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的大师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海豹包宝 2022-11-09 05:28:20 广东

    哲学家没有家

  • 1 szgrcH 2023-04-29 13:54:03 北京

    这本书真没有《存在与时间》好看……

  • 2 寶寶批判 2023-07-22 21:10:50 上海

    一個黑暗的漿糊-日耳曼寶寶

  • 4 觉非 2022-06-04 22:41:57

    “哲学之路再一次重归黑暗”。 这本书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海德格尔,不仅思想的海德格尔,还有革命的海德格尔,道德不敏感的海德格尔,撒谎者海德格尔,告密者海德格尔等。海德格尔的思想气质与这系列身份相呼应,浪漫的、神秘的、激情的、充满历史使命感的;而深刻玄妙的另一面,是稀缺的现实感和泛滥的欲让“哲学掌握时代”的形而上革命激情,这是其积极参与纳粹革命而又很快抛弃希特勒转向荷尔德林的原因。战后海德格尔在何种程度上对此做过反思,说不好,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感到的那样,根底上他恐怕从未改变过。这为后来的极端反现代主义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 3 不惑之海 2022-12-03 22:06:14 浙江

    继席勒传之后读的第二本萨弗兰斯基写的传记,同样不仅仅是海德格尔的生平,也是存在主义的生平。叙述哲学的部分照例是晦涩的,但思想毕竟是人的思想,偶尔也能有共鸣即使对于愚笨如我一般的人。确实,他之后,哲学之路又一次重归黑暗,也许永远不会再有亮光了。

  • 0 2023-12-24 17:16:21 江苏

    为什么「爱」总与「是」相随? ……在时间的冥河里,展开、撵平,不放过任何一处褶皱……

  • 0 会打字的边牧 2024-02-06 23:33:49 广东

    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总是在当时的哲学环境中涌现的,而我感觉德国人对于哲学(科学似乎也是)的理解和哲学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与中国大不相同。|如果把人的本性理解为开放的时间域,那海德格尔确实像是建立起了一种哲学人类学。|哲学研究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与现实的关系到底如何;哲学的主题是什么,我越来越不解。

  • 0 lithium flower 2024-03-16 16:23:03 北京

    这个译者真的非常没有基本学术素养

  • 0 我爱古诗词 2024-03-16 17:18:40 北京

    “也许哲学以最强烈、最持久的方式向人们指出,人总是一个刚开始的新手。哲学探讨最终无非就是意味着当一个刚开始的新手。” 海德格尔说,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始于惊异、畏惧、忧虑操心、惊叹好奇和狂欢。 我们不要忘记,出生并不意味着入世的完成。在人的一生当中,人必须反复诞生多次。而且可能永远不能完全贴近世界。 弗里茨经常说,“在我们内部,在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活着某种能经受一切困境而无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几乎觉察不到的欢乐,即那种最本色的傻气的最后残余。” 在任何信仰面前展示的都是一道无根无底的深渊。人们怎样度过它呢?海德格尔年轻时靠的是纪律和传统。后来靠的则是果断决心,即决定主义。再后来,他依靠的就是泰然任之了:对它的信赖,任其左右。

  • 0 圆缺 2023-07-04 21:30:54 北京

    没读完,得空再读,海德格尔厉害,萨弗兰斯基也了得!

  • 0 HugoZ@(已黑化← 2022-07-25 15:02:14

    译名怪怪的,也许真的喜欢不上海

  • 0 sbtony 2023-10-30 01:32:46 北京

    读时恰逢人生事变,看完本书的那一刻西小协也结束了,不得不说非常drama。 一位非常复杂的思想家。萨弗兰斯基刻画得很好。

  • 3 子小 2023-01-07 14:03:32 四川

    讨论海德格尔是不是纳粹是没有意义的,这还不够明显么?海德格尔本人就是形而上学(“纳粹”)冲锋队的队长……即是没有队友的保护也敢冒险冲入黑暗的最深处。 反而是纳粹不敢直面“黑暗”而辜负了海德格尔……。

  • 1 方琢月 2023-01-06 10:12:40 湖南

    目前读到的覆盖面最全的一本海德格尔传记,把海德格尔和他的思想放到时代的整体背景来展示。思想和经历融合得很好。按时间顺序穿插了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的梳理和介绍,就算作为一本阐释海德格尔思想的书来读,也颇有创见。书中着重描绘了海德格尔和一些重要文化人的交往,例如胡塞尔、雅思贝尔斯、阿伦特、萨特、阿多诺、勒内·夏尔、保罗·策兰等,也简要地谈论了海德格尔和这些人之间的思想渊源。本书对海德格尔生平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有较清晰的介绍,例如他和天主教的决裂,他和阿伦特的情感纠葛,他与纳粹之间的短暂关系以及他日后对这段经历的态度等。海德格尔的经历表明作为个人的哲学家有可能反过来被他的思想所控制,它以两种方式摆脱了思想者自身:“一是这种思绪离开了从事思维活动的完全平常的个人。二是这种强大力量完全控制了思维者。”

  • 0 槿. 2023-01-16 23:28:03 湖南

    一本优秀的传记,一位极具特色的哲学家。

  • 0 tonystark 2023-06-24 19:35:33 重庆

    离校以前看完的最后一本。

  • 0 恶鸟 2023-06-25 18:14:18 浙江

    海德格尔极好的传记,后面又看到了阿伦特、雅思贝尔斯三者之间的纠葛

  • 0 旷清 2024-04-20 14:52:09 云南

    读罢,味同嚼蜡。并非海德格尔的传记就要如同他的书一样晦涩难懂、高深莫测,而是这本书通读下来没有多少亮点,乏味而无趣,按说传记不应该是描写这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吗?尤其作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是相当有争议的一个人,对于他与学生阿伦特的私情,对他启迪甚大的老师胡塞尔,跟纳粹的政治情节,随便想想,都知道这个哲学家是很有讲头的一个人,而书中对这些话题我需要拿着放大镜去找,才能找到对应的只字片语。相比较而言,前久读过李泽厚先生生前最后一本对话体传记《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比这本书不知精彩多少倍。我看得到借着李先生之口,对斯时斯人斯事,那么多理解——其中的因缘际会,写得又有深度,又有历史感。一本好的传记应该长得像传主,如果说对于李泽厚的关键词是休谟、儒家、康德,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锐利、深刻我全没看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