惯例,不足以确保每位书吏的位置。县衙当中的社会性世界不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包括亲族关系、庇护关系、公同利益关系。
第一节 亲族关系
衙门当中的亲族关系。同一大家族中的成员并非总是步调一致地维护其家族整体利益。盐房讲述了金家的故事,吏房也讲述了金敬修的故事。亲族网络是巴县衙门内部那个社会性世界之基本构成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节 庇护人、派系与朋党
庇护人:patrons 被庇护人clients 作保。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可以被用来暗示对方品行有失,甚至可能存在滥用职权的行径。
拉帮结派,一种派系联盟。
第三节 工房
吕春山、许瑞图——伍秉忠 相互妥协
卢礼卿——伍秉忠
非正式的房规和被标准化的惯例性做法,与各种人际关系一道,约束着书吏们的行为。一种非法的正当性。
第四章 差役
结构性问题:朝廷经制吏役不足,财政支持不足。其实也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第一节 内部组织与人员管理
差役一次演变为特指在衙署之外执行任务的衙役。粮役、盐役、捕役、民壮。
差役在特定的里、班和轮执行。
领役、总役、散役 白役、帮役, 管事 在办案过程中收取规费至关重要
第二节 服役期限、内部晋升与纠纷解决
散役处在最底层,其上是总役,对总役的任命,依赖于领役的提名与作保。
领役的位置出缺时,乃是由该班现任的领役和其他在班内排名靠前的总役公同提名的某位总役来接充。对管事的争夺也很激烈。
当出现矛盾时,惩戒先在内部解决。衙役在使用内部惩戒手段方面有着事实上的自治权。
第三节 “瞒上”
对差役人数的估计。各种超过朝廷规定的经制差役额数而实际雇用的差役人数在逐年增加,衙门工作负担加重的结果,也是一种营生手段。
第四节 “岂尽无良”
低贱身份 边缘性社会群体。差役并非皆穷困潦倒之徒。到19实际,差役在法律上的那种低贱的污名,正变得不那么重要。
第五节 平行端正的公人与道德败坏的差役
关于其自身品性的描述是由差役们自己构建出来的,用来抬高自己与诋毁对手(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策略)。实际上反映出巴县衙门的日常运作,巴县知县对衙门内部事务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巴县衙门内部存在着一种其运行不受知县干涉的政治经济,知县甚至对其一无所知。只有当其内部运行失灵,导致那些争夺引起知县关注时,这种政治经济的错综复杂性,才会被差役之外的观察者所知晓。巴县衙门的差役们其实有一定的自治权,知县在巴县衙门运作的许多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法外制度。可以将地方行政视为一个各方在其中进行互动的领域。
第五章 不当的联盟与知县的手下
关系是建立在亲族、同乡、熟人、经济利益。
第一节 责任关系网
派系 互助和约,多人联名呈交禀状;庇护人与被庇护人;
第二节 重思“爪牙”
既是恶棍,又代表国家执行任务的双重角色(作为国家代理人在地方执行任务的功能);作为代理人,知县对差役往往带有成见。此节主要对粮差征收赋税的分析。包税人。粮役需要垫交粮户拖欠的钱粮。“抬垫”及其知县对此的看法。抬垫作为一种行政策略。
第三节 社会基层的朋友们
领役与地方社会领袖们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6-6-316 6-6-335 关于田赋的
第六章 司法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 案费与收入
对案费的研究,书吏一年究竟有多少。维护他们内部关于案件管辖分工,以及待惩办案件之分派的哪些规矩。书吏与差役必须捍卫自己获取案费的权力。
第二节 焦点:围绕案件管辖分工与案费分配而发生的争执
书吏内部的纠纷,此涉及到他们的生计,惯例性程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差役们之间的冲突,粮役。同一个班的粮役的内部的纠纷,主要围绕待承办案件的分配与所收案费的分配;还有不同里之间粮役的争端以及同一个里但在不同的班或轮的粮役的冲突;此外还有粮役与补役之间的纠纷,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收益,还有裁决本身。
第三节 控制与权威
枷班所 当地士绅建立“三费局”,希望介入到行政事务当中。刻画(话语)是一种工具
第七章 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实践与宣传的(表达)的往往并不一样。
第一节 非正式的正当性
其本身是非法的 体现出特殊主义的人际联盟。但同时又存在惯例性的办事流程。
大量雇用非经制吏役的做法就起性质而言属于违例之举,但吏役们的这份工作极其行为被建构成为一种公共服务。
第二节 地方衙门吏役的“腐败”
关于腐败的表述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可以被创造性的加以改造与选用。一种法外运作
第三节 权力网络
对社会大众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通常是哪些处于行政等级最底层的行政人员 所做出来的。
回应 2022-07-02 12:17:54 -
论文连珠炮 (减肥涌动机)
将档案作为历史文献加以利用的第二个难点,在于许多档案文献所具有的那种话语性特征(discursive nature),以及应当如何就其中那些关于事件和人物的主观性描述展开诠释这一问题。在那些关于巴县衙门吏役内部纠纷及衙门吏役与当地百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的记录当中,此问题变得极为突出。我们必须注意到如同在其他被提交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那里进行处置的冲突那样,这些争端中各方当事人所给出的证词首先是一种表达。纠纷各方所...2022-06-12 18:49:38
将档案作为历史文献加以利用的第二个难点,在于许多档案文献所具有的那种话语性特征(discursive nature),以及应当如何就其中那些关于事件和人物的主观性描述展开诠释这一问题。在那些关于巴县衙门吏役内部纠纷及衙门吏役与当地百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的记录当中,此问题变得极为突出。我们必须注意到如同在其他被提交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那里进行处置的冲突那样,这些争端中各方当事人所给出的证词首先是一种表达。纠纷各方所持的皆是一种经过其主观建构的说辞,它是讲给一位特定的听众一作为司法者的知县—来听的,其目的是赢得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裁决结果。 在县衙公堂之上,证词的主观性成分尤为突出,因为此时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常常不是某一行为本身,而是知县对各方当事人的道德品性和意图的看法,还有知县对该行为是在何种条件下和情境中被付诸实施的认识。 引自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回应 2022-06-12 18:49:38
论坛 · · · · · ·
大概五月份能买到书吗 | 来自曹奇 | 10 回应 | 2021-06-08 17:33:11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8.2分 30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爪牙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Chubby 2021-04-18 23:57:18
大致看了一下英文版的前两章(1. Illicit Bureaucrats & 2. Clerks),主要以巴县,在1890-1910年之间的情况为参考进行写作。按照作者的说法"I thus consider portrayals of yamen corruption not as strictly factual accounts, but rather as discursive strate... 大致看了一下英文版的前两章(1. Illicit Bureaucrats & 2. Clerks),主要以巴县,在1890-1910年之间的情况为参考进行写作。按照作者的说法"I thus consider portrayals of yamen corruption not as strictly factual accounts, but rather as discursive strategies drawing upon orthodox Confucian concepts." 限于文献资料的性质,作者主要从相关公文和知县的笔记当中勾勒出 Clerk 与知县,与同僚之间的关系。 (展开)
1 有用 薠蘅 2022-04-04 22:32:08
四星半,打五星平衡一下分数,这项研究不应该在8分以下。 乡官-职役是古代基层治理的一条大线索,随着集权强化,县以下的实际政治运作需要越来越多的胥吏,这部分人不在帝国的官僚科层体制内部,但其生计毫无疑问是寄居体制的,考虑到他们的“陋规收入”事实上也是行政成本的一部分,那么帝制中国的“小政府”当然是一种“视错觉”,现代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恐怕还会把“皇权不下县”拉出来扯淡。 具体到本书,研究方法很西式... 四星半,打五星平衡一下分数,这项研究不应该在8分以下。 乡官-职役是古代基层治理的一条大线索,随着集权强化,县以下的实际政治运作需要越来越多的胥吏,这部分人不在帝国的官僚科层体制内部,但其生计毫无疑问是寄居体制的,考虑到他们的“陋规收入”事实上也是行政成本的一部分,那么帝制中国的“小政府”当然是一种“视错觉”,现代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恐怕还会把“皇权不下县”拉出来扯淡。 具体到本书,研究方法很西式,学术史可看,结论不好说,胥吏集团内部没有正式条文的“习惯法”到底能不能代表某种理性化的趋势恐怕还可商榷,起码我并不觉得地方胥吏有形成群体性的利益自觉,无非是各自讨生活罢了,不宜拔得太高。 再说一句巴县档案真好用,宋史学界一部百来页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不知养活多少论文,这巴县档案十万卷,无语凝噎了。 (展开)
0 有用 叶子🍃 2022-03-21 23:43:27
资料很详实,标准的实证研究,所以也导致了很无聊。但是角度很有意思,所以我就读了前后理论部分…………
2 有用 退桥 2021-08-18 13:08:35
因为有内部惯例、有自我约束和惩戒机制,所以衙门吏役的行政运作也是“理性化”的,也具有“正当性”。但这种具有正当性的行政的实际效果如何?它具有效率吗?与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可以相提并论吗?作者以大清帝国得以维系运转的模糊判断搪塞了这个追问,可以说是本书留下的缺憾之一。
0 有用 free farm 2022-03-20 21:24:36
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制度实践的解释框架,“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0 有用 null 2022-08-03 02:25:17
还行,有点啰嗦
0 有用 Rommel 2022-08-01 11:12:19
有趣的角度
0 有用 Mathieu 2022-07-26 19:26:21
看完感觉变成晚清县衙专家,中间插入了很多具体到人名的叙事看起来很好玩,最有益的是最后那部分谈到的中央集权困境里地方权力(士绅)的扩张,汉学家对于诡异儒家秩序的幻想也🈶,分明在晚清只剩下利益纠葛
0 有用 阿呆你个葡萄树 2022-07-22 00:21:13
看似中性的白书白役实际有其负面意味。给的钱不够干的活却很多,于是设立规费向当事人收费,感觉在哪看过这样的操作。从全新角度看满是刻板贪腐印象的吏役,规费等行为更多的因为结构缺陷等不足造成的。
0 有用 巴特 2022-07-17 16:23:57
看的是清代巴县,复现的是现在学院。巴县县衙的权力斗争和运行模式,对照学院运行模式,丝丝入扣。学院既是学校科层制最低的基层,又是各种资源争夺竞争的场域。教师既是科层制下的无灵魂的官僚,又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爪牙”。有趣,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