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国的志愿事业既不是“土特产”,也不是“舶来品”。那么,在本土和国际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志愿事业如何将传统的仁爱与现代的效率融合,即如何理顺利他与利己,自愿与义务等一系列理念,如何面对当前的发展困境、担当起治理职责,都亟待探讨。为了既能从我国语境出发,也能与国外理论对话,本书基于对过程视角的引入,在“启动—落地—再生产”的框架下对青年支教者展开了分析。分析资料来自于2011年对北京、成都10所高校内支教组织的问卷调研、访谈和其他文本材料,以及后续与部分支教者进行的回访。结合这些材料,本书对志愿资源的动员机制、志愿者的动机、志愿服务如何落地、志愿如何在行动和价值上再生产等各个议题展开深入分析,回应我国志愿服务何去何从之问。
写书也要标题党,整本书除了开头和结尾提到仁爱和效率,中间基本没提过。结论:看这本书不如直接读作者论文更有效率。以及为什么要用“志愿”这个概念,感觉学术脉络里多用 慈善 公益 第三部门 社会组织 之类的概念。
很精彩的一本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学习之余,总会参加各种如支教、志愿等公益慈善相关的活动。然而,认真严肃地对这些公益慈善活动在理论上进行反思与探讨的学术文本并不多见。本书恰恰能能从身边的数据和案例出发,上升到志愿事业本土化的理论高度展开理论分析,深刻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独特行动逻辑。特别地,书中作者特别探讨了西方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历史基础,并将其与中国社... 很精彩的一本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学习之余,总会参加各种如支教、志愿等公益慈善相关的活动。然而,认真严肃地对这些公益慈善活动在理论上进行反思与探讨的学术文本并不多见。本书恰恰能能从身边的数据和案例出发,上升到志愿事业本土化的理论高度展开理论分析,深刻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独特行动逻辑。特别地,书中作者特别探讨了西方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历史基础,并将其与中国社会本土的传统加以比较。这一宏大的比较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我们日常思考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路,让我很受启发。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9人读过
> 65人想读
订阅关于仁爱遇上效率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一碗饭 2021-10-25 18:58:55
写书也要标题党,整本书除了开头和结尾提到仁爱和效率,中间基本没提过。结论:看这本书不如直接读作者论文更有效率。以及为什么要用“志愿”这个概念,感觉学术脉络里多用 慈善 公益 第三部门 社会组织 之类的概念。
0 有用 黑眼圈小姐 2022-08-25 21:52:26 福建
很精彩的一本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学习之余,总会参加各种如支教、志愿等公益慈善相关的活动。然而,认真严肃地对这些公益慈善活动在理论上进行反思与探讨的学术文本并不多见。本书恰恰能能从身边的数据和案例出发,上升到志愿事业本土化的理论高度展开理论分析,深刻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独特行动逻辑。特别地,书中作者特别探讨了西方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历史基础,并将其与中国社... 很精彩的一本书。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课业学习之余,总会参加各种如支教、志愿等公益慈善相关的活动。然而,认真严肃地对这些公益慈善活动在理论上进行反思与探讨的学术文本并不多见。本书恰恰能能从身边的数据和案例出发,上升到志愿事业本土化的理论高度展开理论分析,深刻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独特行动逻辑。特别地,书中作者特别探讨了西方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历史基础,并将其与中国社会本土的传统加以比较。这一宏大的比较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我们日常思考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路,让我很受启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