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没有回答 短评

热门
  • 84 由纪🍬 2021-06-30 19:17:10

    一本容量过大的非虚构作品,在是枝导演的笔下在时空中反复横跳,情绪也跟着起起落落。我自己环境科学出身(书中环境厅),之后莫名其妙地当了老师(书中的圣职),前男友凡事憋心里毫无沟通能力的回避倾向(书中的夫妻关系),被前男友也带着陷入混乱之后的自救(书中知子的振作),读起来这本书,分分钟共情到长吁短叹…会有很多慨叹与启发,面对人间的艰难,支棱不起来,但总也有活下去的羁绊,只是人要突破自己,哪里那么容易呢?是枝导演真正意味上的处女作,埋伏着他日后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山内究竟是加害者,还是被害者?文青官僚之死,这份悲剧的起点究竟在哪儿?还有无处不在的父子情结等待告解……读过着实羡慕是枝导演的视野,那是天赋,绝非力致。

  • 40 bird 2021-07-01 12:21:57

    也曾怀揣为社会创造福祉的浩荡理想,却在官僚场中滚爬、颠倒为人,叩问心中朵云得不到答案,终无能为力选择自毁。像是另一个国度幻灭的《薄荷糖》,当金永浩面对火车高喊“我想回去”,山内丰德则写诗诉诸“快,还给我”!他想要的却只是一个词“可是”。为什么要剥夺一个人站在正确阵地说出“可是”的权利?也正是这个词启发了青年的是枝裕和,追寻新闻事件报道背后真实的个体,思考它的公共意义,成就未来一代人文关怀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直言日后的一切皆汇聚于这部文字处女作,而非电影处女作。

  • 24 Eva 2021-07-01 16:25:26

    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有谈到相关纪录片。是枝裕和与山内一样思考着“双重性”的问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拉扯,究竟是追求本心和自我做有益于大众的事,还是职业需求去做与内心想法略微相背离的事。采访企划调整局长遗孀山内知子之后,他开始了解山内丰德:少年缺少父爱母爱,早早建立家庭却忙于工作冷落家庭,为大众福祉救助奔走拼命,有着文人诗意和强大的工作执行力。同时他陷于感同身受和冷静平衡多方需求的困境中。调查水俣病及随后公害补偿让他身心俱疲。山内在日常工作随笔中谈到他观察到的轻视社会福祉只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等方面问题,可谓是极具超前意识的真知灼见。他内心焦灼于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和应负未负责任的缺失感与挫败感之中。精神的洁癖和强烈的自爱让他不断自我否定到生命终结。他问云,何是归处。云没有回答。

  • 22 成知默 2021-07-12 16:56:56

    是枝裕和以一个导演的身份来记录作为高级官僚山内丰德的生与死,却恰恰是将其从官僚的行政与社会身份中剥离开来,呈现一个稍显笨拙但却饱含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夹缝中的困顿与走投无路。自童年起绵延一生的缺失感、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时一贯的一丝不苟,投身于官场却与官场规则、威权主义格格不入,如是枝裕和所说,个体总是“开放性地存在于公共性中”,而山内的遭遇更体现出个体在与公共性的冲撞中的微渺与无力,作为无情官僚机器的一环,他既无法泯灭自己的良知而随波逐流,也因对个体福祉的维护而举步维艰,摧毁他的,正是这种茕茕孑立的孤独。是枝也并未停留在对个体遭遇的陈述,而是通过个体事件完成对公共性的批判,如所谓的社会福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未能植入社会性服务的实践性土壤,这部作品是是枝关怀人与社会的起点。

  • 18 芙裳 2021-07-13 15:22:30

    论一本书名字的重要性,如果这一次出版它还是叫《可是……某福祉高级官僚走向死亡的轨迹》或是《官僚为何选择死亡 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可能是不会翻开这本书的,幸好第三次出版,它有了新的名字——《云没有回答》。42

  • 5 多看书 2023-12-24 22:48:59 江苏

    为名而吸引,但内容却很难看下去

  • 9 吴可奉告 2021-09-20 01:45:26

    写成了索然无味的百度百科plus版

  • 8 co 2021-07-17 11:13:21

    是枝裕和还是搞电影吧

  • 5 穆穆良朝 2021-07-12 08:45:51

    最开始读这本书,我的心理预期是看到一位高级官员的真诚和善良,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的挣扎,最后读者去理解他,并且宽容地对待他。读完全书,的确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但是枝裕和表达的内容不只是这些。除了对日本行政和福祉事业的批评,在此书中,我还看到了是枝裕和对自己职业的思考(采访的“暴力性”,精神至上主义),对现代人如何在“双重性”(受害者与加害者)中安身的思考。文笔很细腻,翻译很好。

  • 4 阿甲 2021-07-16 11:30:14

    这种从个人悲剧折射社会悲剧的管中窥豹,极具人文主义,有温度却也不失精准,着实体现出是枝裕和的功力。我觉得是枝裕和和山内应该是相似的,是枝裕和对山内这种纯碎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心心相惜,只是可惜山内把自己的人生错付给了国家福祉,而是枝裕和在光影的世界里讲述着与社会福祉相关的各色故事。

  • 4 湛泊 2021-08-03 20:32:52

    四星,灾难纪实。“回忆苏醒了,而我却想忘记”,山内君深深着迷于改编自杜拉斯《长别离》的电影,因为男主阿贝尔的“记忆缺失”,让他得以忘了战争中暗无天日的恐怖记忆。因此,山内君作为水俣病事件的首要责任官.员——“他竭力忘记不断聚集在自己内心的缺失感和挫败感。然而,真实的内心不允许他回避。结果,他对自己禁止了‘忘却’这一行为的发生”,以至于最终走上了自.决之路……之前已看了5本是枝裕和的一如直木奖风格般的家庭小说,没想到比这些更早期的纪实也十分地道,颇显功底,有理有据。略有遗憾的是,表达上稍显枯燥了些。最后,是枝裕和在走访山内君事件的过程中,也找回了自己“记忆缺失”的——纯粹的部分。 关于水俣病事件,力荐我男神水上勉的绝版推理书《大海獠牙》。关于日本的灾难纪实,目前读到最好的一本是《巨浪下的小学》

  • 2 Fema 2024-08-07 10:08:48 北京

    书名>内容

  • 2 以弗所 2024-04-03 22:03:13 广东

    是枝裕和首先是作家,然后才是电影导演,他之后的所有电影都是为这本书做注解。

  • 4 阿基里斯追龟 2021-06-30 07:09:25

    是枝裕和一语道破,这部作品刻上了20多岁时他的愤怒以及其他情感,可以说是用山内先生的肉体和精神来进行的自我表达。而对于20多岁的我来说,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永远都是最动人的。我的内心也在阅读中完成了一次无声式的自我表达。 这部作品是以日本高级官僚山内丰德怀揣着对于福祉事业的满腔热情,却因人的良心与官僚所处的立场对立,而以自杀作为抗争方式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纪实文学,是是枝裕和在拍摄纪录片以后拜访其遗孀所挖掘出来的理想主义者的真实内心,也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便能体会到是枝裕和对于山内的共情,字里行间,表露出其对于人类的关怀和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也不难理解为何他能够在往后的日子里拍出那样的作品。对于是枝的敬佩与爱意在今日又增添了一分。

  • 2 大桔大荔 2021-09-05 23:18:57

    到底是什么让山内形成了这样的人格,读完也没找到答案,只能说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同理心过强的理想主义者确实不适合被安排在需要手腕和关系的位置,但促成自杀的原因是现实的奸污,在难以承受的压力面前,已经没有任何再解释或选择的余地。让人很感动的是知子并没有怨恨丈夫,她选择理解丈夫,将他的离世看作帮助她理解人生的礼物,并投身他最热爱的福祉事业,这是什么样的神仙爱情啊?也许正是这样无条件的信任使得他们交流很少却始终相濡以沫。总的来说,很震撼,尤其是看到山内本人的文章,数次忍不住流泪,心中有大爱,并身体力行,太感动了。

  • 5 淘兔兔 2021-07-13 16:33:01

    |用做人的良心对待工作,在机关里只会干得头破血流。你必须用国家的逻辑行事,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变得冷酷无情。机关是这种人才能生存下来的世界,环境厅也一样。尽管这是常理,山内却为此痛苦。作为一个纯粹的人而痛苦不堪,他苦苦思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困难在哪里。| 用人的良心对待除机关之外的很多工作,内心也会被痛苦狠狠折磨。理想主义者应该明白的是,眼前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身处在社会中,就会有不得不妥协、屈服、痛苦的时候。但是,如何在看清这一切之后,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依然爱着自己的生活,愿意用理想推动社会变得更好,并在其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个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外部因素并不是导致山内做出自杀选择的核心。一直以来,他向往的都是高度纯净化的理想主义世界。

  • 2 祁十一 2021-07-11 21:29:03

    理想主义者的幻灭故事。越读到后面越震撼,“作为官僚需要的不再是理想,而变成了利用关系、策略等政治手腕。”山内的不幸,是理想主义被现实主义所压垮这一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这样一个自认理想主义的人,从来没想过去搞政治,哪怕当初学了一年政治学……

  • 4 棠梨煎雪 2021-07-05 11:41:31

    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另外一个理想主义者写的纪实记录。

  • 2 巨米雨 2021-08-25 13:01:16

    读完之后发现书名取得真好,在这个世界上,怀有良知情感细腻的人总是要活得更辛苦一些啊。序章写得非常好,整本书虽然偏纪实,但依然缠绕着是枝裕和创作的气息。“我不喜欢用“主题”“信息”这类词来谈论或被人谈论作品。这是因为我在电影创作时总是在思考,能被这种概念定义的作品,对人本身的描写一定很弱。人不是为故事和主题而存在的。正如我们的生命那样,只是作为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我们不需要使用“权利”“义务”等意味繁杂、一厢情愿的辞藻。仅就“影视放送”而言,姑且不论是否真心,从事这一工作,意味着无论是制作人还是影视机构,抑或是演员、出资的赞助人、屏幕前的观众,所有人都将它视为遇见他人的契机,令“公共圈”变得成熟,并参与到建设多元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共存的社会这一行动中去。”

  • 1 不如歸 2023-09-24 18:33:45 湖北

    “他用15岁的自己审判不再说出‘可是’一词的53岁的自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