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是一本特别“许宏”的书,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方式。尽量客观,使用中性词汇,摆事实,综合判断,但是提出个人看法的时候也毫不手软。这一直是许老师可爱的地方。
在某种奇怪氛围下,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讨论,结果最后却连那个呼之欲出的结论也不敢讲出来,只能左顾右盼婉转折冲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变成了小声逼逼。我认为当下为人所谈之色变的“中华文明西来说”(至少是推动跨过文明门槛的关键技术的传播)其实在考古证据和科学论证上并不存在太大障碍,让假说变为普遍接受的公论不过是临门一脚的事情,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有些人一直尝试在无可辩驳的考古资料面前,采取或视而不见,或春秋笔法,或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标准,或在理论遭遇矛盾之处果断双标的诡辩态度,最终用完全相同的基础材料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这样的搞法下,在世界考古学研究突破大发展的今天,国内考古却逐渐成了国际学术界难以触碰的“禁忌之地”,未来这种局面若想根本性的改变,恐怕就不光是考古学自身的事了。
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新疆地区,接着是中国弧中的甘青地区的四坝文化与齐家文化晚期,北方的朱开沟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接着中原才开始有回响,陶寺的空腔器和容器,到王城岗的复杂礼容器,最终催生了二里头和二里岗的辉煌;余响所至,到东方的岳石文化,南方的盘龙城等。书中不断厘清的观点,是零星铜器的发现并不能说明制铜技术的出现,更不能说明青铜时代的到来。中原文明迅速将青铜技术演化为礼仪的一部分,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礼容器文化,是上古时代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视野窄,格局小,脑袋笨。作者由于多年坚称二里头就是“最早的中国”,因此不肯把更早的历史称作中国,而这本书实际上连中国地理区间都覆盖不到,就妄称“东亚”。作者的地理术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把Rawson的“中国弧”当成一个真事儿来讲让我怀疑作者不仅仅是脑子不好
仅从“东亚”二字,可见作者风范
篇幅和结构与预想有不小出入,原本期待会更学术一些,但许先生与编辑还是将本书定位为“非纯学术专著”,“兼顾好看与好用”。前四章以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梳理了殷墟时代之前近1500年间中国各地青铜文化发生、传播与演进的考古资料,订立一个严格的判定标准。第五章是结论和思考,该章前两节对学界的若干观点给予直白的批评,最后一节探讨了几种(疑似)域外传入/影响的典型器物(或造型)
更加“罗列报告,回避结论”了,不如《何以中国》那一本
资料翔实,结构清晰,若能有进一步的发酵更好。小标题文采熠熠,非常喜欢(或有接近大众的发心,但其实全然还是学术作品的写作方式)。
太专业,围观一下
所以目前看来人类真正独立连续走完青铜发展之路的唯有两河流域。管窥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高铁读物,勾画甲骨文和青铜器时代的缘起,大量的内容具资料性质,客观但也不容易引起兴趣,对于了解史前文化图景很有帮助。
欲言又止,春秋笔法,读起来很怪。作为学术书欠翔实,作为科普文又失之粗略,只能说要兼顾好用与好看的书着实太难写了。
读半而弃,简而言之,本书并非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之作
一本综述
论证很严谨。但最感兴趣最后一章,值得延展阅读
通识向,不如另外两本
有一点点被篇幅限制了内容的感觉 本来很期待能深入讲解的 图样列表好评 莫名有些样子还蛮可爱的呢( ̄y▽ ̄)~*
文不對題。明明是中國大陸,還不包括新疆地區的青銅考古,卻起了個東亞的大名字。考古分析又非常粗疏。實際上,現在非常需要一本梳理青銅從西亞到中國這一過程的研究,但作者的知識結構不具備。可惜了這個好書名。
晚商以前的“铜”问题。比预想的差一些,可能是篇幅所限吧,想看的技术相关的分析不多,“东亚”也没有特别展开。有些地方不感兴趣,草草看过。笔法确实是一如既往的谨慎,里面“两次礼制变革”的提法挺好,对“铜石并用时代”的驳斥和对“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表彰能看出许老师的见识和关怀。单数章比较有意思,双数章更像是堆材料。期待许老师过上几年能拿出来一本科普向的大书出来。
几个观点: 1.东亚中国存在铜石并用时期是可疑的,青铜时代最早可以追溯至二里头二期。(也即没有一个所谓的历史发展阶段论) 2.中国弧概念,东亚受到中亚青铜制作工艺影响,但“技术革新”,有自己的特色。 3.不能将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作为普遍的时间节点,打破以政治边界为基础的叙事单元。 不是很懂考古,但思维上是有益的。
> 东亚青铜潮
8 有用 困 2021-05-29 23:20:51
这是一本特别“许宏”的书,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方式。尽量客观,使用中性词汇,摆事实,综合判断,但是提出个人看法的时候也毫不手软。这一直是许老师可爱的地方。
5 有用 狼猫狗贱 2023-12-08 00:45:49 辽宁
在某种奇怪氛围下,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讨论,结果最后却连那个呼之欲出的结论也不敢讲出来,只能左顾右盼婉转折冲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变成了小声逼逼。我认为当下为人所谈之色变的“中华文明西来说”(至少是推动跨过文明门槛的关键技术的传播)其实在考古证据和科学论证上并不存在太大障碍,让假说变为普遍接受的公论不过是临门一脚的事情,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有些人一直尝试在无可辩驳的考古资料面前,采取或视而不见,或春秋笔法,或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标准,或在理论遭遇矛盾之处果断双标的诡辩态度,最终用完全相同的基础材料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这样的搞法下,在世界考古学研究突破大发展的今天,国内考古却逐渐成了国际学术界难以触碰的“禁忌之地”,未来这种局面若想根本性的改变,恐怕就不光是考古学自身的事了。
3 有用 李拜石 2024-06-13 16:43:33 北京
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新疆地区,接着是中国弧中的甘青地区的四坝文化与齐家文化晚期,北方的朱开沟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接着中原才开始有回响,陶寺的空腔器和容器,到王城岗的复杂礼容器,最终催生了二里头和二里岗的辉煌;余响所至,到东方的岳石文化,南方的盘龙城等。书中不断厘清的观点,是零星铜器的发现并不能说明制铜技术的出现,更不能说明青铜时代的到来。中原文明迅速将青铜技术演化为礼仪的一部分,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礼容器文化,是上古时代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10 有用 你的momo 2021-05-28 02:30:46
视野窄,格局小,脑袋笨。作者由于多年坚称二里头就是“最早的中国”,因此不肯把更早的历史称作中国,而这本书实际上连中国地理区间都覆盖不到,就妄称“东亚”。作者的地理术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把Rawson的“中国弧”当成一个真事儿来讲让我怀疑作者不仅仅是脑子不好
7 有用 宇文飞升 2021-06-09 23:00:02
仅从“东亚”二字,可见作者风范
3 有用 殷顽民 2021-05-26 14:12:36
篇幅和结构与预想有不小出入,原本期待会更学术一些,但许先生与编辑还是将本书定位为“非纯学术专著”,“兼顾好看与好用”。前四章以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梳理了殷墟时代之前近1500年间中国各地青铜文化发生、传播与演进的考古资料,订立一个严格的判定标准。第五章是结论和思考,该章前两节对学界的若干观点给予直白的批评,最后一节探讨了几种(疑似)域外传入/影响的典型器物(或造型)
3 有用 井子 2022-02-08 19:55:08
更加“罗列报告,回避结论”了,不如《何以中国》那一本
1 有用 溪云 2022-03-03 18:09:03
资料翔实,结构清晰,若能有进一步的发酵更好。小标题文采熠熠,非常喜欢(或有接近大众的发心,但其实全然还是学术作品的写作方式)。
0 有用 东湖的尾巴 2022-03-15 15:00:19
太专业,围观一下
0 有用 邏輯子 2022-03-15 22:37:21
所以目前看来人类真正独立连续走完青铜发展之路的唯有两河流域。管窥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0 有用 寧見 2022-01-29 20:07:53
高铁读物,勾画甲骨文和青铜器时代的缘起,大量的内容具资料性质,客观但也不容易引起兴趣,对于了解史前文化图景很有帮助。
4 有用 以烟景 2021-12-15 15:18:25
欲言又止,春秋笔法,读起来很怪。作为学术书欠翔实,作为科普文又失之粗略,只能说要兼顾好用与好看的书着实太难写了。
0 有用 看书的人何必知 2021-12-22 09:45:22
读半而弃,简而言之,本书并非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之作
1 有用 夏禹 2021-11-15 10:10:12
一本综述
0 有用 乌鸫 2021-11-15 10:46:41
论证很严谨。但最感兴趣最后一章,值得延展阅读
0 有用 頤眞 2021-10-17 14:54:13
通识向,不如另外两本
1 有用 丘夋 2021-12-26 22:11:11
有一点点被篇幅限制了内容的感觉 本来很期待能深入讲解的 图样列表好评 莫名有些样子还蛮可爱的呢( ̄y▽ ̄)~*
2 有用 稼轩门下走狗 2021-12-27 11:49:56
文不對題。明明是中國大陸,還不包括新疆地區的青銅考古,卻起了個東亞的大名字。考古分析又非常粗疏。實際上,現在非常需要一本梳理青銅從西亞到中國這一過程的研究,但作者的知識結構不具備。可惜了這個好書名。
1 有用 wowo 2021-10-17 01:14:35
晚商以前的“铜”问题。比预想的差一些,可能是篇幅所限吧,想看的技术相关的分析不多,“东亚”也没有特别展开。有些地方不感兴趣,草草看过。笔法确实是一如既往的谨慎,里面“两次礼制变革”的提法挺好,对“铜石并用时代”的驳斥和对“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表彰能看出许老师的见识和关怀。单数章比较有意思,双数章更像是堆材料。期待许老师过上几年能拿出来一本科普向的大书出来。
2 有用 司左 2021-10-17 23:05:41
几个观点: 1.东亚中国存在铜石并用时期是可疑的,青铜时代最早可以追溯至二里头二期。(也即没有一个所谓的历史发展阶段论) 2.中国弧概念,东亚受到中亚青铜制作工艺影响,但“技术革新”,有自己的特色。 3.不能将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作为普遍的时间节点,打破以政治边界为基础的叙事单元。 不是很懂考古,但思维上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