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师道 短评

热门
  • 13 不知 2021-07-11 22:41:59

    从攒稿的书里看如何学习—— 1.数学、外语、计算机 2.读原著,一读再读,读不懂继续读,读完了继续读。 3.早日找到方向,扎下去。 4.交流、会议、论文、翻译,该做什么做什么,多参与,做着做着就会了。 最后一点遗憾,讲述车铭洲先生的为学和为师、为人之道的书里,其子车颂先生的名字贯穿头尾,常常闪现。而师母虽然被交口称赞,个个感恩,却只知道是山东农村的热心大姐式人物,未能留下名字,美中不足。 想要留下一点浪花,还是得独自趟出一条路来,为社会公众创造价值呀。

  • 5 momo 2021-04-16 15:45:31

    不仅是以学生为友,更是以学生为贵

  • 3 恩底弥翁 2021-06-06 00:31:32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 7 王建KINGSWORD 2021-05-03 17:19:28

    从李连江老师的公众号里购买了此书的第一版,即4月份就拿到了CIP里说是5月份出版的书,而当时,车老师已仙逝矣,车老安息!我只是一个哲学爱好者,在不知名院校教书。回首8年已过矣,书里所提车老师的教育之道,以及学习之道,仍不觉让我震动,甚至振聋发聩,如芒在背:原来我离一个好老师越来越远,也离一个好的学术者越来越远。在工具理性主导教育的今天,似乎作为个体的教师愈来愈无力改变,最终不得不成为一个螺丝钉,或者一个齿轮。我常怀有深深地无力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虽说一个有个声音在说,以后的世界将是年轻人的,以后将后越来越好,所以要乐观,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做好事情只是基本要求,"那不重要",关键是做好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时常让我陷入到苦恼之中。如果车老师看到我如此,不知会作何感想

  • 2 𝓜𝓪𝓷𝓰𝓵𝓲𝓪 2021-11-02 19:50:57

    哲学、师道,其实到最后不过是人道。做问心无愧之事,无视天下可笑之人!

  • 0 R.Peng 2023-03-12 23:54:39 北京

    20230312

  • 1 青也 2023-04-22 23:42:10 湖北

    总体真挚热切如昨日事,部分官腔场面话,食之如梗芋难下咽,或为遗憾。每篇文章注释篇目作者求学历程、职位变更,阖书彼相较思之,也有诙谐暇趣味。除车铭洲老先生三篇自述外,江怡、朱国钧、梁骏、李连江四篇回忆稍好。鼎鼎大名、出色学生连江学弟(兄)近乎贯穿全书,还有温和亲切、待学生如子女而常为学生的初生子女织衣制鞋的“乡村老太太”师母也常现各人笔端,我倒受了首评的误导,以为她的名字真泯消众人矣,其实这位老人家也是有名字的,在李连江长之又长之长文又添繁之又繁附录结尾终末处,第204页:师母的名字与她本人一样又普通又不凡:张淑贞。

  • 0 缪斯 2022-05-07 21:52:16

    能看到一些八十年代青年学者的求学之路、发展路径。有一定的收获。

  • 0 Amber琥珀微光 2024-01-15 23:50:27 新疆

    师生情如此,夫复何求

  • 0 Bora Bora 2021-05-13 16:57:39

    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慧、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

  • 0 ruarua 2021-07-06 11:44:21

    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毕业论文的致谢篇汇总。对导师(或老师)往事的回忆确实让人感受到车老师及夫人的温暖,但所找写文人无一例外均是事业有成的学生,倘若能找车老师的其他学生,同事,视角也更多元化。

  • 2 GALAXY 2021-06-09 14:38:40

    政治学老师赠书。收录的是南开“车门弟子”写给老师的回忆录。虽然这种体裁难免掺入杂质,但开头和中间部分还是真挚的。 得以管窥八十年代风貌,质朴而鲜活,学习哲学也正是参悟师道,求学是撞钟,教育是鼓舞。为什么网络教学不可能取代学校?因为智慧的载体不是知识能力,而是音容笑貌。

  • 0 夜航船 2023-08-09 14:41:44 北京

    补标 2022.7

  • 0 Alex 2024-08-25 20:11:14 德国

    车的自述很好。学生的文字读到后面几篇有些审美疲劳。

  • 1 天玑xp 2021-05-20 10:28:02

    笃志于学,关爱学生,传承师道

  • 2 Hg 2021-04-29 09:09:09

    师道传承,任重道远!

  • 2 一期一会 2021-04-29 09:16:02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车老师,他们或知名或平凡,但都让学生们活出了最好的自我~推荐这本书,好看!

  • 1 马朝晖dut 2021-04-24 13:07:59

    作为刘宏伟教授的学生,看到老师的回忆,方才醒悟,原来日常并不觉得的“悄然出现”,都是老师的“故意”使然,老师的引导,在为学、为事、为人中缺一不可,也更加弥足珍贵。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