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时间 短评

热门 最新
  • 101 Berlinka 2021-04-29 11:30:09

    五年访谈工作的小结,重新出发的起点。厚脸皮为自己打四星,觉得自己能对每一篇对话所做的大量工作负责。这不是文学内部的对话,这是我执意要做文学“内部的局外人”的努力结果。文学不能改良社会,然而文学“无用之用”可为我们提供“沉思性的体验”,这就是介入社会的通道。这是给自己的一种鞭策,“思想总是晚来一步,但诚实的糊涂从不迟到”。

  • 13 活字文化 2021-04-29 12:11:38

    青年作家柏琳首部个人作品,以谈话的方式,介入对当下世界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全球化看似及时即刻地“分享”,带来的却是我们对世界的同质化与陌生化的理解。二十世纪为何有其独特性?二十世纪的文学关心的问题,如何回应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一次“窥探”的契机。

  • 14 赵松 2021-06-27 00:19:10

    质量很高的作家访谈录。没有那些常见的媒体式采访套路,对作家和作品研读得足够深入,并有自己的清晰的问题意识和严谨的对话思路,因而能让那些优秀的作家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很多精彩的话——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必然就能说出怎样独特的话语,非常的直观,就像镜子一样可以鉴别其他作家的优劣。

  • 13 ❤ Lane 2021-05-17 21:22:29

    世界需要这样的书。我们需要这样的书。最喜欢奥兹和纳菲西这两篇。奥兹对生活的态度像个意大利人(奇怪的形容诞生了……)。看看作家关心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看墙,再看看窗。P.S.想看原稿。

  • 7 蚱蜢 2021-06-04 20:26:04

    这本让我看到了带着火药味的访谈是什么样子。作家当然应该谈文学创作,但当他们暂时被采访者“裹挟”着,为所处的世界发出声音时,他们依然可以有精彩的发挥,甚至显露出写作时永远不会暴露的姿态。坦率的讲,其中的大部分作家,我还没读过他们的作品。但看了访谈,就挺想知道,有这样的思想的人,会怎样建构他们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谈社会,可能比作家谈写作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作品。

  • 7 麦派派poi 2021-06-22 22:41:46

    从未想过有这么多我不认识的作家写的东西居然那么对我胃口,看完这本书一年的书单都有了。

  • 8 lee 2021-05-27 17:35:36

    一直期待这本书,作为一个独立甚至有点任性的写作者,柏琳却又有着不任性的一面。尤其喜欢奥兹那篇,充满了爱,奥兹说:不要为你的柔软感到抱歉,生活很艰难,一个人可以显得特别像一个战士,也能是一个爱哭泣的人。

  • 4 胡桑 2021-06-19 12:12:31

    柏琳与当代西方作家的对话,很精彩。在现场的话语交锋中,柏琳保持了对话双方的张力,延宕出了言说和观念中的双重时间。

  • 5 明亮的黄 2021-07-05 12:39:47

    给我太多激发和养分的一本对话录。除了诸位作家各异的世界、篇篇丰盈的内容,格外吸引我的是本书的编排,顺序本身成了一条设计恰切而巧妙的绳索,一个个紧实的结打在上面,又叫读者在陆续读过后不禁起意自行勾连出新的更多的线,于是它被编织、改造为一个全新的更具立体感的空间或物件一样的存在——这其中自然包含着个体读者与之碰撞后的种种所得,而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得到的织物都迥然不同。这种阅读体验太奇妙了,是美是自由,和本书所绕不开的核心——文学,又不止于文学一样,又是被引诱或说被鼓动的创造,我深深感受到并感动于这力量。

  • 3 大马士革玫瑰 2021-07-18 22:02:57

    选读了几位我熟悉的作家,谈文学写作,文学母题和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最终还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打动我,读切尔诺贝利的时候就被她所倾听的人打动,我相信能够表达这种倾听的人肯定不会偏离一种爱与幸福。访谈很有意义,总体而言,女性作家比男性作家更坦率、真诚、谦逊,欧美以外作家比欧美作家更敏感于细微的痛苦与灵魂的颤抖。苏联废墟上的写作者们,我突然就产生了一种类似的期待。

  • 4 晓晖 2021-05-29 15:54:54

    这本书似是一幅当代世界文学的纷呈画卷,在作者的勾勒描写中,在对话的你来我往中,我对书中的许多未曾读过的作家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汉德克、阿列克谢维奇、帕慕克、奥兹印象最为深刻。文学不但是文学,它涵盖了更为深刻的东西,是作家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法门,要么涉及外部的动荡变迁和历史伤痛,要么向着内在寻找答案。 我伏案于1200bookshop,于行驶的列车上,于漓江畔的众目书店前,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读了这本书!

  • 2 Esse 2021-09-29 14:22:03

    当柏琳直面数十位蜚声当代世纪文坛的大家,一对一地向他们发问,她跟他们谈论的却不止于文学,还有文学掩体的背面:“二战后”和“冷战后”的国家变革、社会动荡以及时代变局下的种种敏感议题。柏琳好奇的不仅是文学在当下的意义,还有“双重时间”之后,文学家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及态度。在这本书里,对话变成方法,呈现出某种意想不到的锐度,在对谈双方之间、在读者与书本之间、在文本和真实生活之间拉开架势、翻转腾挪、制造紧张空气,让我们得以看见和理解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只可惜限于篇幅,一些对话并没能深入展开。

  • 3 一愣子 2021-06-30 23:30:24

    柏琳与作家的对谈,包括每一篇她写的作者的简介都是一个很好的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动机,主题,还有其所属地区历史社会的入口。看似没有具体谈文学的技巧,写作本身,却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家的兴趣。对东欧作家,奥兹,帕慕克的访谈真棒啊。

  • 3 就让记忆燃烧 2021-06-27 18:51:16

    动车到站前读完,很喜欢奥兹那一章,真挚流动,宽容自省。有很多章节可以对照来看,不同地域和社会形态下的作家们关注的问题和困惑形成有趣互文,最后借杰夫·戴尔的话收尾,“我依然抵达了快乐。”

  • 2 默扉 2021-06-03 22:09:42

    《双重时间》不乏“诺奖级”、“国宝级”的文学大家,这22个来自不同国家、区域的名家于这本书中汇聚一堂,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间,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流露于文字之间,十分精彩。也许我们在这本书当中并不能去提炼一些文学和写作的技巧,但却可以通过它去提升思想的深度,去开阔视野的广度。

  • 2 没落的小资产者 2021-07-05 22:21:05

    老同事新著,亦是旧作。看过其中些许文章刚开始的模样,那段日子亦是我工作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他们)。为此看到这些熟悉的篇目题名,记忆涌来都能让我快乐。

  • 3 苦脸骑士 2021-07-09 13:39:19

    对话非常精炼,而且有柏琳对访谈作家其人其书的简述和个人印象,读起来更有温度。我相信创作是对这个世界最深厚和整全的体验,关于这个世界的状况,作家们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个人最喜欢的是奥兹和帕慕克的访谈。

  • 2 你好阿唐 2021-07-07 13:32:23

    收录了柏琳与22位顶级西方作家的对话。谈话常常始于文学作品,发散到社会议题中,始终关注的仍是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有很多动人的描写,瓦尔泽拄着拐杖回头告别,汉德克脱鞋表演,奥兹请柏琳喝咖啡,其中奥兹一篇最长最动人,甚至可以当做优秀的小说读。另外,书的纸张轻巧硬实,一手可握,可插兜里,便于携带,躺卧坐趴阅读皆适宜。书很厚实,即便不读,握在手里也能感到平静有力。

  • 3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1-06-14 18:31:21

    柏琳是一个我很喜欢的文化记者,里面收录的很多文章(或访谈)其实之前已经看过一部分了,现在这些文字收录成书后重新再看还是觉得很感动。这些访谈的重点不在作品,而在于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时代,尤其是当下这个急剧变化、日益复杂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文学视角,尽管这更能直接反映作者作品背后的思考,但这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文学”——当下希望文学远离政治、社会话题在文本中前置这两种“主流”风向中却是“非主流”的存在。所以当我看到有的作家谈民粹、谈身份认同、谈文化交流等等话题时,尽管不完全认同其中的观点,但总会被他们的诚恳所打动。

  • 2 边一边 2021-05-13 20:54:47

    挺好的。视野优势使得文本内部自发形成了更多重的对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