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牙 短评

热门 最新
  • 55 柳无益 2021-07-21 10:20:19

    瞿同祖、缪全吉、赵世瑜等中国学者对吏役已经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作为他山之石,《爪牙》仍具有极强的学术启发性,进一步深化了明清吏役的研究,揭示了吏役形象的另一面,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衙门吏役的成见。作为帝国地方政府的“爪牙”,“一日不可无,一事不可少”,他们是地方行政得以顺畅运行的基础,类似于今天的城管、公安、税务等基层办事人员,以及政府中的临时工(出事就成甩锅对象的那种)。但明清时代的衙门吏役,他们真的是“腐败”不堪、“扰民”甚重、“欺人太甚”的群体吗?了解吏役形象及其在清代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性,白德瑞的这本书提供了诸多新的视野。同时白德瑞反思了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模式,这或许也是黄宗智主编“实践社会科学系列”的期望,即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

  • 46 扭腰客 2021-07-20 16:18:51

    西方汉学,有时候就是看个乐呵,大山说相声真的那么好笑吗?还不是享受一种陌生化的打量,或者说是文化自卑衍生出的文化自负

  • 33 阅湖 2021-07-19 12:56:35

    通过对于清代巴县档案的细致分析,白德瑞此书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修正(但尚不至颠覆)了瞿同祖先生所开启的清代地方政府研究,不愧为北美“新法律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很值得一读。而或须进一步思考的是,任何非正式群体(书吏衙役or黑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有可能产生出一种“官僚制意义上的理性化”(征募、分工、晋升、惩戒),但此种“合理性”(rationality)与作者所谓“非法的正当性”(illicit legitimacy)之间,似尚有着“一步之遥”。也正因此,读此书时脑海中总是盘旋着瞿同祖先生《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最后一段话,“所有这些集团,都在现行体制下获得了最大的回报;唯一例外的是普通百姓”。【尤老师和赖老师的翻译非常出色,特别是史料方面的精确还原,可以说让此书的中译本比原版更有可读性】

  • 8 Chubby 2021-04-18 23:57:18

    大致看了一下英文版的前两章(1. Illicit Bureaucrats & 2. Clerks),主要以巴县,在1890-1910年之间的情况为参考进行写作。按照作者的说法"I thus consider portrayals of yamen corruption not as strictly factual accounts, but rather as discursive strategies drawing upon orthodox Confucian concepts." 限于文献资料的性质,作者主要从相关公文和知县的笔记当中勾勒出 Clerk 与知县,与同僚之间的关系。

  • 6 法·李李 2021-07-26 22:36:03

    非常史学得扎实研究,在主题提炼上相对比较凌乱薄弱,在主线把握上面面俱到但又没有深入。财政线索和央地权力关系作为宏观主轴,书吏和衙役与百姓、县官和士绅的互动可以作为微观层次突显利益交织和非正式制度的正当性。全书主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伪善的道德帝国。

  • 1 ly的读享生活 2021-08-08 14:16:55

    这书让我想起吴思的《q规则》,都是研究那些明显违反规定的官场行为如何大行其道。本书不是历史叙事,而是学术研究。作者依靠四川省档案馆的材料,以巴县为样本,分析清代的县衙怎样被组织起来并维持其日常运作。作者从理想化的官僚制与财政匮乏的行政实践的矛盾切入,指出承办讼案所收取的各种费用是县衙关键的财政来源,这些费用通常依靠吏役来完成非正式的调解而不是正式的裁决。作品的一项任务就是区分哪些行为是默许的做法,而哪些行为是敲诈勒索或谋取私利。作品研究整个体系的构成方式和运作过程,结合档案中提及的个人实例,有理有据,缜密推导,论证了吏役作为“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 2 退桥 2021-08-18 13:08:35

    因为有内部惯例、有自我约束和惩戒机制,所以衙门吏役的行政运作也是“理性化”的,也具有“正当性”。但这种具有正当性的行政的实际效果如何?它具有效率吗?与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可以相提并论吗?作者以大清帝国得以维系运转的模糊判断搪塞了这个追问,可以说是本书留下的缺憾之一。

  • 1 刘小溪YO 2021-08-13 08:21:29

    爪牙一般在中国文化里是有特殊指向性的,一般指帮助官员或上层助纣为虐的手下~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那些没有所谓编制的府衙的临时工们就是一群这样的人,民众觉得他们是社会既得利益者或者说上层的办事人。这样的既定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真实行为和处境的研究。本书通过四川省巴县的清代地方政府档案的整理和梳理得到关于巴县府衙书吏和差役们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几乎覆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

  • 2 境外势力大猫咪 2021-08-03 17:44:34

    史料丰富有趣,理论的丰富性和延展度则比较一般。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吏役贪腐成性、为害乡里的形象进行翻案,也不是解构这种形象的由来(对此仅略有提及),而是揭示这种刻板形象中的复杂性。吏役自己就擅长利用这种刻板形象并将之嵌入儒家道德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在同行竞争中尤其通过对对方的刻板污名将自己反衬为清正为公的忠诚特例。吏役处境的根源在于道德主义的国家治理需要这些人来做基层的脏活累活,而通过对他们的污名,国家正式官僚不仅维持了自身的法理权威,也维系了与地方士绅势力的平衡。也正因此,士大夫无论是关于放权还是集权的谏言都从来只是纸上谈兵。这个现象并不是没有当代政治的影射和启示,但或许作者对之不感兴趣吧。

  • 6 维舟 2021-11-02 21:15:09

    4.5星。利用巴县档案,对清代县衙中的差役、书吏群体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吏役在基层治理中“非法的正当性”。从方法论上说,这相当于是以“田野”的个案研究,来与以往的理论对话,实际上带有强烈的历史社会学旨趣,但有意无意中,也将巴县视为清代县衙运作的缩影,而相对淡化了其特殊性。此外,作者的视角注重理解、解释其实际运作,可以说深具“理解之同情”,却也因此而较少予以批判,这就需要解释这一治理机制在现代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延续性。译本上佳。

  • 0 🍎是最好的水果 2023-05-06 14:01:32 德国

    核心矛盾在于,清代基于权力传递的等级管理体系随着管辖人口增加,地方管理成本剧增,与当时低下的收税及管理能力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朝廷无法承担成本,于是只能将“权力”租用给吏役,默许其以权力某私利。同时不可避免的在经制组织之外,又旁生出无数依赖于权力,又非编制的人员。使得最终理想上的轻徭薄赋与实质苛捐杂税并存。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近代化改革之后爆发出巨大的国家潜力,实质相当于不需要再依赖于层层权力传递,国家中的每个人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直接与国家意志对话。

  • 6 薠蘅 2022-04-04 22:32:08

    四星半,打五星平衡一下分数,这项研究不应该在8分以下。 乡官-职役是古代基层治理的一条大线索,随着集权强化,县以下的实际政治运作需要越来越多的胥吏,这部分人不在帝国的官僚科层体制内部,但其生计毫无疑问是寄居体制的,考虑到他们的“陋规收入”事实上也是行政成本的一部分,那么帝制中国的“小政府”当然是一种“视错觉”,现代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恐怕还会把“皇权不下县”拉出来扯淡。 具体到本书,研究方法很西式,学术史可看,结论不好说,胥吏集团内部没有正式条文的“习惯法”到底能不能代表某种理性化的趋势恐怕还可商榷,起码我并不觉得地方胥吏有形成群体性的利益自觉,无非是各自讨生活罢了,不宜拔得太高。 再说一句巴县档案真好用,宋史学界一部百来页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不知养活多少论文,这巴县档案十万卷,无语凝噎了。

  • 0 msc91 2022-03-29 19:37:14

    基层工作,从来都不好干。

  • 0 冰山狂人 2022-04-02 19:14:07

    又见写学术史大幅反思韦伯的(韦伯不下县啊……),在利用巴县档案的时候居然还看到了一丝《档案中的虚构》的感觉……可能限于材料面,也可能是长期浸淫于中国自身的语言与思想环境,一般制度史大都有那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取向,好像朝廷颁发的才算“制度”,好像无论哪儿的制度变化最主要的驱动者都在上面,但其实每一层级都在自行“设法立制”,上位之人的“惊鸿一瞥”固然很重要,可虽然风吹草偃,但一阵风过去,紧紧抓住地面的还是下面那一排青草。所以可能像本书这种才真的比较算是注重“过程”和“运作”的制度史吧……哎,啥也不说了,材料多真好……

  • 0 叶子🍃 2022-03-21 23:43:27

    资料很详实,标准的实证研究,所以也导致了很无聊。但是角度很有意思,所以我就读了前后理论部分…………

  • 0 free farm 2022-03-20 21:24:36

    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制度实践的解释框架,“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 1 晨露未晞 2022-03-19 11:21:39

    这是一本用标准的西方视角进行叙事的著作,虽然车轱辘话来来回回说,你也不能不为作者对资料的掌握和解读而叹为观止。我疑惑的是这样一本偏门有晦涩的著作,是怎么抄作起来的?有几个人能读下去?

  • 0 箫心冰蕊 2022-03-08 10:34:48

    7-7.5分,西方研究者似乎总是很喜欢观察一些“非正规”现象/行为/规定中的“合法性/合理性/规则性”。《州县官的银两》和《爪牙》在思路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前者是关于陋规的合法性与合法化,后者则是非正规人员和非正规操作的合理性与routinely 实践。用巴县档案是以小见大,但是也不免让人思考是否有孤例、特殊性的嫌疑,普适性有多大。毕竟越到基层,越有各种因地制宜的策略。不过无论如何这种分析思路和方式,似乎在国人研究者中总是少见,国人再做也只属于后进者了。

  • 3 武武 2022-03-12 13:34:50

    千万不可追星读书,听了别人的忽悠,花了不少银子,浪费不少时间,于己作用者很小,如果不是处于学术研究,这本书基本上可劝退大家了,单从清代基层职场的狗血剧,远不如马伯庸显微镜镜下的大明的爽快,好多鸡毛蒜皮的事,作者都是从法律角度诠释的,吾辈所能理解的就是,基层职员的确不易,干着最麻烦的活,却要为薪水绞尽脑汁,还要受到上层社会与当地精英的埋汰

  • 0 勿Q痴线大人 2022-02-11 12:12:40

    看了结语部分,关于吏役,已有许多学者探讨,并提出行政下移、改革行政体制、赋予地方权威象征性的建议。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