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壹 清學開山兩巨擘:顧炎武與黃宗羲
一、顧炎武開清代學風的務實之學
二、黃宗羲對明清學術的承先啟後
三、結語
貳 船山哲學的氣本論進路
一、天道以「氣」而有所「生」
二、「唯化現理」——「理」的活動義、實踐理性強調
三、「體一用兩」、「變化日新」的氣之理
四、「象成體定」的「天下惟器」論
五、以氣論性的「性日生日成」人性觀
六、結語
叁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一):「朱王之爭」及其理論修正(陸世儀、陸隴其、李光地、孫奇逢、黃宗羲、李顒)
一、清廷「尊朱闢王」的官學立場及朱學發展
二、清初的經世學風與王學修正派
三、結語
肆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二):新思想典範之曙光(陳確、唐甄、顏元、朱舜水)
一、陳確肯定人欲正當性的「治生論」
二、唐甄突破階級意識的本土性啟蒙思想與事功強調
三、顏元強調「習行經濟」的經世實學
四、澤被東瀛的朱舜水實學
五、結語
伍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三):辨偽學興盛對後來清學走向的影響(陳確、黃宗羲、萬斯大、閻若璩)
一、清初辨偽學和「朱王之爭」的內在對應關係──以《大學》古本、改本之爭及考辨古文《尚書》為例
二、清初辨偽學和清代新義理觀的聯繫──以考辨易圖為例
三、清初辨偽群經對後來清學發展的影響
四、結語
陸 清代的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一、清初禮學復盛的學術背景
二、清初的禮學發展暨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三、從《三禮義疏》到《四庫提要》的官方禮學意識
四、結語
柒 「一代賢奸托布衣」——萬斯同明史修撰與浙東史學的聯繫
一、「浙東學術」的特殊地域意識
二、負國史之重的《明史稿》修撰
三、「事信而言文」的史法強調
四、發揚浙東史學「以詩補史」的「詩史」精神
五、萬斯同與南明書寫
六、結語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捌 乾嘉學辨
一、清代學術典範――考據學之興起與興盛
二、清代並未同步建立的「學術典範」和「義理學典範」
三、考據學興盛下的「漢宋之爭」
四、結語
玖 惠棟與清代經學之「漢學」典範建立
一、惠棟「尚家法而信古訓」的「漢學解經」進路
二、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考據治易
三、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考據治《春秋》
四、結語
拾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上):「由詞通道」的訓詁學方法論建立
一、傳信闕疑的徵實態度及學風
二、戴震「由詞通道」的方法論建立
三、結語
拾壹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下):「非形上學」的義理新說建立
一、戴震對道德學的「客觀化困境」反思及新義理學建構
二、戴震結合經學與哲學的「故訓非以明理義,而故訓胡為?」學術途轍
三、戴震「非形上學」而強調道德創造性的新義理觀
四、結語
【附錄】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
拾貳 吳、皖學趨異同論(惠棟、王鳴盛、余蕭客、錢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念孫)
一、蔚為清學典範的乾嘉考據學
二、樹立漢學旗幟的惠棟與吳門學者
三、建立訓詁典範的戴震與皖派學者
四、結語
· · · · · · (
收起)
3 有用 彭城下吏 2022-02-04 12:45:42
7.5分(10分)在林庆彰等前辈学人开拓基础上,持论清代学术产生起于自发而非诱迫,平允可信。书中论戴震区别荀子,一洗自程瑶田、章太炎、钱穆以来误识,亦是值得大书之处。至论万斯同一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亦见其笔力。惟清代学人众多,学术门类至杂,要统摄遍言,一人之力难矣哉!故书中有重复、有耳贩,有臆说。然梁氏《近三百年》是纲目体,钱氏《近三百年》是学案体,此书以通史体自目,而串以学术人物,于钱梁之外... 7.5分(10分)在林庆彰等前辈学人开拓基础上,持论清代学术产生起于自发而非诱迫,平允可信。书中论戴震区别荀子,一洗自程瑶田、章太炎、钱穆以来误识,亦是值得大书之处。至论万斯同一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亦见其笔力。惟清代学人众多,学术门类至杂,要统摄遍言,一人之力难矣哉!故书中有重复、有耳贩,有臆说。然梁氏《近三百年》是纲目体,钱氏《近三百年》是学案体,此书以通史体自目,而串以学术人物,于钱梁之外别造通途,是其并立不灭之处。张氏别撰“清代新义理学”三书,于此亦有相叠,盖今人有考核之压力,而古人獨能事撰述之大事,所谓今也为人,可无慨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