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洋撷英》的原文摘录

  • 互联网档案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公益性学术网站之一,提供海量数字资源(如网页、音乐、图像、和数百万种书籍)的永久性免费存储及获取。该网站的“Wayback Machine”已经保存了海量的网页资料,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已经从原网站撤下,是一个被称为“网络时光回溯机”的有用工具。 互联网档案馆已经和世界上多家学术和商业机构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谷歌公司等合作,将其收藏或数字化的学术资料整合并对使用者开放。比如该网站上有相当数量的中文古籍,可以免费下载 。汉学研究方面的资料也非常丰富,诸如汉学家的学术论著、中外文工具书、汉学期刊等均有,比如可以下载到早期的《通报》(T'oung Pao)和部分《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等。 (查看原文)
    陆浑戎 2回复 3赞 2021-03-12 07:34:50
    —— 引自第28页
  • 谷歌图书馆启动之初,曾有不少波折。但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经至少数字化了三千余万册书籍,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重量级数字图书馆。谷歌图书馆提供不受版权保护或出版商已授权图书的预览服务(有时可以查看全书内容),如果是公共领域的图书,则可以免费下载PDF副本。“谷歌图书馆”的大部分资源,已实现全文检索。 通过谷歌图书馆可以下载到大量与汉学相关的免费书籍,英文为主。比如“图II-4”中的高第编《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图书馆书目》(A Catalogue of the Library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和卫三畏(S. W. Williams)著《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Education, Social Life, Arts, Religion, &c.,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等早期汉学论著,均可在该馆免费整本下载;另外像《中国丛报》、《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报》(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中日释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和《教务杂志》等汉学杂志,也可以通过谷歌图书馆下载到部分甚至全套。 (查看原文)
    陆浑戎 3回复 2赞 2021-03-12 07:35:47
    —— 引自第29页
  • 资源发现系统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当数据库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使用者不免陷入无法一一检索的“窘境”,太多也是问题。为了解决数据库的“孤岛”现象,整合图书馆或数据商所提供的各种资源,资源发现系统或服务平台随之诞生。资源发现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状态下的“一键”或“一站”检索,通过整合自建和订购的中外文电子资源、纸质馆藏目录、多媒体资源等各种信息和资源,为使用者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检索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大型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商业数据库均建有资源发现系统:如哈佛大学图书馆的“HOLLIS” 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望道溯源” 、上海图书馆的“上图发现” 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Trove” 、超星网的“超星发现” 和万方数据的“万方智搜” 等 (查看原文)
    陆浑戎 2赞 2021-03-12 07:30:03
    —— 引自第6页
  • 法国国家图书馆可谓汉学重镇,值得特别关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极其丰富,其“机读总目录(BnF Catalogue général),包括1,300多万条书目记录,近500万条著录者文档(人名、团体机构名称)、作品名称文件和主题文件”,“囊括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各个馆址保存的所有文献:诸如印刷型文献、音响数据、声像数据、多媒体、音乐文献、图画、版画、照片、地图数字化文献等”。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包含有数量丰富的中文图书、敦煌写本、中文拓片和汉学研究著作。 为了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法国斥巨资打造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项目“Gallica”。“Gallica”的数字文献已超四百万笔,“以建立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中心为宗旨,重点介绍法国文明的各个侧面,其历史跨度上自中世纪下至21世纪”,且“文献均为免费服务” (查看原文)
    陆浑戎 2赞 2021-03-12 07:32:47
    —— 引自第27页
  • 数字资源(Digital Resources)指所有以数字形式储存在光、磁等非纸质的载体中,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再现出来的资源;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数字资源”一词,在实际行文中常常和“数字信息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使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资源日渐丰富。与传统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资源相比,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巨大、共享度高、检索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优势十分明显。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商业数据库如“中国知网”、“JSTOR”等,影响更是与日俱增。而开放获取(Open Access)类资源 ,几乎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障碍,接入互联网即可使用,几乎没有门槛。 在前述背景下,学术界讨论数字资源与学术研究的论著不断涌现。以史学研究为例,这方面的成果就颇为丰富 ,有关于数字资源与历史研究的理论研讨,也有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具体研究的范例。笔者浅陋,不敢妄谈大数据和数字人文,拟略述数字资源对学术研究的若干影响;需要申明的是,限于眼界,所谈多以汉学研究为例,一孔之见而已。 数字资源还有分散性和多元性等特征,熟悉起来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初学者来说,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惑。故而本部分将从介绍数字资源的大致状况入手,提供一种了解中国研究相关资源大致情形的视角。对资源的总体了解是必要的,只有在这方面做足功课,我们在找寻所需资源时才会具有“导航”功能,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理出具有可行性的备选“途径”。 所谓可行性“途径”,是指在检索特定资源时,想象中的方法不一定能行得通,还需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谈检索问题。检索不仅仅是关键词的选择,牵涉面其实很广,是经验、技巧和学养的综合体现。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存而不用,资源的威力也无法发挥。本部分将以汉学研究为例,从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了解、文献资... (查看原文)
    陆浑戎 1赞 2021-03-12 07:25:38
    —— 引自第1页
  • 同理,如果想在赛博空间达到同样的效果,就有必要了解学术类数字资源的总体情况。这好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数字资源浩如烟海,并且以加速度不断增长。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花相当的时间来了解数字资源的总体情况;比如可以通过逛各种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导览、研究指南,也可以阅读介绍各种资源的书籍和文章等。总体了解和浏览的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对数字资源进行分类。这样双管齐下,假以时日的话,就可以慢慢获得前文所谓的“导航”功能。 (查看原文)
    陆浑戎 1赞 2021-03-12 07:29:15
    —— 引自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