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中国作家富豪榜”横空出世,成为文学圈内最火爆的话题。之后每年发布,都会攻占媒体头条,引发万人争议。因不满应试教育制度而退学的制榜人吴怀尧,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8年3月,吴怀尧再度发力,推出了独自担纲制作的《怀尧访谈录》,颇有创造性地通过博客方式,对话中国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者。近日,《贡献者:怀尧访谈录》由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成书,并再次成为文化界的一个话题。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怀尧访谈录”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吴怀尧。
富豪榜出自退学青年
记:怎么想到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
吴:我在《财经时报》做记者时,做了一个有关80后商业富豪的策划,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了作家洪峰上街乞讨的消息,突然觉得很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作家的生存状态:为什么有的人穷得叮当响,有的人富得流油?于是就萌发了做一个中国作家的“富豪排行榜”的念头。
记:很多人说这个榜单并不能代表什么,这些数据到底怎么来的?准确吗?
吴:从接触作家本人开始,再深入出版社和书店,我想这个结果应该八九不离十。第一个榜问世后,发在《财经时报》上,各大网站开始转载,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大家没有想到,原来中国作家居然可以这样富有。
记:但一些上榜的作家似乎对此不感冒。
吴:2006年的首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当时余秋雨以1400万元位居榜首。后来他在博客中对“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出了回应,他认为我错把伪书和盗版书收益计算在内,但同时强调,“不管怎么说,这个财富榜证明,只要是印有我名字的书,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对于这个事实,我有一种超越经济数字的喜悦。”作为制榜人,我只是如实写出我所了解到的事实,对于余秋雨的回应,我未做解释。让我意外的是,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却在博客发文,指出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虚伪,“一方面不敢承认自己赚了这么多钱,另一方面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书卖得有多好,想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赚钱最少、书又卖得最好的作家,让人给他贴上一个‘德艺双馨’的标签。用我的话说这就是‘假招子’……那些不承认赚那么多钱的作家可能赚得还要多。”
不能只关注作家的口袋
记: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档文化名家访谈的?
吴:英国人曾经说:“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要失去莎士比亚”,文化精英对国民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就我观察,当下文化界既能坚持独立性又不被边缘化的文化人极为罕见。更多的人要么欺世盗名,在一帮跳梁小丑的簇拥下,成为伪大师;要么躲在笼子里面做学问,地动山摇也闷不吭声。少数在阳光下有尊严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又面临被误读或忽略的可能。如何才能使得文化界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并且这些声音在大众中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于是我想到了用访谈录的方式推举文化界贡献者。
记:《怀尧访谈录》与“中国作家富豪榜”推出后,都给人平地惊雷之感,我想知道,它们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
吴:文学与公众始终有距离,“作家富豪榜”是把作家整个群体推到公众面前,首先让大家知道,哦,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穷困潦倒,写作致富也很了不起。这会起到一个纠正作用,同时提高大众对作家的关注度。而《怀尧访谈录》则是大海捞针,是沙中淘金,采访对象是以文化上的贡献、思想上的价值、艺术上的成就为准则。呵呵,不能总是关注作家的口袋呀,还得关注他们的脑袋。
记:你自己期待《怀尧访谈录》的读者是哪一类?
吴:年纪大的人容易成为老顽固,太小的又有郭敬明照顾,这本访谈录,我更希望同龄人能阅读,我想借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喜欢采访有人性的人
记:你喜欢采访什么样的人?选择一个人说说你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吴:2001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公众人物”的陈丹青,在一个公开场合,激扬地说:“我们小时候在弄堂口,要是看见如今长得像谢霆锋这样的小白脸,二话不说过去就是几个嘴巴,不为别的,谁叫他看上去那么小资产阶级呢。”2008年11月23日晚上,在北大的百年世纪大讲堂,陈丹青和贾樟柯围绕电影《小武》展开对话,我和几个朋友也去了。当时台下座无虚席,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一身黑衣的陈丹青精神矍铄,基本上是有问必答。退场时,有个男同学冲着台上大喊:“我爱你!”当主持人请求嘉宾在对观众讲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陈丹青努努嘴:“没什么好说的了,我想去撒尿了……”全场哗然,掌声沸腾。我比较喜欢这样能坦诚展露人本身具有人性的、本真的、朴素状态的人。比较反感随时随地带有工具人格特征的人。
抄袭就像随手捞了一副拐杖
记:“作家富豪榜”上有很多80后作家,可抄袭的丑闻,也大多是在80后的身上发生的,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是创作压力大,是创作灵感的枯竭,还是纯粹为了钱,或是他们在道德上有所欠缺?
吴:你列举的原因,不仅是80后作家所面临的吧,我看到的是很多其他年代的作家有同样的困惑。新近因抄袭他人作品而被作协开除的遥远不就是例子吗?我觉得作家好比奶牛,有些奶牛的产奶量不够高,书商和市场又不停地挤奶,最后就可能发生掺水增加重量的现象。
记:在你接触的80后作家中,他们自己对抄袭这种现象怎么看?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足够让他们羞愧的事情吗?
吴:80后作家起步相对晚,从新概念算起,也就十年的光阴。其中有些人急于求成,为了走得更快,可能顺手捞了一副拐杖,但事后又不承认,在我们这样的道德大国,此类做法当然会受到抨击。我想当事人肯定也有悔意。作为旁观者,我们在批评之后,拭目以待。
全民读书作家才能有钱
记:自从有了作家富豪榜之后,作家这个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变化,现在人们写作,已经开始更多地考虑钱的问题了,你觉得作家为了钱而写作是好事还是坏事?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吴:据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在参观巴黎圣母院时,无意中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处发现墙上有手刻的字:命运。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给了雨果无限的遐想。后来他决意就此写一部小说。由于和出版商签有合同,雨果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交稿了。这部作品就是《巴黎圣母院》,它奠定了雨果的地位和名声,也为他带来了经济收益。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作家是不是为金钱写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写出了一部好的作品,留下了一些不朽的音容。
记:你认为在中国,作家单纯依靠写作,可以成为史蒂芬金那样的亿万富翁吗?如果不能的话,是哪些条件限制了他们?
吴: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得黄金百斤”,章太炎一联“寿序”“付三万银洋”。这说明富豪作家我们从前就有。从理论上讲,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该出现很多的史蒂芬金。但是就当下而言,我觉得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读者数量本身有限,而太多选题重复的图书又分流了有限的读者,如果能实现全民读书,那么作家就会成为最富有的人。
我能冲上自己的榜单
记:你会为钱而写作吗?
吴:哈哈,强扭的瓜不甜,我相信写作会带来金钱,但不会为钱写作。假如我在为金钱写作,我相信我一定会冲上我的榜单!那我就成为了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哈哈。
兴趣在哪财富就在哪
记:你高二退学,在北京却整天和文化界人士打交道,说说你对文凭和知识的理解。
吴:文凭不过是一张盖了章的纸,有很多人需要,但我不在此类。知识要看什么样的,凡是老师让背的,考试要用的,建议不要太当回事。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和快乐生活。
记:给正在就业恐慌中的大学生提一点建议,给你的80后群体提点建议。
吴:诸葛亮生前给他的儿子留下一篇家训《诫子书》,里面有两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篇文章,全文不过百字,但是讲了很多道理,建议没看过的大学生读一读。上天是很公平的,你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这好比爱泡网吧打游戏的,十有八九是反恐精英,长得帅喜欢谈情说爱的,身边肯定不缺“裙子”。(本文来源:春城晚报 记者瞿腊阿娜)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03/24/content_11062697.htm
春城晚报专访吴怀尧:读书的人越多作家越有钱
|
> 去贡献者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大学生必读的十本书:《怀尧访谈录》等([已注销])
怀尧访谈录:独立思考的榜样(合肥晚报)(蜜蜂书店)
怀尧访谈录:一本专门写给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访谈录(蜜蜂书店)
怀尧访谈录: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群像(蜜蜂书店)
吴怀尧:文凭不过是盖了章的纸(三秦都市报)(蜜蜂书店)
Mark,适合传媒领域一展拳脚的人借鉴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