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笔记(16)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避秦者言

    如何评价新出版的学术著作?须有清晰的“史的观念”,不能超脱时代的观念和学术史的脉络。以此自勉。

    2023-04-12 13:32:00   1人喜欢

  • 智术师 (爱是重负与神恩。)

    2022-07-24 15:56:52   1人喜欢

  • 避秦者言

    1930年代国族起源问题背后的两个因素:对古史系统的质疑和对人种西来说的回应 按,这两个因素实际上也对应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个问题:如何对待传统,如何面对西方。

    2023-04-10 17:41:34

  • 避秦者言

    虽然古史辨运动火热,但中国上古史却迟迟未建立,甚至顾颉刚本人一度拒绝讲授中国上古史课程。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古史辨运动摧毁了原有的古史系统,但却没有来得及发觉上古史的“集体同一性”。 按,这也许古史辨运动及二十年代的学风有关。古史辨运动的本质是“古书辨”,重材料而轻史观,重考证而轻叙述。故有如杨树达者精通两汉书而不能讲授汉史。

    2023-04-10 17:12:05

  • SALE (懒)

    由国耻国难一路演述下来的中国近代史,始终在百年忧患的语境下跌宕浮沉,民族主义永远是一个不易的主调,而帝国主义在民族主义的映照下,也成了所有感时忧国的学人想象民族界域时共同的“他者”……持论双方虽然各自以“走向西方”或“拒斥西方”,作为提供民族自救的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套南辕北辙的论述模式,唯民族主义在此却同时成了两派学人手中共执的利刃。这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路线,最后不免导致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叙事体...

    2022-12-01 15:57:45

  • SALE (懒)

    在“现代化”的论述体系下,中国内部所有的变革成了一个不断回应西方挑战的过程,中国近代史一线如缕的发展,仿佛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高度的自觉,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只能朝前奔赴,不能回头,也不容迁延,即使在1949年以后的台湾和中国大陆,“现代化”之声仍不绝于耳。相较于“西化”而言,剔除了帝国主义色彩的“现代化”论述,更从抟成中国内部的角度出发,以追求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经济,以及一切形构现代国家应...

    2022-12-01 15:47:40

  • SALE (懒)

    徐炳昶和顾颉刚都不相信考古发掘能够完全解决古代各民族的分合以及三皇五帝等问题,但是他们选择的做法不同:徐炳昶走了信古的路,把不能用文献证明的神话委诸人类学,并试着把没有被前人系统化的传说集结起来,试着找出合理的解释,将神话当成古史的一部分;相反,顾颉刚则走了疑古的路,把文献无法论证的神话一笔勾除,把古史当成神话,将其排除在信史的行列之外,视春秋末期为信史的开端。而杨宽更变本加厉,把所有古史传说...

    2022-12-01 14:31:15

  • SALE (懒)

    顾颉刚的目的不是为了破坏古史,而是想用发生学的方法,找出每一种“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演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古史在“史实”上的地位一步步推翻,让它们一个个都回到“传说”的位置上。这种观点其实就是顾颉刚常批评古人所欠缺的“学术史的观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此一学术史的观点,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性,所以顾颉刚才说他这编讲义即要说明“现在公认的古史系统是如何组织而成的”,循此角度观之,...

    2022-12-01 14:02:30

  • SALE (懒)

    在近代历史知识的形态方面,近代中国史学必须回应两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即历史如何说明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承续,以及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主要权力来源由君主、帝王转向一个必须重新界定的“民”。这两大问题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近代历史书写的基本形态。

    2022-12-01 13:46:00

  • SALE (懒)

    在我看来,导致中国传统史学转化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出现。虽然要确切定义“民族国家”非常困难,而且这种以西欧为经验的发明,也不见得可以完全移置于中国,但无可讳言的是,19世纪中叶以来,历次的战争、条约已逐渐把中国带进一个根据主权范围来界定的国际条约体系当中,而19、20世纪之交,与民族国家观念最为切近的“国民”或“民”概念,已经愈来愈广泛在中国知识界流传……20世纪以...

    2022-12-01 13:34:34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知识生产与传播

>知识生产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