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为译者,我一千一万次地愿意成为塞巴尔德的一个幽灵,一个分身,或只是一个完全没有形体的扬声器。他还有太多蕴藉与黑暗的美丽与俳谐尚未言说。
通常来说,处女作往往幼稚、不成熟,要么是作家的巅峰作品,本人都难以超越。可是,《眩晕》不是这样的,它与其他三部作品气质类似、品质相近,塞巴尔德写作水准之稳定,之完美,让人惊讶,或许,在许多年许多年的沉寂期,塞巴尔德一直在心中反复琢磨这些文本,它们诞生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如璞玉带着温润沉郁的光泽,一以贯之地追寻记忆与记忆之场的建立。
第二本塞巴尔德。先夸一下装帧,这一套书系,从开本的大小,封面的设计,排版的方式,都让人非常喜欢,很有做书的质感。其次说说塞巴尔德,两本书阅读下来,他的风格极为鲜明,让私人记忆和公共场域交织整合,游走在虚实的边境,你可能不必知道西欧的一座小城和无名者的日常,你又未必知道历史事件遗留的影响和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琐碎,这就是塞巴尔德的阻断。然而,如果能刺破迷雾,文字的轻盈会引领你不断地进入一场纯粹的私人漫游。最后,盛赞翻译,非常的柔滑。
记忆和通感。关于记忆,作者让我们见识到感受(记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现实是一把双刃剑,既见证我们的感受(书中一位女性重游故地时情绪崩溃),又能消弭之。两个主题变奏都谈到了这层消弭,司汤达说永远不要购买风景版画,因为不需多久“它们就将取代我们曾有的记忆”,而马伦哥战场树起的纪念柱只给他留下“极其平庸的印象”。卡夫卡的意大利旅行笔记时常在措辞上发生疯狂的转折,“让语言瞬间就被情感完全支配”,这是卡夫卡在有意识地抵抗现实对感受的侵蚀——这两个变奏也因这种错位而显得荒诞和喜剧。作者则从中提炼出保存记忆的办法:唯光影、触觉、声音、味道等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的感受最为真实,通过文字,我们捕捉它们、凝固它们,从而“把相去甚远但似乎属于同一秩序的事物勾连起来,”人生也因此获得了质地和意义。
赛尔巴德给我的母题是“重访”,revisiting,不断重访和回访,记忆就越来越庞大和模糊,主题也消失了,结构也没有了,不断地重访回去,就是事无巨细的繁荣的废墟。
记得把《土星之环》送给漪婷了。这本有司汤达视角和卡夫卡视角,第二章则是“我”在意大利的旅行:如果有人重走我当时走过的路,或许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在这个规定区域中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新的捷径与僻路,为的是在到达理性、想象力或意志力的边缘后不得不回头。可能是由于过分疲劳,我经常看到某个我认识的人走在我的前头。这些幻觉——因为确实不是别的——都是关于我多年没有想起过的、可以说早已作古的人。有一次,在贡扎加街,我甚至以为自己认出了被判火刑、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显比其他行人高出许多,但完全不被注意的他离我只有几步之遥,头上戴着熟悉的防风帽,然而当我加快脚步想要赶上他时,他拐进了海因里希街,待我追到拐角处时,他已经不见了。恩斯特·赫贝克自二十岁起就一直患精神病。钓雪按:我家门口是夸西莫多街。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旅人不停从时间和空间逃逸出来,寻找记忆的真相,却找到记忆的无限增殖和裂变,陷于宇宙中心般的眩晕。而人类,无一例外,最终都会活成宇宙和自我的局外人。
更像游记或者随笔,也许正是作者要达成的效果,也可能是在真事中加入少量虚构,不过总的来说挺乏味,即深刻的乏味,要不是最后一章节挽救了一下。本来奔着写卡夫卡那章节才买的,但写得没新意,太实,估计力气都花费在查资料上了,重在还原历史环境与细节。整本书构建“记忆-眩晕”“历史-眩晕”的用意挺明显的,反倒是各章节间的勾连和互文没有那么刻意。没觉得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什么增殖、分裂和逃逸,它在记忆这这一主题上没有什么新发明。倒是像一位文青的朝圣之旅,用历史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或者说让历史人物与作者对话。搞不懂塞巴尔德分咋那么高?前两本我都看困了
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和塞巴尔德的记忆裂变搏绕。最后一篇《回归》里稍显频繁的短句(对标于另外三篇的长句密度),和后来的《移民》气质相符。卡夫卡的阴影也几乎一直存在——童年记忆里的施拉克应该也是对《猎人格拉胡斯》的致敬。确实难以想象这是大师的处女作 ,但了解后得知这是作者46岁所写也就不奇怪了,这种漫长岁月下钻石抛光般的作品,其中的耐心本就不言而喻。
可将塞巴尔德的文本看作是在寻找和列举避免死亡的方法:通过选择性的亲缘关系,通过似曾相识,通过梦境的并置,通过迷失在曲径里,通过被送入精神联想的迷宫,通过没有记忆的哀悼,通过沉浸在自己召唤自己来书写自己的生命这一矩阵中。在最坏的情况下,巧合、重复、亲和力提供了超人类规模的标点装置:一个人并没有不可避免地失去过去,一个人并没有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因为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人,随意地,往往是莫名其妙地,令人惊讶地,令人恐惧地。模式因此战胜了时间。也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巧合、重复、亲和力揭示了共同的途径和身份,而这些途径和身份是永恒的回归。不仅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此被打破,而且现象的界限也被打破。塞巴尔德建起了“模式”的缓冲器,以对抗世界的熵。
真的很眩晕,因为我已经分不清这是小说还是真实随笔了。回忆之路漫长而混乱,几场旅行,几个不同人物视角,把一小段有限记忆无限放大,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虽然一个人被逼疯的可能性很低,放眼望去,好像一个很小的点就改变了人事的走向,从这个时间到那个时间,一眨眼好像也隔着一个永恒,就,世界因人而疯狂吧。 “爱,就像大多数其他文明的赐福,是一头喀迈拉,我们越渴望它,就离自然越远。到了我们只在另一个身体中寻找自然的程度,我们就背离了它,因为爱是一种用自己发行的货币偿还债务的激情,一桩虚假的交易。”
如梦如幻,亦假亦真,在历史中构造出了一个潜伏的幽灵,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分身,在不同的时空中相互尾随。他没有在写作,他是在编织自己的记忆之城。——这是我读完后最大的感触。
第一本也依旧完美。隐约感觉到原来他是这样思考,感受和生活的,把自己完全抛入到时空的纵轴,成为重叠的幽灵,他大概从来没想过一个好故事是什么样子,于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叙述者。
你将窥视塞巴尔德的一个他和她这样谈论幸福:爱,就像大多数其他文明的赐福,是一头喀迈拉,我们越渴望得到它,就离自然越远。到了我们只在另一个身体中寻找自然的程度,我们就背离了它,因为爱是一种用自己发行的货币偿还债务的激情,一桩虚假的交易……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照片与文字不是互相证明,而是互相证伪。
时间划过攀山启航,岛屿城市,隘口田野,火车站还是舞台,时间划过椴树银枞马鞭草颠茄艾蒿,划过亨利·贝尔(司汤达),恩斯特·赫贝克,卡萨诺瓦,和薄暮墓园里陌生的名字。塞巴尔德的一支笔,牵引着记忆追溯的长镜缓速滑行,一镜颠簸游走。看见,思考,醒觉复活着想象,时间与记忆交错轨印,让一个是另一个半暗里的半明,虚焦张看着这延迟的缝隙,叠影倾斜着真实与记忆缺损的失重,如此沉稳的眩晕~~《土星之环》作者的处女作,可是人家大器晚成,这部出品时已经46岁,正是出道即盛年完熟的光景。
对于废墟和遗骸的过分关注,以及遁入无形的幽灵视角,还这么引人入胜,可能也是一种消极的胜利,吧。
1.塞巴尔德是个文本图灵机,生产出司汤达卡萨诺瓦卡夫卡和塞巴尔德本人历史幽灵的二重身,2.风格描述:无始无终,无主无次,万物平等,历史与文本互文
塞巴尔德讓我著迷地是看传记、评述、纪行、历史、建筑、档案等如何在其行文里互相嵌入,同時文字和图像并置(他承认借鉴司汤达自传《亨利·布吕拉尔的生平》),但这些图像大多只留下灰蒙的虚影感,而“從过去收集的图像越丰富,就越不相信过去以这种方式发生”。 1944年,他出生於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某村庄,靠近奥地利和瑞士边境,山脉像天然的大教堂一样巍然矗立。本書章節“归乡”便写他重返故地的怅然若失。而“海外”的叙述者则在维也纳游荡,在古老欧洲的余晖里像卡夫卡筆下的K终無法得其眷顧。 在其文体范式里,物质分解成失重的反光微粒在无休止地旋转,似乎這種眩晕由叙述组成這個组织原则:“在已逝去和大部分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中”,就像他在《奥斯特利茨》里写的,“在遥远的时间的另一头,搜寻与我们有某些关联的地方和人。”
> 眩晕
417 有用 91.7 2021-04-12 19:09:35
作为译者,我一千一万次地愿意成为塞巴尔德的一个幽灵,一个分身,或只是一个完全没有形体的扬声器。他还有太多蕴藉与黑暗的美丽与俳谐尚未言说。
87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21-05-05 08:52:42
通常来说,处女作往往幼稚、不成熟,要么是作家的巅峰作品,本人都难以超越。可是,《眩晕》不是这样的,它与其他三部作品气质类似、品质相近,塞巴尔德写作水准之稳定,之完美,让人惊讶,或许,在许多年许多年的沉寂期,塞巴尔德一直在心中反复琢磨这些文本,它们诞生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如璞玉带着温润沉郁的光泽,一以贯之地追寻记忆与记忆之场的建立。
56 有用 影随茵动 2021-05-18 11:10:54
第二本塞巴尔德。先夸一下装帧,这一套书系,从开本的大小,封面的设计,排版的方式,都让人非常喜欢,很有做书的质感。其次说说塞巴尔德,两本书阅读下来,他的风格极为鲜明,让私人记忆和公共场域交织整合,游走在虚实的边境,你可能不必知道西欧的一座小城和无名者的日常,你又未必知道历史事件遗留的影响和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琐碎,这就是塞巴尔德的阻断。然而,如果能刺破迷雾,文字的轻盈会引领你不断地进入一场纯粹的私人漫游。最后,盛赞翻译,非常的柔滑。
49 有用 虾米 2021-05-06 10:29:15
记忆和通感。关于记忆,作者让我们见识到感受(记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现实是一把双刃剑,既见证我们的感受(书中一位女性重游故地时情绪崩溃),又能消弭之。两个主题变奏都谈到了这层消弭,司汤达说永远不要购买风景版画,因为不需多久“它们就将取代我们曾有的记忆”,而马伦哥战场树起的纪念柱只给他留下“极其平庸的印象”。卡夫卡的意大利旅行笔记时常在措辞上发生疯狂的转折,“让语言瞬间就被情感完全支配”,这是卡夫卡在有意识地抵抗现实对感受的侵蚀——这两个变奏也因这种错位而显得荒诞和喜剧。作者则从中提炼出保存记忆的办法:唯光影、触觉、声音、味道等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的感受最为真实,通过文字,我们捕捉它们、凝固它们,从而“把相去甚远但似乎属于同一秩序的事物勾连起来,”人生也因此获得了质地和意义。
39 有用 曉宇 2021-05-12 15:56:12
赛尔巴德给我的母题是“重访”,revisiting,不断重访和回访,记忆就越来越庞大和模糊,主题也消失了,结构也没有了,不断地重访回去,就是事无巨细的繁荣的废墟。
8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1-05-04 17:41:02
记得把《土星之环》送给漪婷了。这本有司汤达视角和卡夫卡视角,第二章则是“我”在意大利的旅行:如果有人重走我当时走过的路,或许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在这个规定区域中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新的捷径与僻路,为的是在到达理性、想象力或意志力的边缘后不得不回头。可能是由于过分疲劳,我经常看到某个我认识的人走在我的前头。这些幻觉——因为确实不是别的——都是关于我多年没有想起过的、可以说早已作古的人。有一次,在贡扎加街,我甚至以为自己认出了被判火刑、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显比其他行人高出许多,但完全不被注意的他离我只有几步之遥,头上戴着熟悉的防风帽,然而当我加快脚步想要赶上他时,他拐进了海因里希街,待我追到拐角处时,他已经不见了。恩斯特·赫贝克自二十岁起就一直患精神病。钓雪按:我家门口是夸西莫多街。
9 有用 托马斯.慢 2021-06-05 09:25:38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13 有用 土星记事 2021-05-03 22:10:02
旅人不停从时间和空间逃逸出来,寻找记忆的真相,却找到记忆的无限增殖和裂变,陷于宇宙中心般的眩晕。而人类,无一例外,最终都会活成宇宙和自我的局外人。
7 有用 长堀 2021-05-08 00:05:36
更像游记或者随笔,也许正是作者要达成的效果,也可能是在真事中加入少量虚构,不过总的来说挺乏味,即深刻的乏味,要不是最后一章节挽救了一下。本来奔着写卡夫卡那章节才买的,但写得没新意,太实,估计力气都花费在查资料上了,重在还原历史环境与细节。整本书构建“记忆-眩晕”“历史-眩晕”的用意挺明显的,反倒是各章节间的勾连和互文没有那么刻意。没觉得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什么增殖、分裂和逃逸,它在记忆这这一主题上没有什么新发明。倒是像一位文青的朝圣之旅,用历史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或者说让历史人物与作者对话。搞不懂塞巴尔德分咋那么高?前两本我都看困了
4 有用 沉睡的弗洛伊德 2021-05-05 13:32:32
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和塞巴尔德的记忆裂变搏绕。最后一篇《回归》里稍显频繁的短句(对标于另外三篇的长句密度),和后来的《移民》气质相符。卡夫卡的阴影也几乎一直存在——童年记忆里的施拉克应该也是对《猎人格拉胡斯》的致敬。确实难以想象这是大师的处女作 ,但了解后得知这是作者46岁所写也就不奇怪了,这种漫长岁月下钻石抛光般的作品,其中的耐心本就不言而喻。
4 有用 米粉侠 2021-05-13 02:04:46
可将塞巴尔德的文本看作是在寻找和列举避免死亡的方法:通过选择性的亲缘关系,通过似曾相识,通过梦境的并置,通过迷失在曲径里,通过被送入精神联想的迷宫,通过没有记忆的哀悼,通过沉浸在自己召唤自己来书写自己的生命这一矩阵中。在最坏的情况下,巧合、重复、亲和力提供了超人类规模的标点装置:一个人并没有不可避免地失去过去,一个人并没有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因为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人,随意地,往往是莫名其妙地,令人惊讶地,令人恐惧地。模式因此战胜了时间。也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巧合、重复、亲和力揭示了共同的途径和身份,而这些途径和身份是永恒的回归。不仅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此被打破,而且现象的界限也被打破。塞巴尔德建起了“模式”的缓冲器,以对抗世界的熵。
5 有用 空山 2021-05-19 22:48:39
真的很眩晕,因为我已经分不清这是小说还是真实随笔了。回忆之路漫长而混乱,几场旅行,几个不同人物视角,把一小段有限记忆无限放大,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虽然一个人被逼疯的可能性很低,放眼望去,好像一个很小的点就改变了人事的走向,从这个时间到那个时间,一眨眼好像也隔着一个永恒,就,世界因人而疯狂吧。 “爱,就像大多数其他文明的赐福,是一头喀迈拉,我们越渴望它,就离自然越远。到了我们只在另一个身体中寻找自然的程度,我们就背离了它,因为爱是一种用自己发行的货币偿还债务的激情,一桩虚假的交易。”
4 有用 雲隱 2021-05-27 10:10:48
如梦如幻,亦假亦真,在历史中构造出了一个潜伏的幽灵,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分身,在不同的时空中相互尾随。他没有在写作,他是在编织自己的记忆之城。——这是我读完后最大的感触。
6 有用 momo 2021-05-06 02:01:52
第一本也依旧完美。隐约感觉到原来他是这样思考,感受和生活的,把自己完全抛入到时空的纵轴,成为重叠的幽灵,他大概从来没想过一个好故事是什么样子,于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叙述者。
4 有用 She is someone 2021-04-29 15:50:05
你将窥视塞巴尔德的一个他和她这样谈论幸福:爱,就像大多数其他文明的赐福,是一头喀迈拉,我们越渴望得到它,就离自然越远。到了我们只在另一个身体中寻找自然的程度,我们就背离了它,因为爱是一种用自己发行的货币偿还债务的激情,一桩虚假的交易……
6 有用 安提戈涅 2022-01-11 17:02:44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照片与文字不是互相证明,而是互相证伪。
3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1-05-28 13:57:02
时间划过攀山启航,岛屿城市,隘口田野,火车站还是舞台,时间划过椴树银枞马鞭草颠茄艾蒿,划过亨利·贝尔(司汤达),恩斯特·赫贝克,卡萨诺瓦,和薄暮墓园里陌生的名字。塞巴尔德的一支笔,牵引着记忆追溯的长镜缓速滑行,一镜颠簸游走。看见,思考,醒觉复活着想象,时间与记忆交错轨印,让一个是另一个半暗里的半明,虚焦张看着这延迟的缝隙,叠影倾斜着真实与记忆缺损的失重,如此沉稳的眩晕~~《土星之环》作者的处女作,可是人家大器晚成,这部出品时已经46岁,正是出道即盛年完熟的光景。
5 有用 东来 2021-05-21 12:58:03
对于废墟和遗骸的过分关注,以及遁入无形的幽灵视角,还这么引人入胜,可能也是一种消极的胜利,吧。
6 有用 drunkdoggy 2021-07-26 13:05:30
1.塞巴尔德是个文本图灵机,生产出司汤达卡萨诺瓦卡夫卡和塞巴尔德本人历史幽灵的二重身,2.风格描述:无始无终,无主无次,万物平等,历史与文本互文
3 有用 源 2021-06-18 17:57:31
塞巴尔德讓我著迷地是看传记、评述、纪行、历史、建筑、档案等如何在其行文里互相嵌入,同時文字和图像并置(他承认借鉴司汤达自传《亨利·布吕拉尔的生平》),但这些图像大多只留下灰蒙的虚影感,而“從过去收集的图像越丰富,就越不相信过去以这种方式发生”。 1944年,他出生於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某村庄,靠近奥地利和瑞士边境,山脉像天然的大教堂一样巍然矗立。本書章節“归乡”便写他重返故地的怅然若失。而“海外”的叙述者则在维也纳游荡,在古老欧洲的余晖里像卡夫卡筆下的K终無法得其眷顧。 在其文体范式里,物质分解成失重的反光微粒在无休止地旋转,似乎這種眩晕由叙述组成這個组织原则:“在已逝去和大部分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中”,就像他在《奥斯特利茨》里写的,“在遥远的时间的另一头,搜寻与我们有某些关联的地方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