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书评 (76)

人的三层自我:小我、实我、本我
一、人的三层自我:小我、实我、本我 a.小我,是虚幻的、动荡的。大家都很熟悉,艾克哈特的《新世界》讲述的非常好,区分小我和真我。 b.实我,是霍妮的概念,指现实自我,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总和。 当下我们生涩、拧巴、自我攻击、笨拙、油腻、浮躁,...
(展开)

这本著作是为上位者而写的
l全书总计81章节,前37章节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经主要讲述世间万物的总规律,德经则主要讲述人领悟到的“道”,我理解为正确的为人处世准则。 道经的内容已经属于哲学范畴了,阅读过程中,觉得最难理解的便是第一章节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随着阅读...
(展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本书的写作原因很道家,老子辞官隐退,经过函谷关,在守关员尹喜再三请求下,才愿意著书立作,回答一下“玄之又玄”的问题,有些违背了《道德经》开篇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和“不言之教”。 老子有点啰嗦,道理反复在讲,《道德经》5000个字,在一个大前提下,即万事万物...
(展开)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系青年”
最近流行一个词语——“道系青年”,指的是90后00后群体热衷于去道观烧香拜仙,去道观做义工积德行善等等,或是不拘泥于传统主流的规范和价值观,躺平摆烂,把对生活的追求寄托于在道观算命求财...... 当然,做这件事或许会让你有短暂新奇的体验,但拘泥于形式的表面功夫,回到...
(展开)

从《道德经》到“无为”
只读了原文和解析,其实思考的少之又少,但还是让我从浑浊中安静下来,我读书总是要从无数个想法中找一个我认为当下最有趣的写一写,今天要写的就是“顺应”。 小学课本历史课本里的“无为而治”也不是我曾经认为的“无所作为”,而是而是一种“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对...
(展开)

《道德经》章节感悟记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书的第一章节,便是一个“度”字的玄妙所在,一个度字在行动;任何事情不能不去想,同时也不能想太多... (展开)
《道德经》的一点读后感悟
面对如此浩瀚,如此伟大的巨作作出一点感悟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感悟仿佛就是自我对此在的一种评价,一种收货。评价显然是毫无资格的。而收获却是巨大的以至于无法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于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唯一的感受就是自我心境越发趋于平和。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认真...
(展开)

道家老子思想,为什么登不上主流政治舞台?
中国从老子孔子起,便有了中国古代哲学,先说老子,是因为老子比孔子大差不多二十岁,老子的哲学思想比孔子早。 但是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即他为什么会提出“无为”的道学。 老子以前的几百年,是春秋五霸时期,不难想象,各方诸侯势力盘踞,互相侵伐,灭国破家不计其...
(展开)

读就是了-道德经诵读一千遍完结
翻开那本边角卷起、纸面泛黄的小本本,里面是我逐章默写完的《道德经》,看着熟悉的字迹、想起通勤路中默诵的画面,如潮水般漫过心间。从最初一天诵读一遍全文,到后面发愿诵读一千遍,从150遍的坚持,到300遍的初尝益处,再到500遍的深刻自省、800遍的豁然开朗,直至圆满完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