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对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研究的必要性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
第一章 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一、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落入哲学窠臼
二、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章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条件说
一、条件说的基本立场
二、条件说的问题点
三、合法则的条件说
四、合义务的替代行为
五、择一的因果关系(双重的因果关系)
六、假定的因果关系
七、因果关系的断绝与因果关系的中断
八、累积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九、小结
第三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规则体系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判断规则之一:制造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三、判断规则之二:实现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四、判断规则之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关系
一、归因与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
二、从条件理论到客观归责理论的嬗变
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是一种不称职的归责理论
第五章 客观归责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一、客观归责与犯罪论体系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功能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大于实体意义?
第六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不足
一、有些下属判断规则标准不够明确、具体
二、下属判断规则在犯罪阶层体系定位上存在困难
三、客观归责判断体系中也有主观的因素
四、客观归责理论对既遂犯与未遂犯在适用上无法论理一贯
五、客观归责可能导致将结果犯当作危险犯
六、区隔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上的困难
七、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八、小结
第七章 故意犯的客观归责
一、有必要以客观归责限制故意犯的构成要件
二、客观归责理论限缩了故意犯的适用范围
三、特殊认知是客观归责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八章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一般理论
一、客观归责理论主要适用于过失犯
二、客观归责理论重新架构过失不法的体系
三、以客观归责理论检验过失犯的成立
四、小结
第九章 过失犯客观归责的核心:结果避免可能性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事实的与规范的结果避免可能性
三、结果避免可能性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
四、结果避免可能性在过失犯认定中的定位
五、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具体检验
六、小结
第十章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客观归责
一、问题的提出
二、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乱象
三、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域外的考察及其启示
四、以客观归责理论解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
五、小结
第十一章 特殊认知者的客观归责
一、引言
二、特殊认知在客观归责中发挥作用
三、特殊认知没有改变客观归责的客观性
四、功能主义的解决方案
五、小结
第十二章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一、引言
二、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存否
三、以条件说判断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四、不作为犯的所谓相当因果关系
五、不作为犯中条件关系的具体适用
六、从因果关系走向支配关系
七、小结
第十三章 不作为犯的客观归责
一、引言
二、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
三、保证人地位与客观归责
四、先行行为与客观归责
五、结果避免可能性(义务违反关联)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六、被害人自我答责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七、小结
第十四章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
一、引言
二、从形式、实质到机能:先行行为的理论演变
三、先行行为的性质及其限定
四、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一般规则
五、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具体运用
第十五章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
一、引言
二、分析的文本:基本案情、判决结论及裁判理由
三、根据客观归责理论的分析——以德国为借鉴
四、根据危险的现实化理论的分析——以日本为借鉴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1 有用 momo 2024-01-14 20:08:07 北京
即便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读来也感觉仅是简单的引介——或许这也是本书自相矛盾之处过多的原因之一吧。
3 有用 刑法小学童 2021-05-12 20:55:48
全书都在为客观归责理论辩护,这并无问题,但关键是作者提出的辩护理由并无太多新意,基本是炒德国学说的现饭。学者的使命之一可能就在于刻意“抬杠”,总体读下来挺失望的,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2 有用 熊奈尔 2023-05-21 22:34:12 北京
当综述看很好用
3 有用 EdwardSendoh 2022-11-21 20:14:45 北京
现有学说理论编译器,完整而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