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理论 - 小说作者只有在描绘自己的“精神故乡”时才会笔力千钧。正因为是精神故乡,同这里的食物、景色、历史、文化多有共感。写出的东西才会避免采风式地平铺面貌而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印记。
描写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想象和技巧,但写精神故乡甚至可以单凭直觉。
正好下周就要启程去“锡城”怡保小住几天,借着这个机会,将流俗地中的原型都预先考证了一下,打算届时一一探访。因为书中几乎没有模糊原型,很多人事物几乎和现实一一对应,考证过程中觉得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
南天洞 (Nam Theano Tong Temple)

全书起笔就是南天洞 - “山老洞深,亿万年的日月精华了”。南天洞并不是怡保唯一的石窟寺庙,另有三宝洞、极乐洞等等。南天洞不算自然景色最宏伟的洞窟,但确是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且供奉的神像主要是道教神祇 - 主座太上老君,另有玉皇大帝西皇祖母恊天大帝财帛星君等...比起主要供奉佛像和观音的其他洞窟,好像更世俗一些。不确定作者是否有意而为之,但长期在南洋生活的人或许了解 - 各族各教的庙宇、祭拜和宗教节日早已经内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全书开头结尾,都是大辉从南天洞打车,去往旧街场新源隆,和坝罗小学 - 从神界至人界,小说里芸芸苍生和石窟寺里泱泱神明,隔着流俗地遥遥对望。
近打组屋(Kinda Heights Apartment)

不少人已去过近打组屋,就不再详述。但银霞一家对组屋那种急欲逃离又念念不忘的矛盾心情,可能只有新马在地居民才能体会到。文中甚至对Neighbourhood store都一一细数 - “秀强脚车、瑞成五金、丽丽裁缝、明明药行....”很多移民初来新马都不太喜欢住组屋,因为组屋楼下必有一圈这种平价甚至廉价小店,购物环境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但对标国内,这些小店就是小区门口什么都卖的烟纸酒水店、临时支起的小吃摊、可以挂吊瓶的中医诊所...这是南洋的“地气”之所在。
坝罗大伯公古庙(Dewa Tai Pak Koong)

怡保原名坝罗(Paloh),即锡矿场之意。 所以华小和大伯公古庙都沿用此名(华小现在的名字叫霹雳国民型华文小学),大伯公似乎是下南洋后演变出的信仰 - 广东也有供奉“伯公”的福德祠(大致类似于土地庙),而“大伯公”发源于槟榔屿(槟城)。坝罗古庙简史中也有提及 - “ 著名矿家梁辉(又名梁碧如,原籍广东梅县人士,1872年)一班人从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引进香火神灵,安置於建在坝罗近打河畔一间简单的小庙宇里。当时的近打河有舯舡/舢板穿行于坝罗和安顺之间。大伯公坐镇古庙,保佑居民出入平安,深受居民敬仰与虔诚膜拜。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大伯公是南洋华人特有的民族意象。论坛里还有人问过“大伯公千字图” - 其实这是一种以“字票”为名的赌博用书,但大伯公千字图里的图例基本上是马来西亚当地的人物/事件。也是大马华人文化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从先灵崇拜到民族意象 槟榔屿客家五属大伯公信仰的演变 b7-45_tra.pdf (xiao-en.org)
霹雳怡保坝罗古庙简史(中文) - 一庙一路 (angkongkeng.com)
大伯公VS观世音·不一样的千字图 -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斗母宫( Perak Ipoh Tow Boh Keong )
大陆的斗母宫一般供奉斗母元君,而怡保的斗母宫主座则是九皇大帝,九皇爷诞辰也是怡保每年最大的宗教庆典之一。 九皇爷的一种说法是 - 北斗七星星君加上左辅右弼两星君的合称。九皇斋节也多盛行于南洋华人聚集地,虽然赶不上今年的九皇爷诞辰,但查阅资料时发现很有趣一点 - 有些地方的庆典上会有乩童表演神灵附身,以铜针铜棒贯穿脸颊显示神威,这和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重要宗教节日大宝森节中,信徒背负卡瓦第枷锁的行为有许多共通之处。
人总要牺牲些东西才能证明神灵的召唤,而银霞的眼睛,是不是作为她世事通明的交换?
星光戏院 - 狮尾银星戏院 (Panggong Silver Star)

怡保现已不存名为星光的影院,最接近的应该是现已改造为多功能礼堂的银星戏院。
鸿图酒楼 (Hoong Tho Restaurant)


书中提及过的音乐 -
"蜜糖在你的右手,毒药在你的左手” - 源自印尼歌曲Madu Dan Racun by Bill & Brod
车里印度司机播放的淡米尔歌曲“那鲁姆伽耶” - Narumugaiye by A R Rahman, 银霞跟唱的那句是
“ You touched me only once (Orae oru theendal seiyya),then how it was my body bloomed (Uyirkkodi pootthathenna)”‘
巴布理发店里播放的塔布拉(Tabla)和萨朗吉(Sarangi) - 印度音乐中的传统搭配
大伯公诞唱的 “天光戏” - 由午夜开始表演至第二天早上。由於神功戏主要是演给神明看,所以「戏棚」多建於庙宇或醮场的「神棚」对面,以便神明欣赏神功戏。如果是打醮,筹办者亦会先进行移銮、安銮等仪式,迎请代表神明的「行身」到「神棚」观赏演出。 (我猜是粤剧)
另有一些直接提到名字的中文音乐 - 今宵多珍重、死了都要爱、苦酒满杯、月亮代表我的心、大悲咒、财神到、大地回春,都确是在南洋市井中会一再听到的背景乐。
乡愁四韵不甚常见,但既然作者颇费笔墨写了,斗胆猜测多少有其用意 - 乡愁四韵首唱于73年胡德夫演唱会,揭开了现代民歌运动的序幕。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初衷是 - 在舶来文化和乡土文明中努力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
流俗地全篇不离怡保,按说不离故土何来乡愁?- 但马来华人文化多年来在异乡的传承、挣扎和重建,也许是另一种乡愁的体现。
感谢音乐略考,我读完就记得乡愁四韵,然后又把民歌四十年的书册一拿出来看了一遍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