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墙之城的书评 (10)

侯深谈《无墙之城》与美国城市环境史
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师从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先生,致力于美国环境史、城市史的研究工作,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著有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U...
(展开)

一部环境伦理视野下的城市环境史著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拆除城墙的事例屡见不鲜。1911年11月革命派光复上海之后,随即通过决议拆毁上海城墙。上海城墙的修建最早可以追述到明朝嘉靖年间,其修建带有防范倭寇的军事自卫性质;在1845年上海划定租借之后,城墙又在文化上被赋予了区分“华”“夷”的意义。同样... (展开)
重建城墙——“无墙之城”生态悖论的出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 ——《撒迦利亚书》第2章 “城墙的有无,标志着现代与传统城市的边界。”这是侯深在《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中开篇便已经提出的论断,城墙的出现,是人类聚居框定边界的文明产物,无论是中国还是... (展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读《无墙之城》
在上海近现代工业化时期,黄浦滨江一直是重要的工业岸线、交通要道和转运站,汇聚了大量的产业、人口,对城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以各具特色的人造景观为主题,重新向公众开放,成为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生动实践。除了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建立一个重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