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的原文摘录
-
现在再回头看之前的采访,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追问的必要。 (查看原文)
-
记者接着用英文问:“能不能随便和我们分享几句里面的经典台词?”韩庚笑着对记者说:“你是要考我英文吗?你再说一遍我听下。”记者重复了一遍:“Can you share some of the lines from the movie with us?” (查看原文)
-
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的答案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精彩,反而有趣的提问、得体的态度,哪怕记者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回答,会让整个新闻变得更有意思。 (查看原文)
-
这时二老板说:“我能理解记者们的努力,在所有资讯节目雷同的时期,人的不同才是最大的不同。把人培养起来,就不愁节目改变不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后期包装一定要紧跟节目内容,不然观众同样会认为节目一塌糊涂。” (查看原文)
-
我一点都不害怕与大老板争吵,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方面,我具备天然的胆量。 (查看原文)
-
也许,面对严寒,我们早已能够集气成冰,化冰为剑,胜利之后,蒸发得利落又无踪迹。可面对理解时,这些利器全化为水,流淌全身,需要排解。 (查看原文)
-
在中国,求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么是当事人不配合,要么是检测机关不配合,所以有的时候为了得到准确的答案,我们的记者不得不采取偷拍的方式。 (查看原文)
-
后来我才知道,大染一直特坚强,对方叫了很多人,抢机器,抢手机,不停地威胁大染,她始终保持淡定,后来做笔录,指认打人者时也很淡定。直到当地公安局长赶来,对她说:“是节目组让我来接你们的”,她转身便流出了眼泪,她说那时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胸口插进了一把温柔的匕首。 (查看原文)
-
一个人的坚强不是看他外壳有多硬,而是看他的伤疤有多深。
最终,我们把自己磨砺成不害怕任何伤害,却开始害怕一种创可贴式的关怀。
有时,柔软或许比强大更具力量吧。 (查看原文)
-
有一种孤独是
读书的时候,最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但比被点到名字更为在意的是,老师念错自己的名字。被念错名字的时候,大家哧哧地笑,那一刻感觉很寂寥。 (查看原文)
-
有人说:“同哥,谢谢你,最近的工作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你总说我有时兴奋过头,精神不集中,其实我是怕没能够及时回应你的需求,让你失望,所以才一直观察你在做什么。” (查看原文)
-
2003年,我刚毕业那会儿,精神高度紧张,感觉自己进入社会的那一刻,整个人便变得毫无重量感,陌生人给我投来一秒的目光都能让自己镇定。 (查看原文)
-
那时我和小同事一样,希望有人在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让他们等太久的时间,也不希望他们把我的名字当成一个语气助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查看原文)
-
少年时的我,觉得名字就是咒语,念到时就必须显得不太一样。 (查看原文)
-
初识的网友说:“你怎么回事,怎么完全搞不明白你?”一旦别人这样评价,我就贱兮兮地觉得自己真棒!让人摸不透!好像让人摸不透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但幼稚的我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一个人连朋友都没有几个,还整天演戏让人摸不透,演给谁看呢?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不需要扮演另一个人,尽可能让有交集的人尽早地了解自己。被人更多理解,才是减少内耗的方式——除非你想一辈子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查看原文)
-
曾和一位前辈聊到招聘新同事的个人标准,不约而同地说到了社交工具账号,如果应聘者不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好感度便少了30%——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建立社会个人标签的意识。如果前十条微博大都是转发内容,而没有个人原创见解,好感度继续降低——说明这个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人的微博大多数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好感度基本消耗完毕——一个没有自己钻研方向的人,工作起来也应该是没有情趣的吧。 (查看原文)
-
每个人都从沼泽而来,越过坎坷之地。只是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很多困难、很多事,忘记了一些不想随身携带的痛苦,只记得一些令人愉悦的回忆。我忘记了自己也曾经那么在意别人的期望,忘记了当时自己全神贯注的紧张感。 (查看原文)
-
一个对自己名字敏感的人,多少都是一个在意自己的人。我曾经担心他们会因为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迷失,现在发现多虑了。那些打了鸡血的90后同事经过那一段之后,渐渐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如何与人沟通,对工作比其他人更加负责。名字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做不到如雷贯耳,也要赫赫有名吧。 (查看原文)
-
有一种孤独是
当所有人都在埋头解答一道公式时,你已经有了答案。第一次兴奋,第二次享受,第三次习惯了。之后,开始孤独。 (查看原文)
-
一本杂志的月度主题,就像阅读者的一处死穴。我总认为买了这些杂志,死穴就会随之不见,于是就一直买,但从来不看。每次要搬家的时候就很头疼,不知道那些从未翻阅过的杂志应该如何处置,只能把那几篇主题文章撕下来存好,然后过几年搬家时再扔掉……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