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与战争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枕流 2022-08-07 16:15:41

    学会给政府算账可以少生很多气,财政史才是真正的当家视野。几百万的粮饷足以让“理学涵养”一生的同光大佬们破口骂娘。另外作者的文笔极好,颇得古趣,是很多政治史乃至文化史学者都达不到的。

  • 5 建颜 2021-07-07 20:13:08

    从整体史的角度对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变迁中几个重要节点的研究:从最初的户部酌拨制度到就地筹饷、外债与内债组合,最终转变为预算财政下的战时财政;本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与刘老师此前的两部著作一脉相承,书中的每篇文章最终都会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刘老师对史料的运用以及观察问题的视角,对制度转型过渡阶段的关注(如酌拨制度走向瓦解而就地筹饷制度尚未建立的咸丰初年的战时财政政策)也是刘老师研究的亮点

  • 2 欧阳杼 2022-02-26 00:17:08

    从钱出发,用非常详实的数据认真讨论了清朝近代战争是如何用钱的,当然这本著作没有详细讨论钱具体是怎么用的,但只需要认真看看打仗的钱是怎么来的,便能深刻感受到战争烧钱的残酷性。

  • 3 工业先驱萨鲁曼 2022-02-23 11:05:29

    不议论不反思的时候还是一本好书。

  • 3 DRYJIAYOU 2022-01-23 16:19:48

    战争情况下,清廷从平时的户部拨款向非制度性的筹款方式转变,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有清廷控御地方大员问题,还涉及到淮湘之争、恩怨、朝廷舆论、个人素质、中外关系等等隐形因素,确实是一部“活的制度史”。

  • 10 Tradition 2021-10-31 22:26:30

    绝对好书,对长毛之乱,西征,边疆危机,辛亥时期清代财政模式的转变,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左湘和李淮的矛盾和互斗,洋人和清廷的内外争斗写的非常清楚。同光虽然乱世,但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历史时代,各路派系各路英雄各种思想总汇合的乱世时代

  • 0 鹿痴 2021-12-10 08:49:28

    皇室财政和舆论干政几章比较有趣,最后一章做的人好像不多?扎实的实证,实证证的是政治、人事。

  • 1 赛雅颂 2022-10-05 10:36:36 北京

    政治、制度、财政、人事交融。读者读着都不轻松,何况经历者。

  • 1 这是浩浩 2022-10-17 18:54:39 北京

    全书以白银为中心,考察了晚清战时状态下的财政运筹状况,揭示了中央户部与地方督抚的往来博弈。由户部每年指拨银两的财政体制无法维系,就地筹饷成为地方大员平定叛乱、维持统治的主要依托,督抚私人关系、省际利益分合等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与清前中期户部对全国财政银两的统一分配与布置,反映清朝汲取资源与国家治理的高效相比,晚清的地方军饷筹集则折射了国家配置资源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下,国家力量与基层社会的的关系进一步紧密结合。

  • 0 龙门山下小娃娃 2024-02-01 13:48:03 山东

    本没有资格评价,但确实认真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表达方式有点难接受,长句子绕来绕去,本以为财政史的书会简单些,原来想多了。呃心情复杂,既想又不想。

  • 1 逆风飞扬 2022-06-18 12:07:39

    清末内外交困,新政国防,大仗小仗不断,到处用钱,又放权又增税又海关又借债,左支右绌好不容易熬到了辛亥,度支部终究还得躺平了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22-09-09 16:43:39 上海

    “作者信守整体史观并将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关注咸同以及光绪前期的战时财政协济制度及其运作,兼及各类非财政问题和制度之外的各类因素,诸如战争进程、人脉关系、畛域利益、国际关系以及中外媒介之舆论干政等,各个领域彼此影响、相互制约,遵循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精确把握财政因素与非财政因素的纠葛,梳理财政演变中的上层与下层附属机构、中央与省地层面的彼此照应,如实叙述事件各方的意图和言行,近真呈现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制演变脉络。”

  • 0 文孟先生 2023-01-04 15:28:00 湖北

    经典作品。

  • 0 Dean Zhao 2023-07-15 10:50:47 上海

    不仅仅是一部清季以来的战时财政史,该书对这一时期的军费筹款、解运、协济、借债活动中涉及的政治纠葛的认识极为清晰,档案的扎实程度叹为观止。

  • 1 栗子有毒 2022-01-03 10:37:26

    1以第五章为界,前面更有兴趣,后面兴趣不大,各章关联不一。2 一句话概括,由之前户部指拨,走向指拨协济借款多途的战时财政运筹方式。3 恭王支持塞防 醇王支持海防,但当时是恭王话事,文祥主持,所以也就偏向左宗棠。不知道这是不是兄弟俩后来冲突的一个矛盾点,甲申易枢还是很有意思。

  • 1 觉今非又昨非 2021-09-25 23:22:35

    制度兼顾叙事,颇精彩...病中读一老病帝国之事,别有滋味...

  • 1 怸心 2021-08-31 08:49:12

    尤其注重战时财政运作中的人、人情与制度

  • 1 momo 2022-12-19 21:46:31 湖北

    社科文献2021年度好书

  • 0 俗尘渺渺总茫茫 2024-05-24 11:14:04 上海

    两年前做过课堂报告,补标。作者着重思考战局演进与制度尝试突破旧制之间的关系,战局胜败与督抚权力大小及其掌握资源多少的关系,统兵将帅与地方事权不相统合影响到战局的胜负。面对战时变化,地方督抚利用私人关系的亲疏,会出现与邻省之间自行磋商拨解的方式,户部的酌拨和督抚磋商拨解并存。作者希望展现制度变迁与战争情势、制度调整惯性、人事亲疏、舆论等因素的关系。书名战时,既没谈甲午中日也没谈中法,本书集中讨论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左宗棠西征当中的经费筹措问题,即便到结语中也没回应这一略谈的问题,可能是作者的推定中认为向内对财政运作体系的影响远胜于对外。另一点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早期,清对地方督抚和统帅将臣仍采取制衡的策略,避免地方做大,作者对这一时期相对制衡的关系,往往采用一方的叙述,可能可以深化。第五章较佳。

  • 3 小於菟 2021-10-29 14:35:39

    集中于太平天国与左宗棠西征新疆时期的军费筹措问题,最后延伸至辛亥年的军费。战争期间军饷的户部指拨、督抚协商、粮台与筹饷局抽办、宫廷内帑拨济等各种负责筹饷方式一一梳理,展示财政制度的复杂性。开头写清军拿着白银在浙南必须换成铜钱才能交易,还以为要写社会史方面,但正文还是关注皇帝、户部至督抚层面,仍然是制度史的研究。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