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是,在人生的某个关卡,会遭遇父母亲的离世。至亲的离世往往带来不可跨越的悲伤。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采用定向爆破的叙事方式,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兄弟姐妹间相同的悲痛和不同的难处,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继《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后,《谁在敲门》以“父亲”的退场为切入点,“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子孙辈悉数登场成为新时代的主角。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农民子弟,在道德与欲望之间如何坚守与自持?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将指证他们不一样的命运。
谁在敲门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伟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伟章,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声音史》《世事如常》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第110页)
· · · · · · (更多)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第110页)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第110页)
第三章
痛苦是肮脏的。病和老,是痛苦的原因,却不是根源。根源是人生。
(第三章·第198页)
第四章
人是一个一个地活着,但人活的,不是个体,而是时代,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即便你的身体还活着,心却跟时代一起埋葬了。
(第四章·第306页)
第五章
如果说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母亲早死了,现在父亲也死了。大姐说女人没有故乡,我不是女人,同样也没有故乡了。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
(第五章·第383页)
第六章
我们都无力承担一种生活的失去,哪怕那种生活已经腐烂。 (第六章·第552页)
第七章
我父亲除了叫许成祥,还有一个名字叫 00033428。
我大姐夫除了叫李光文,还有一个名字叫 7295。
(第七章·第641页)
后 记
· · · · · · (收起)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都不是小时候了,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对有些回忆,与其将它唤醒,不如让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这么多年过来,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结。我们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二章·第110页)
第三章
痛苦是肮脏的。病和老,是痛苦的原因,却不是根源。根源是人生。
(第三章·第198页)
第四章
人是一个一个地活着,但人活的,不是个体,而是时代,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即便你的身体还活着,心却跟时代一起埋葬了。
(第四章·第306页)
第五章
如果说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母亲早死了,现在父亲也死了。大姐说女人没有故乡,我不是女人,同样也没有故乡了。故乡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车,车身已远去,只余下苍茫的汽笛和铁轨的震颤。
(第五章·第383页)
第六章
我们都无力承担一种生活的失去,哪怕那种生活已经腐烂。 (第六章·第552页)
第七章
我父亲除了叫许成祥,还有一个名字叫 00033428。
我大姐夫除了叫李光文,还有一个名字叫 7295。
(第七章·第641页)
后 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谁在敲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谁在敲门"的人也喜欢 · · · · · ·
谁在敲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 更多书评 62篇
论坛 · · · · · ·
这么好的书,怎么落选茅奖了呢? | 来自木木彬 | 2023-10-08 22:42:26 | |
《谁在敲门》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刻? | 来自Amanda | 1 回应 | 2021-06-23 17:32:1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9.4分 1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历届获奖作品 (spartacus)
- 中国小说排行榜历届获奖作品(长篇) (spartacus)
- 豆瓣五星图书【中国文学】 (爱玛·包法利)
- 中国小说学会 年度好小说 2000-2021 (爱玛·包法利)
- 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排行榜 (辛亥)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2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谁在敲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龙骑士兰斯洛特 2021-06-02 08:59:48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遭遇至亲至爱的突然离世,浓烈的生命瞬间消亡,让人顾不上悲伤,来不及哭泣。在这本书中,命运宛如急促而爆裂的“敲门声”。“敲门”这一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悲剧的隐喻色彩,这声音是“父亲病危”的噩耗,也是一个时代昨日荣光的落幕。子女们从惊慌失措,到迫不得已放弃治疗接受现实,又为“父亲”的突然“退场”悔恨莫及,他们的欲哭无泪,他们的狼狈不堪,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的真实写照。在这场...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遭遇至亲至爱的突然离世,浓烈的生命瞬间消亡,让人顾不上悲伤,来不及哭泣。在这本书中,命运宛如急促而爆裂的“敲门声”。“敲门”这一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悲剧的隐喻色彩,这声音是“父亲病危”的噩耗,也是一个时代昨日荣光的落幕。子女们从惊慌失措,到迫不得已放弃治疗接受现实,又为“父亲”的突然“退场”悔恨莫及,他们的欲哭无泪,他们的狼狈不堪,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的真实写照。在这场跨越生死的故事中,作者在复调咏叹时代的落幕。书中酣畅绵密的文字暗藏着悲天悯人的声音,为罗伟章时代史诗般叙事的故事添上了一抹苦难的底色,也正是这样,他笔下的每个人都发出饱满而独特的气息。“谁在敲门”?是饱经沧桑的“命运”,亦或是 “痛苦、病和老”?罗伟章早已将答案深深的种在了故事中。 (展开)
6 有用 cecilia 2021-06-02 09:53:30
群体行为都有其历史根源,即使物质已足够丰富,民间却依旧流传着死在外面不能进灵堂的风俗,很多人还活着却被埋葬,饥饿的记忆就像脐带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山和水总带着些乡愁,土路上的瓦砾就是史书白纸上的黑字,乡土文字朴实中又带了些孤独的锋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寻根的责任感,试着沿着现在的生活去探访过去。试读本描摹了父亲生病后的众生相,同根的兄弟表现得却大不相同,兄弟们相互博弈,父亲在一旁沉默不语流下两行清泪,... 群体行为都有其历史根源,即使物质已足够丰富,民间却依旧流传着死在外面不能进灵堂的风俗,很多人还活着却被埋葬,饥饿的记忆就像脐带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山和水总带着些乡愁,土路上的瓦砾就是史书白纸上的黑字,乡土文字朴实中又带了些孤独的锋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寻根的责任感,试着沿着现在的生活去探访过去。试读本描摹了父亲生病后的众生相,同根的兄弟表现得却大不相同,兄弟们相互博弈,父亲在一旁沉默不语流下两行清泪,极有画面冲击力。难以想象父亲是怎样满怀愧疚熬过母亲去世后的日子,以至于他在生命的最后忽略了那些时间,把时间定格在母亲还活着的那一天。最后感谢出版社赠试读本! (展开)
1 有用 枫叶无双 2021-04-29 12:34:57
乡音乡情都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罗伟章老师的老君山是现实的梦境,又是梦境中的现实。不管是走出大山还是终守故里,终究不过是东家长西家短。
1 有用 御手洗 2021-05-26 20:48:08
收到广广寄来的试读本就飞速地沉浸在小小的册子中。 好像是第一次读罗伟章老师的文章,语言朴实,情节自然,读来并不愉悦,作者通过苦难的描述,让人更加注重背后复杂的人性和伦理的困境。 开篇第一句就深深刻印在心里: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
33 有用 圞㿟 2021-04-23 21:07:10
设计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