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
历时两年,辗转六国,
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 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
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
历时两年,辗转六国,
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 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
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
——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作者简介 · · · · · ·
宫下洋一
1976年出生于长野县。记者。18岁只身赴美,就读西弗吉尼亚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生院,获国际学硕士学位、新闻学硕士学位。掌握法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多门语言。以法国和西班牙为阵地,在世界各地取材。代表作有《寻找卵子:探访世界不育、生殖医疗现场》(获小学馆非虚构文学大奖优秀奖)等。
目录 · · · · · ·
请告诉我您的职业/美好的离别/有日本患者吗?
带着丈夫的情书面对死亡
死亡的四个条件/最后一天
拜访EXIT
剩下的人生,还有16个小时
· · · · · · (更多)
请告诉我您的职业/美好的离别/有日本患者吗?
带着丈夫的情书面对死亡
死亡的四个条件/最后一天
拜访EXIT
剩下的人生,还有16个小时
无神论者/离别时分的玩笑/“来生再见”
第2章 我死的那天开个派对吧[荷兰]
合法化的历程/全部死因中4%为安乐死/意外相遇
安乐死意向者们的共同点
我是船长/派对开始了
老年痴呆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吗?
何为家庭的纽带?/痛苦无法测量
补章Ⅰ明明可以活着,却选择死亡的理由[瑞士]
“只是走下坡路而已”/“Thank You”
第3章 精神病患者可以安乐死的国家[比利时]
不可逾越的道德规范
追求完美的少女
戴着假面生活/无法断定为“抑郁症”/可以去死的欣慰
遗属的幸福会到来吗?
有所隐瞒?/“要享受人生哦”
安乐死是遏止力吗?
反对派的意见
第4章 选择“生”的女人与选择“死”的女人[美国]
《尊严死亡法》成立之前/“离您能选择死亡还早着呢”
在YouTube上宣布自愿死亡
与布列塔尼的约定/“再也不会放开你”/剩余生命6个月/
没有自杀意愿/感受到死期/“希望将来有一天他能成为父亲”
幸亏没有选择安乐死
拒绝治疗之时就是终末期/“4W”人群/ 与其说是病痛,不如说是恐惧在召唤死亡/医生的使命是什么?
第5章 是爱?还是自私?[西班牙]
天主教会的影响
成为《深海长眠》原型的男子
生存是“义务”吗?/明明连家人都算不上/出乎意料的答复
选择让12岁女儿死去吧的夫妇
“爱你至死不变”/酷刑开始了/与痛苦一起活下去
半年后的再会
补章Ⅱ 与普莱西柯的对话[瑞士]
22年的病榻生活/“不会失去爱”/医生的违法行为/ 询问桥田寿贺子的联系方式/对她的协助是错误的
第6章 被称为杀人医生的人们[日本]
违反刑法
日本首例“安乐死事件”
“不会再回来了”/小声的怒吼/胆怯的老母
消失的“教主大人”
病历卡传递的信息/从局外人的死到局内人的死/“冷静下来的话,就不会去做”
我干的事情是杀人吗?
为什么争到了最高法院?/遗属的证词
来自LIFE CIRCLE日本会员的电话
通往瑞士的门槛
接连不断的信息
结语
世界各国的安乐死动向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016年3月上旬,我和加拿大男士麦克•黑尔(化名)交换了一段时间邮件。那时我正在荷兰采访。 卡尔加里出生的他罹患晚期癌症,病情每天都在恶化。他预定3月19日,在巴塞尔由普莱西柯协助自杀。为了见他,我订购了去巴塞尔的机票。然而,黑尔离开家,到达中转机场多伦多几个小时后,发来了一封邮件。 非常不幸,这周我的病情恶化了。我和妻子星期二离开家,却在多伦多机场接受了紧急救治,结果被送回了家。虽然未能实现去巴塞尔的愿望,但我祝愿你的新闻采访将来能够获得成功。 我担心他会不会就那样撒手人寰了。在回信邮件里,我一面对不能见面表示遗憾,一面询问在去往瑞士的途中发生了什么。 “如果麦克没读到这份邮件,而是艾玛(化名,麦克的伴侣)在读,能否告诉我后来怎么样了?” 我没有得到答复。 希望LIFE CIRCLE协助自杀的外国人,必须不远万里来到瑞士。这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了解到,瑞士国内的患者可以接受医生上门进行协助的服务,而外国人即使申请书得到许可,也有可能因病情恶化而无法启程。令人觉得讽刺的是,3个月后,加拿大承认了协助自杀合法。 同时期我还收到普莱西柯寄来的其他邮件。自从她与我相识以后,在拜访可能可以为我提供采访素材的患者时,她一定会给我发邮件。在与各国患者用邮件交流时,她总是会加上一句: 有位热心的日本记者正在写一本关于安乐死的书。他在寻找可以采访的患者。请考虑一下。 或许是出于临死前想要留下点痕迹的想法,很多患者宽容地接受了我单方面的请求。他们在邮件中向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病情。 据说,这次普莱西柯要协助自杀的,是一个与迄今为止的患者类型都不同的人。她并不是死期将近,今后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她所患疾病的病名为多发性硬化症(以下简称MS)。 世界约有230万人患有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补章Ⅰ明明可以活着,却选择死亡的理由[瑞士] -
活着是权利,而不是像我这样是义务。作为义务我活了29年4个月零几天,即使将这些都放在天平上衡量,也找不到幸福这两个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生存是“义务”吗?/明明连家人都算不上/出乎意料的答复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安乐死现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安乐死现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 更多书评 68篇
论坛 · · · · · ·
笑死,这本书某宝不太好买 | 来自Tevildo | 1 回应 | 2023-02-01 19:46:19 |
安乐死 | 来自我还行吧 | 1 回应 | 2022-01-10 01:27:48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
小学館 (2021)暂无评分
-
小学館 (2017)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66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安乐死现场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毒妇脸少女心。 2021-08-01 14:08:35
「现在我还可以走路,喝东西,独自外出旅行,以及结束自己人生。」
32 有用 袖剑飞吟 2021-05-19 17:38:51
惊讶于“察哈尔中尉”阅读之粗糙,与书中内容不符之处颇多。详情可见我的长评。 原评:医学是为延长人类寿命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死”为目的的医学的历史则不过数十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安乐死”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抱着这些疑惑,记者宫下洋一踏上关于安乐死的采访之旅。 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考虑放弃生命?人的自由是否包括“放弃自由的自由”?生与死是一体... 惊讶于“察哈尔中尉”阅读之粗糙,与书中内容不符之处颇多。详情可见我的长评。 原评:医学是为延长人类寿命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死”为目的的医学的历史则不过数十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安乐死”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抱着这些疑惑,记者宫下洋一踏上关于安乐死的采访之旅。 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考虑放弃生命?人的自由是否包括“放弃自由的自由”?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人为何活着”与“人为何想死”紧密相连,这样的终极话题,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安乐死现场》提供了思考的多向维度。 (展开)
2 有用 catamy 2021-06-21 09:32:01
很不错的一本纪实,多维度多角度提供思考。若无法想象死,不如认真实践生吧。
75 有用 YUANYUAN 2021-07-06 15:34:09
准确的安乐死法案,最早是在荷兰被认可,接着,扩散到了北欧圈。现在,美国的部分州,加拿大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相比起来,安乐死在亚洲圈依然是忌讳莫深的话题,为什么在这里无法展开安乐死的讨论呢,我很赞同鸟取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安藤泰至的观点——连讨论生与死、合宜医疗手段的土壤都没整顿好,讨论安乐死是本末倒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享有“尊严死”,但“安乐死”并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实现“尊严死”的途径,如果文化上... 准确的安乐死法案,最早是在荷兰被认可,接着,扩散到了北欧圈。现在,美国的部分州,加拿大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相比起来,安乐死在亚洲圈依然是忌讳莫深的话题,为什么在这里无法展开安乐死的讨论呢,我很赞同鸟取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安藤泰至的观点——连讨论生与死、合宜医疗手段的土壤都没整顿好,讨论安乐死是本末倒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享有“尊严死”,但“安乐死”并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实现“尊严死”的途径,如果文化上连讨论死亡和癌症都是禁忌,连讨论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都是模糊的话,是没有足够成熟的思考来承接“尊严死”的,可以说,这并非法律来规定或不规定就能决定的,应该成为每个人面对生命和疾病时该去思考的严肃问题。 (展开)
22 有用 当心马路骗子 2021-07-15 19:49:59
这段感想其实来自欧洲杯那张照片:埃里克森倒在球场上接受医生紧急救治的时候,丹麦队球员在他身边围成一圈挡住无孔不入(无贬义只是陈述事实)的摄像机相机的拍摄,以示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 其实这本书也是一样的,作者在书里讲述了欧洲和日本对ALS多个案例,分析了讲究个体的欧洲文化(其实欧洲地域也造成了差异,比如瑞士,荷兰,西班牙)和“受困于”集体(公司,家庭等)的日本(东亚)文化对ALS的不同态度,看法,... 这段感想其实来自欧洲杯那张照片:埃里克森倒在球场上接受医生紧急救治的时候,丹麦队球员在他身边围成一圈挡住无孔不入(无贬义只是陈述事实)的摄像机相机的拍摄,以示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 其实这本书也是一样的,作者在书里讲述了欧洲和日本对ALS多个案例,分析了讲究个体的欧洲文化(其实欧洲地域也造成了差异,比如瑞士,荷兰,西班牙)和“受困于”集体(公司,家庭等)的日本(东亚)文化对ALS的不同态度,看法,立法,具体的实施措施等。但归根结底,个人认为ALS还是一种对生命表示尊重的途径,因为至少是在现阶段,社会很难明确定义ALS是对是错,甚至根本就没法定义什么是ALS。所以一定程度上,这本书还是在讨论不同文化对生命的态度和认知,只不过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载体。 即使这样ALS在我国依然不可说,也是荒谬。 (展开)
0 有用 lanfeitiao 2023-03-24 13:44:52 广东
感受最深的倒不是主题本身,而是作者的身份,一个日本出生在海外旅居了20多年的记者,这种in-between给了他独一无二的视角
0 有用 小钱袋子 2023-03-22 12:58:02 浙江
断断续续磕磕绊绊读完的
0 有用 scdo-ck 2023-03-19 17:19:12 广东
死亡按理来说是个体的权利,但情理上却不是只是个人的事。在重亲情联系的国家,安乐死不见得安乐,逝者已逝,但身边的人会带着怎样的情绪活着很难说。曾经看到一个台湾老人家在瑞士在家人簇拥下安乐死,这大约是最好的归宿了。可能不想经受病痛,不想失去尊严(才有了尊严死的说法),人生太艰苦,所以才想安乐死,但在东方国家可能被判定为自私、杀人,毕竟某些情况下确实难规避一定的犯罪想法在其中,故也能理解国外的安乐死申请... 死亡按理来说是个体的权利,但情理上却不是只是个人的事。在重亲情联系的国家,安乐死不见得安乐,逝者已逝,但身边的人会带着怎样的情绪活着很难说。曾经看到一个台湾老人家在瑞士在家人簇拥下安乐死,这大约是最好的归宿了。可能不想经受病痛,不想失去尊严(才有了尊严死的说法),人生太艰苦,所以才想安乐死,但在东方国家可能被判定为自私、杀人,毕竟某些情况下确实难规避一定的犯罪想法在其中,故也能理解国外的安乐死申请需要本人申请且有医生诊断书。 (展开)
0 有用 陈甸甸 2023-03-18 11:32:51 北京
作者明明有这么可贵的亲历安乐死现场的机会,却只做到了简单记录(甚至可以说草草记录),缺乏更系统的视角。带着观点和预设立场出发不是错,但如果绕了一圈也只想宣导东亚家庭观大可单写一本日本安乐死现场。
0 有用 spanishspell 2023-03-15 11:15:54 上海
对于这个时不时会掀起讨论的话题,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来自和我们文化传统类似的日本传记作者。在梳理了世界上安乐死先驱国家的政策和案例之后,作者的总结和之后再版更新的近况尤其精彩,通过安乐死或者协助自杀结束生命的人在欧洲竟然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安乐死究竟是个人人权的声张还是对生命的藐视,这样的讨论或许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