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 短评

热门
  • 121 天行 2021-07-19 11:31:29

    不曾想到,在读完《罪与罚》之前(还剩100多页)却啃掉了这本陀最为恢宏庞大的作品,体量与深度也远非《罪与罚》、《白痴》等其他旧作所能媲美。上帝与魔鬼在人心交战,矛盾冲突浓缩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迸发出无比汹涌的感情波涛,荡涤心灵,审问灵魂!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各异,结局不同,但最后都以各自方式面向了上帝,面向爱与美。《宗教大法官》和法庭审判的段落振聋发聩,令人膛目结舌,读到佐西马长老的回忆、伊柳沙的葬礼、阿廖沙亲吻大地几处则不禁热泪盈眶……陀是个看起来疯癫、狂热、对基督不敬的人,实际上自始至终都爱着上帝,怀着善良与崇高,怀着深挚的童真!在我人生中这一段晦暗、苦涩的时光里,能读到这样伟大的作品,无疑是最美好的救赎。

  • 70 憨鱼 2021-06-11 21:01:40

    始终还是颜狗特性,喜欢封面就入手了,里面的内容谁敢说不好吗?

  • 101 Echo 2021-06-25 17:47:11

    为啥不用胶版纸?!

  • 29 已退网,勿扰 2021-10-20 23:59:22

    读的第二个译本。译林新版臧仲伦译本,较之旧版译文有修订,六百余条注释数目为迄今中译本之冠。可配合弗兰克的专论阅读。1.与《群魔》同列五部长篇中最精密的两部,情节人物围绕各种主题组成各个同心圆。如伊万有众多倒影,除斯梅尔佳科夫显而易见,还应包括卡佳、霍赫拉科娃、拉基京、科利亚等;又如卡佳对米佳的报复性感情、宗教大法官蔑视人类而管制之,情爱纠葛或济世宏愿,同样源自意欲支配他人的傲慢。2.读过《群魔》,注意陀氏向阴暗场景中置入奇异的喜剧性:霍赫拉科娃多次在紧急时刻迸发令人绝倒的啰嗦;魔鬼调侃自己的职责;某名医频频掉链子的事迹贯穿全书。3.以长老与学童的两次葬礼作结上下半部。下半部漫长的预审与庭讼,并以后者为高潮,初读不解(检辩双方的形象,何及宗教大法官),今次体会到所有司法系统场景意指理性的局限。

  • 40 驴的呼吸 2021-08-24 21:28:27

    1083页的大部头,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读完,然而这一天就来到了!其实感想有很多,关于这部作品,关于语言文学,关于背景历史,但是现在最大的感觉就是,我太厉害了!

  • 14 freshfish 2021-08-07 19:01:3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庞大深邃,但爱魂穿角色,让小说里的人物说作家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开口就长篇大论,如果现实中有人这么跟我说话,我一定会觉得他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 还有那种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第一次读《地下室手记》就被吓到了,人的内心活动怎么可以这么绵密又条理清晰,分分钟在心底写一篇小作文出来,而且每分钟都在写。那个时候我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残疾,因为我的内心活动都太过简单枯燥词汇有限,通常就是:fuck、shit、垃圾、傻逼、切! 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么一个存在,越读他的书,就越发现他更多的缺点,也越觉得他伟大。每个喜欢阅读的人,或迟或早都会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这本一千多页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也一定会读它。躲不过去的,我已经在读《罪与罚》了,又烦又想读。

  • 9 秋大虫 2021-07-17 05:12:26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这一节,上帝显形,怒喝一声。陀慌忙问了一声:“是谁?”“还有谁?我,上帝。”“哪个上帝,天主教的上帝,还是东正教的上帝?”“自古以来,就只有一个上帝,你不怕我先把你烧死?”“烧吧,我的内心一片平静。”上帝走了,因为陀知晓了一切。

  • 5 尾生 2024-07-16 11:38:00 北京

    终于终于读完了,竟有种刑满出狱的解脱感。不出意外的话,这大概是我读的最后一本陀老的书了。没有信仰的人,读着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穿不透的墙。他的说教太刻意,太激情,太直觉到太反直觉,我好像一直一直进不去那个真善美的大世界。读托尔斯泰的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大爱润无声的感觉,好像不知不觉就被超越自我的一种温柔的力量所包围。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里,总有一种被人按着头把信仰灌进嘴里的隔阂之感。宗教看不懂,可人心我是看得懂的,卡拉马佐夫式的极端的爱恨情仇我是看得懂的,我们要善良、相爱,永不相忘。读这本书还有罪与罚的时候,总感觉作者是在高烧的时候写的呓语,那些汹涌澎拜的情感像潮水一样迅猛打来,又急剧褪去,留下我一个人被前后矛盾的激情和宣言混乱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要怎么去理解才好。

  • 5 VWVVWVV 2024-10-26 23:29:48 广东

    真的是耐着极大的性子看完,冲着某位名人“所有小说都是对卡拉马佐夫兄弟拙劣的模仿”这种神级评价,教训就是看不懂的书还是不要勉强自己硬看。在内心巨大的好奇得不到满足和啰嗦无比的絮絮叨叨中生理性不适。两星纯粹是给我自己的不够格。

  • 5 子云 2024-01-11 20:08:48 安徽

    看了半年,23年最后一天读完书。 “弑父”本身隐喻弑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几乎同时做出这个预言。对四个儿子来说,老卡拉马佐夫就像旧约里那个上帝,粗暴、蛮横、让旁人不得自由。所以米佳不是弑父者,米佳是属肉的,而能弑神的只有理性而非肉体。可在最后的审判中,大多人早默认了米佳必然弑父,重点是“弑父是否有罪”。伊万的态度最有代表性,当他置身事外,认为是米佳弑父时,他坚信杀死这样的父亲无罪,主动策划米佳越狱。而当他发现自己手上也沾血时,却彻底陷入崩溃进而疯狂。在“宗教大法官”里,耶稣败给了理性的教皇,但最后伊万的发疯说明了一切——这正是陀自《罪与罚》以来一贯的,对人类用那浅薄理性理想国的冷嘲。结尾处,阿廖沙(耶稣)对伊万(教皇)说,我相信父亲不是你杀的,似乎是陀对陷入理性疯狂的人类的最后一丝怜悯。

  • 4 Jargvci 2025-02-03 13:51:14 湖北

    过年期间重读一遍,读到〈宗教大法官〉。伊万这篇长诗可以说是现代性的深刻剖析,当传统的唯一性的价值陨落,多元化的价值相争出现后,人类将何去何从。而多元价值的兴起,也在于人类无法承受单一价值的负担(如自由),所以常常会匍匐在的奇迹神秘与权威脚下,这也无时无刻不在今天的世界发生。在陀翁眼里,这一切的根源,是人类的不完整性,但这不完整性与其说是人类的缺陷,不如说就是人类本身。〈宗教大法官〉不仅是传统世界崩解的宣言,也是卡拉马佐夫家故事转折的预兆。

  • 8 锦缠道 2022-02-14 10:38:44

    古希腊罗马人让诸神来指导他们的行为,中世纪的欧洲人把审判的权力交给上帝。当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宗教神话破灭了,灵魂、原罪、复活、永生、末日审判这些观念也随之消散。曾经人们将善恶标准与宗教信仰连接在一起,一旦信仰消失,道德观念也不复存在。于是虚无主义开始在欧洲社会蔓延。这是令人恐惧的现象。伊万无法容忍这个结论,被逻辑所否定的道德,却作为良心的声音而存在,这就是伊万内心冲突和悲剧的根源。作家试图找回信仰,这种信仰不同于以往,它将建立在对人性的彻底理解和尊重之上,“没有得到天上的保证,只好相信内心的声音”。到那时,善与爱不再是由某个超自然力量规定,不再是被神迹所验证,而是内心的需求。相信整个人类在未来确实可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不是退化到道德上的贫乏状态。

  • 3 NAOOMER 2024-03-26 21:55:33 浙江

    所有人都在吵吵嚷嚷喊着自己心中上帝的话语。终于合上书的那一刻,也因为本书厚重的原因,思维还停留在法庭的审判中检方和辩方洋洋洒洒“创作式”争论的氛围里。在最后的这一幕纷乱激烈中,不禁感觉到一种强烈想要表达自我的冲动,而这大概也是故事中矛盾的表层原因之一。若是向内去看,那也许就是每个人都亟待证明他们想象中上帝假借自己之口所要创造的世界应该具有的规则。当道德的准则不唯一,混乱带来堕落,绳索上下浮动,灵魂没有重量,便是谁也可以作为上帝的真理大声喊叫,顺便拿捏一条生命的价值了。因此卡拉马佐夫家父子四人,以及以他们为中心扩散出去的这一派社会图景,也就是那时那刻,或者也是此时此刻,俄罗斯,甚至全人类圈子,究竟该如何生活这一困惑浓缩的剪影。上帝护佑,上帝沉默,永远不能被证实为真理的真理搅乱着所有不安定的心。

  • 9 天涯明月刀 2021-06-16 21:21:19

    精彩纷呈,俄罗斯经典。

  • 5 星小星 2021-07-07 20:28:49

    书中对弑父、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深层次的叙述,看完后甚至觉得需要看看相关的论文,虽然很多人觉得篇幅长是一大阻碍,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好吗!一些对话乍看起来洋洋洒洒,实则不可或缺。其中值得一读再读的地方太多了!

  • 2 而我不再觉得 2024-10-05 00:24:00 广东

    补录:我知道这部小说名气很大,可惜它太粗糙和笨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好像从来不修改,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算了,你都死了一百多年了,不鞭尸了。(ps:想起刚刚认识hc时,她模仿这部小说里的角色说话来着,“这就是你们的钱!”她模仿得真到位呀,嗓门也大,应当去演戏剧才是。)

  • 3 忘川观鹤饮 2022-11-20 22:01:13 重庆

    陀翁受过太多难,神并不爱世人。(阅读过程非常煎熬)

  • 3 火吻 2024-10-26 16:23:32 广西

    我也是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女人了!!!苏拉!

  • 5 Nomad_Sylvia 2021-08-20 23:52:35

    我一定要夸自己一下,我竟然看完了。提前做好计划,读完大部头其实不难。

  • 3 SailingtoU 2022-02-05 16:33:16

    我们的名字迟早都会消失,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一场错误的审判让每个人的丑态无处遁形,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这样一场灾难中福兮?祸兮?也许会历经很多苦难,但每个人会因为信仰之光而变清澈明朗。陀思妥涅夫斯基所崇尚的是耶稣受难的方式-伟大的灵魂在自我牺牲、替人受苦、同情谅解中洗涤,信仰由此坚定。阅读的一个月里,也不时被冗长矛盾、复调式的对白所折磨,谁会否认能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阅读的一个里程碑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