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原文摘录

  • 中国历史上有过分强调统一、集中的传统,因此,对西汉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过于贬抑了,应该有所纠正。第一,吴国因地制宜发展铸钱煮盐无罪,西汉王朝压制、摧残这种发展,对社会极为有害。第二,西汉王朝对地方势力的发展时时怀着恐惧的心理,其实,不是地方势力任何发展都对西汉王朝构成威胁不是地方勢力天然地具有叛逆之心。西汉王朝时时刻刻在猜疑他们,谋算他们,削弱他们,使他们时时刻刻忐忑不安,感到朝不保夕,使他们置于这样的处境:要么听任宰割,要么起兵反抗,舍此别无他路,从总体上看,吴王刘濞起兵与韩信谋反一样,也是被逼出来的。吴王刘濞这个案,至今仍未完全翻过来,由此,可以想见,过分强调统一集中的传统影响之深。然而,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步之艰难,这种传统的影响则是原因之一。 (查看原文)
    韧勉 1回复 9赞 2021-07-18 17:53:13
    —— 引自章节:五 明争暗算
  • 在法、术、勢系列中法是核心,那么,在性恶论、暴力论、独裁论中,哪一论是核心?因为,人性恶,所以要用暴力对付,而暴力唯有掌在君王手中因此自然是独裁论为核心。这两个系列的结合就是韩非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构成及其实质。 最后,我们对专制主义中集权统治作如下表述,皇帝主宰一切,除了皇帝外,没有独立的个人,没有享受权利的个人没有被尊重的个人,而只有这样两种人:或者是被皇帝吸吮血液的奴隶;或者是听任皇帝使唤的奴仆。奴隶和奴仆把皇帝视为神,而皇帝却把周围的奴仆和脚底下的奴隶都视为饿狼,时时刻刻在闪着蓝眼睛要向他抢权夺财,他要时时刻刻紧握棍棒,狠狠地揍他的奴隶和奴仆,使他们俯首帖耳,不敢反抗。而且最最要紧的是这根棍棒只许他一个人掌握,千万不能让别人握有。 (查看原文)
    菇先生 1回复 4赞 2021-07-10 04:44:04
    —— 引自章节:二 主宰一切
  • 君王多疑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君王周围危机四伏,不可信的人固然危险,可信的人更危险,这就叫做“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查看原文)
    某羊 3赞 2021-07-03 23:39:22
    —— 引自章节:三 喜怒无常
  • 从道德上讲,陈平一贯玩弄权术,而且还讲假话、讲违心的话。从历史作用上讲,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定天下,他的作用不亚于韩信、张良、萧何、周勃等;他与吕后周旋,安刘家天下则是众多老臣宿将所不能做到的,或者所不及的。有的身亡过早,有的暴露过早,有的勇敢有余而智谋不足,唯独有陈平担此重任。陈平不玩弄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的权术,躲过种种暗礁,也就没有与吕后周旋、击败诸吕的陈平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的评价与历史的评价的二律背反。可以断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这种离奇的背反是不会绝迹的。 (查看原文)
    韧勉 1回复 3赞 2021-07-18 17:57:38
    —— 引自章节:七 时时小心,处处提防
  • 是建立集权制好,还是建立分权制好?不仅古人争论不已,而且今人思索讨论它,还不乏其味。其实,实行分权制,未必如秦始皇、李斯说的那样危险,不然,为什么西欧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比中国还要快呢?实行集权制,也未必如王绾说的那样不好,不然,怎么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会居于世界前列呢?这种历史选择不能用一时的利和一时的弊去评判。集权制是刚性的,它的积极作用大,消极作用也大,也可以说正因它先头的积极作用大,所以,它后来的消极作用也大。分权制是中性的,它的积极作用小,消极作用也小,也可以说正因它先头的积极作用小,它后来的消极作用也小。要我们选择,我们应该选择的既不是集权制,也不是分权制,而应是集权制与分权制相株合的一种制度,然而,我们毕竟不能替代古人的选择。 (查看原文)
    菇先生 2赞 2021-06-29 15:58:22
    —— 引自章节:一 无秩序中的秩序
  • 韩非将君主比作龙,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矣”臣下向君主进言如“婴逆鳞”,是多么危险呀!韩非在《说难》中列了可能发生的七种杀身之危险和八种猜疑。 七种“身危”:(1)无意中点破了君主内心的机密者,“身危”(2)察知君主借一种公开的行动以掩饰内心的另图者,“身危”;(3)猜测到君主内心的谋划而有泄密之嫌者,“身危”;(4)与君主感情不深而进言奏效者,“身危”;(5)借宣扬“礼义”,以抖出君主毛病者,“身危”;(6)谋略得当君主独占其功而知其谋者,“身危”;(7)要君主做他不愿做的事,要君主停止他不愿停的事,“身危”。 八种猜疑:(1)与君主议论大臣有离间之嫌;(2)与君主谈论左右侍从有炫耀自己权势之嫌;(3)夸奖君主所爱有找靠山之嫌;(4)谈论君主所恶者有试探之嫌;(5)说得直截了当有笨拙之嫌;(6)说得细致周详有琐碎之嫌;(7)陈述简略有胆怯之嫌;(8)畅所欲言有傲慢不恭之嫌。这八种猜疑同样也埋伏着杀机。 (查看原文)
    祭酒 2赞 2021-09-18 22:13:58
    —— 引自章节:三 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
  • 谢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研究,揭示了它对当时政治文化、臣民心理和人性的摧残。这个制度本身无法自救。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其名号,如果统治者高于法律,不受法律监督,那么,专制主义的那个致命病根就依然存在。这对统治阶级本身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都是一种威胁。 (查看原文)
    某羊 1赞 2021-07-03 23:28:52
    —— 引自章节:“史笔千斤重”:谢天佑先生著作集总序
  • 最后,我们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作如下表述:皇帝主宰一切,除了皇帝外,没有独立的个人,没有享受权利的个人,没有被尊重的个人,而只有这样两种人:或者是被皇帝吸吮血液的奴隶;或者是听任皇帝呼唤的奴仆。奴隶和奴仆把皇帝视为神,而皇帝却把周围的奴仆和脚底下的奴隶都视为饿狼,时时刻刻在闪着蓝眼睛要向他抢权夺财,他要时时刻刻紧握棍棒,狠狠地揍他的奴隶和奴仆,使他们俯首帖耳,不敢反抗。 (查看原文)
    某羊 1赞 2021-07-03 23:31:37
    —— 引自章节:二 主宰一切
  • 喜怒无常是专制主义君王的特有的性格;假话、违心的话是专制主义臣民的特有的语言;这种性格、语言都是特有的心理反应。总之,这种性格、语言、心理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查看原文)
    赖怀普 1赞 2022-01-11 09:15:27
    —— 引自章节:三 喜怒无常
  • 中国自秦王朝开始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皇帝独裁制,自此延续了2000多年。皇帝独裁是否意味着一切都由皇帝一人自说自话,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不与任何人谋划呢?当然不是。所谓皇帝独裁,是指最后决策权属于皇帝个人,而且没有法律的制约和执行制约权的机构。韩非是主张君主独裁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行使这种独裁权,他也主张君主必须“以国视为视”“以国听为听”。 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信息渠道极其狭窄,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君主的纳谏和进谏,将此作为获得信息的唯一正当的渠道,作为独裁的基础。有人问,这种纳谏和进谏算不算民主?这里含有民主的因素,因为封建阶级的意志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并借以左右皇帝最后的决断;但是,这远非民主制,因为这种议政的方式没有法律约束力和法律的保障,皇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臣子可以进谏,也可以不进谏,皇帝可以凭自己情感的好恶以言治罪,杀戮忠言者。 没有民主的皇帝的决断,总是要偏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历史上有些皇帝就是因此而遭到唾骂。地主阶级为了避免阶级利益受损太大,总是竭力提倡君臣之间的纳谏和进谏,以纳谏和进谏作为专制独裁的补充。大凡在专制主义独裁统治有传统的国度里,提倡纳谏和进谏之风就特别盛,因为纳谏和进谏是专制主义独裁制的派生物。纳谏者谁,皇帝;向谁进谏,皇帝。皇帝,不会因纳谏和进谏而丧失了主宰者的地位,相反的是因此而得到加强。君纳谏最难,臣进谏最险,因此,韩非称进谏为批“逆鳞”。唐太宗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了极大努力,鼓励他的大臣批“逆鳞”,他的大臣魏征等确实也表现出了批“逆鳞”的胆识。 …… 魏征是争取做“良臣”不做“忠臣”,海瑞是要做诤臣,也就准备做“忠臣”。这都说明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向皇帝进谏要冒杀身灭族的风险。臣子的生命本来就操在皇帝手里,是死是活全凭皇帝一句话,丝毫无法律保障,以无法律保障的生命去冒杀身灭族的风险,岂不是险上加险。难怪海瑞抬着棺材去... (查看原文)
    羊牛下山 1赞 2022-07-20 19:37:34
    —— 引自章节:八 做“良臣”,不做“忠臣”
  • 洪家义同志说:“区别就在于君主权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君主权力是否受到某种限制:几乎不受限制的叫作‘君主专制’;受到某种限制的就叫作‘君主制',从字面上看,就是有无一个‘专’字。”又说:“当然这种区别不是两种政体的区别,而是一种政体下君主权力大小的区别。”还进一步指明:“这种权力大小之间有没有一个分界点呢?……君主权力限制在能够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范围内,就属于‘君主制’;如果君主的权利无限膨胀,膨胀到不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只代表地主阶级中的一小撮利益,甚至只代表君主一家一姓的利益,那就属于‘君主专制’了。” ……我认为,“君主制”或“君主专制”作为一种政体,它是相对于民主制而言的。……洪家义同志所说的“君主制”与“君主专制”都是包含与民主制对立这个意义上的,当然也就不能说二者的区别就在“有无一个‘专’字”,因为二者都是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如果说“君主制”与“君主专制”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如洪家义同志所说的,只是“权力的大小”不同而已…… ……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虽然有矛盾,但在剥削压迫农民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之间利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君主专制都应是代表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当然,在历史上也有少数昏君将个人或其家族利益置于地主阶级整体利益之上,做出了损害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蠢事,这只能是“制度”的例外,不可能是“君主专制”本身的内涵…… ……就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来说,有的同志分“君主制”和“君主专制”两个阶段是从军权与相权的分工的角度来看的。相权增大,君权削弱就是走向“君主制”,相权削弱,君权增大就是走向“君主专制”。在我看来,在中国封建社会,相权无论怎么增大也没有使君主放弃最终的裁决权,只不过是增强其对君权的牵制而已;君权无论怎么削弱也没有使君主丧失独断资格,只不过是君主将办事权下放而已…… ……我认为“任贤”... (查看原文)
    羊牛下山 1赞 2022-07-21 20:51:51
    —— 引自章节:一 “君主制”与“君主专制”——答洪家义同志
  • 他说,今日天下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而皇帝还昏昏然做太平盛世的梦,这是 因为“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皇帝用人“必欲其唯言莫违”,于是,“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谈之甚也。”所以,皇帝要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查看原文)
    散淡的人 2019-12-04 15:50:48
  • 贤良文学在这场辩论中强调农业的绝对地位,诋毁商品经济和由此刺激发展起来的汉代生活消费水平。他们批判商品和消费经济造成的八“蠹”——弊端。这与汉初陆贾、贾谊、晁错等重农抑商的思想有相承之处。他认为商品经济和消费水平所威胁的,不仅是农业生产,而且是既有的等级秩序和道德秩序。比如陆贾就把道德风尚的倒退归结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后者造成了“好利恶难,避劳就逸”的民风。在他们看来,农村是道德的净土。重复着简单的农业劳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固定在土地上的农民,既是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根本,又是正统道德的基地。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以致在不久的过去,都认为有把“思想不纯”的城市知识分子送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必要。 (查看原文)
    某羊 2021-07-03 23:24:36
    —— 引自章节:“史笔千斤重”:谢天佑先生著作集总序
  • 从道德上讲,陈平一贯玩弄权术,而且还讲假话、讲违心的话。从历史作用上讲,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定天下,他的作用不亚于韩信、张良、萧何、周勃等;他与吕后周旋,安刘家天下则是众多老臣宿将所不能做到的,或者所不及的……陈平不玩弄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的权术,躲过种种暗礁,也就没有与吕后周旋、击败诸吕的陈平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的评价与历史的评价的二律背反。可以断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这种离奇的背反是不会绝迹的。 (查看原文)
    某羊 2021-07-03 23:42:54
    —— 引自章节:七 时时小心,处处提防
  • 不可否认,武则天是位能干的女皇帝,既是皇帝就有皇帝的阳刚之气,她如其他皇帝一样也视臣下如奴仆,有オ能者则用,不合者则罢,有过者则杀。大胆提拔,放肆杀戮,像摆棋子一样轻快。所以,武则天每升一官,宫中的女婢就私下议论说:“鬼朴又来矣。”果然不过一个月新官又变新鬼。在这种气氛下当官,怎能不叫人觉得恐怖!武则天手下有一位大臣叫娄师德,他文韬武略,出将入相。在高宗时曾应募之“猛士”,赴边疆服役,可谓有胆量,到了武则天当皇帝时他晋升为相,反而变得胆小了。他的弟弟被任为代州刺史,娄师德临别赠言说,我已是宰相了,你又做了州牧,“荣宠过盛”,这是为人所妒忌的,怎么可以“自免”?他弟弟跪在地下回答说自今后虽然有人唾我面,我“拭之而已”,哥哥不必为我担忧。娄师德严肃地说,这正是我所以担忧的!人唾你的面是因为恨你,你当面拭之,不是拂人意吗?不是更加激怒他吗?“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查看原文)
    祭酒 2021-09-18 20:25:19
    —— 引自章节:七 时时小心,处处提防
  •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时代的潮声在我耳边回荡,腾飞的脚步在大地上敲打,催人奋进,超越,突破。” (查看原文)
    朱先生 2021-11-27 20:28:06
    —— 引自章节:序言
  • 为了防止重蹈暴秦的覆辙,董仲舒建议进行一定的调节和平衡:“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优。以此为度。” (查看原文)
    朱先生 2021-11-27 20:45:11
    —— 引自章节:序言
  • 从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靠道德说教解决,君王不应指望以德治理天下。慈爱出忤逆,“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2? (查看原文)
    朱先生 2021-11-27 22:07:07
    —— 引自章节:二 主宰一切
  • 韩非曾为此列了13条说君王之术 第一,进言者应夸赞君王自己认为得意的事情,掩盖他认为羞耻的事 第二,君王急谋私利,进言者应将私利说成合乎公义,并纵容他大胆去干; 第三,君王有卑下的念头,想干而又有所顾忌,进言者就要故作姿态,抱怨他为什么不去干; 第四,君王想做实际做不到的事,进言者不要硬顶,而是揭示这件事的缺陷,称赞他不去做的明智; 第五,君王想要夸耀自己的才智,进言者就应为他自逞才智提供依据,而又要假装不知道; 第六,进言者要为人说情,既必须用好的名义加以阐明,又要暗示此事合君王私利; 第七,进言者要劝阻君王做危害社会的事,不仅要说明做此事定遭议论,而且还要暗示此事有害于君王本身 第八,假如君王不喜欢露骨的赞誉,进言者就赞誉与君王思想行为相同的另一个人,借以达到间接赞誉的目的; 第九,假如有人跟君王有同样卑污的行为,进言者必须毫不含糊地加以掩饰,说他没有什么过失,借以达到间接为君王饰非的目的; 第十,假如有人跟君王一起遭受失败,进言者必须否认有什么失败,借以间接挽回君王的面子; 第十一,君王在夸耀自己的能力时,进言者不应劝他做办不到的事,以免让他露马脚; 第十二,君王自以为勇于决断,进言者就不要揭他在这方面的短处; 第十三,君王自以为谋略高明,进言者就不要扬出他在谋略方面的失措而使他困窘。 (查看原文)
    朱先生 2021-11-28 13:12:05
    —— 引自章节:三 喜怒无常
  • “历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约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法国,其后传介欧美各国,在开放、改革政策打破封闭体的新时期才进入中国大陆。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022-01-10 19:58:41
    —— 引自章节:序言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