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再版新书。相较之前的版本,此版删除了所有注释。
非常详实的介绍崇祯一朝历史的书,作者的议论也是画龙点睛,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细节引用过繁过多,对普通读者不太友好。读完掩卷唏嘘,感慨崇祯皇帝是怎样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一步步把一手还不错的牌打得稀烂的。
崇祯以信王入继大统,除阉党,挽狂澜,稳政局,安民心,勤于临朝,严于苛己,本有中兴之相。然其时内忧外患,其人生性多疑且刚愎,遇内政外事每每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攘外战和不决,安内剿抚不定,屡失良机;用人不专,内不能息党祸于庙堂,去内臣干预外事之痼疾,一任温、周等佞臣为祸内阁,辅臣更迭如走马;任而不信,外不能用疆吏以长久,错杀名将能臣,自毁长城。然明亡于甲申,非亡于崇祯,乃亡于万历天启,亡于阉党祸乱,亡于三饷“重征”,亡于内外交困。崇祯虽非亡国之君,其率众亡国之臣(崇祯自言),居亡国之时,乃有亡国之变。
其实并非思宗传记,而是主政期间各种事情,作者以大量诏对实录的引用,不避繁复地呈现君臣之间的对话和心思。熹宗的烂摊子实在难以收拾,假若穿越为宰辅,千头万绪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没有钱,不肯用内帑,大量征收赋税,用人爱疑,疑人还用,刚愎自用,乃至无将可遣。各类大事都犹犹豫豫,为言官阁老掣肘。天启之后,气数已尽,其势至此,没办法。
对建虏,和战不定;对流寇,抚剿反复;对臣下,恩威皆失;对社稷,功过难评。 说不是亡国之君,可大明就他手里没的,说是亡国之君吧,他又励精图治连敌人都为他惋惜,刚愎自用、疑神疑鬼、举棋不定、不肯担责,如果朱由检是承平之君,这些只算癣疥,可他接手的是危局,他性格上的缺陷立刻变成绝症,把他和大明送走了。P.S.相比折腾四十二日天下的前小卒和就会杀杀杀的前捕快,獾子哥都更像人了。
2024/01/14
后世可以骂崇祯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却不能不承认他不是亡国之君。他不算一个很坏的皇帝,能力和见识也不是有明一代末流的,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生错了时代 崇祯是有性格缺陷的,这种缺陷在王朝末年左支右绌的处境下又被放大了,以致于君臣失和,明亡他有责任,却不能都赖在他身上,毕竟积重难返,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挽救颓势的,崇祯努力了,也尽力了,他值得后人同情
我上我也行
作为一个难以自我更新的政治系统,大明烂到根了之后,既经不起攘外和安内的双重拉锯,也经不起“明主”崇祯的来回折腾。极端集权的体制一旦遇到致命时刻,“圣君”的任性会放大,臣僚的推诿和贪腐也会放大,这些人精有多聪明就会有多大破坏力。 本书对崇祯的一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在晚明史著作中有一定地位,但缺点很多:一是对很多关键事件的缘由没有深入研究分析,比如促使袁崇焕杀毛文龙、崇祯杀袁崇焕的原因;二是对很多迷案只有简单引述和猜测,没有交叉对比及逻辑推演,比如朱由校绝嗣;三是大段引用史料中的文言对话原文过多,既影响可读性也浪费篇幅;四是行文风格略像流水账,主次详略的逻辑线安排得不是太恰当;五是压根没有系统性地分析明亡的原因以及崇祯在这里面的地位。
看来这贼寇却是易治,衣冠之盗甚是难除!
考证精细,评价客观。 崇祯帝历来褒贬不一,总结下来就是勤勉尽责,然优柔寡断、反复无常且战略不清。如果能够坚定执行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对农民军不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如果能够明辨是非,不用温体仁、周延儒等奸恶之徒为首辅,如果能够把握机会与清庭议和,哪怕在最后如果能够不妇人之仁、决议迁都,形势未必不可挽回。 然而历史之所以会让人扼腕叹息,就在于后世能看清的东西,而当局者迷,正所《阿房宫赋》中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崇祯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了。实非亡国之君,却逢亡国之时,加上自身弱点缺陷,难有回天之力。
活形活现的历史!
整书观之,崇祯帝自乙巳之变后,所谓励精图治,不过刻薄寡恩,以骤然喜怒塞独裁统治而已,重用温体仁、周延儒、张至发、薛国观、范志完、陈演导致奸邪当道,贬斥文震孟、钱锡龙、刘宗周、许誉卿、孙传庭、余应桂、黄道周,凌迟郑鄤、袁崇焕,遥控松锦之战、郏县之战,轻信张献忠,战死卢象升、曹文诏、艾万年、曹变蛟、邱民仰、王廷臣,逼反洪承畴,冤杀贺人龙,累死杨嗣昌,误用三边总督杨鹤、五省总督陈奇瑜、兵部尚书张凤翼、五省总督王家祯、五省总理熊文灿、兵部尚书陈新甲,攘外安内进退失策,南迁时机一再贻误,战争指挥处置乖张,人事任免随心所欲,厂卫私刑宦官典兵,内库吝啬“重征”赋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终于导致汉民族罹患三百年之国耻,不可不谓历史罪人。幸而君王死社稷,稍微挽尊气节,余皆不足为训。
樊登听书。
内容丰富翔实,论述严谨有序,内容有些熟悉,有些是第一次读到。
刚读的时候觉得和之前对崇祯的印象差别不大,刚愎自用,用人失察。 但读到后面,崇祯的形象立体起来以后,又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崇祯其人已经比大多数芸芸众生要优秀了,但依然难逃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时也命也。他在当皇帝的十七年间也只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缺点不是在正常不过了。可惜在不对的时间坐在了不对的位置上。 在城破之时对自己儿子们的临别告诫还是很让人感动的,但终究还是一句:尔何为生我家?令人不胜嗟叹。
非亡国之君而亡国身死 这本书就是一个即将溺死之人最后的绝望挣扎 好窒息
崇祯,一个自认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不可及”是他的美德:博综经史,泉涌风生;声色不染,宫禁肃清;刻厉节约,澣衣菲食。 但是,他的软肋在于“不自知”: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猜疑多心,任意斥责;急于求治,旦夕责效;过分明察,趋于繁苛。 可惜,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历史,也是失败者的挽歌。
喜欢里面引用的奏折,刚好读完慈禧全传,大可以把两位实际上的所谓亡国之君并列在一起看一看。一男一女,朴素和贪婪,都有宫廷手腕,都疑似中兴之治,都在末世将倾时面临战和之决断。其实拿传统观念下的是非去框定帝王还是没什么意义,其存在并不是为了做道德楷模。只不过历史的洪流不会为任何人所停留罢了。
> 崇祯传
31 有用 斯坦利 2021-09-09 18:36:41
再版新书。相较之前的版本,此版删除了所有注释。
6 有用 孟津后学 2024-03-06 16:55:23 新疆
非常详实的介绍崇祯一朝历史的书,作者的议论也是画龙点睛,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细节引用过繁过多,对普通读者不太友好。读完掩卷唏嘘,感慨崇祯皇帝是怎样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一步步把一手还不错的牌打得稀烂的。
27 有用 bookbug 2021-06-18 17:38:26
崇祯以信王入继大统,除阉党,挽狂澜,稳政局,安民心,勤于临朝,严于苛己,本有中兴之相。然其时内忧外患,其人生性多疑且刚愎,遇内政外事每每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攘外战和不决,安内剿抚不定,屡失良机;用人不专,内不能息党祸于庙堂,去内臣干预外事之痼疾,一任温、周等佞臣为祸内阁,辅臣更迭如走马;任而不信,外不能用疆吏以长久,错杀名将能臣,自毁长城。然明亡于甲申,非亡于崇祯,乃亡于万历天启,亡于阉党祸乱,亡于三饷“重征”,亡于内外交困。崇祯虽非亡国之君,其率众亡国之臣(崇祯自言),居亡国之时,乃有亡国之变。
3 有用 胖达叔 2023-12-14 22:44:43 湖南
其实并非思宗传记,而是主政期间各种事情,作者以大量诏对实录的引用,不避繁复地呈现君臣之间的对话和心思。熹宗的烂摊子实在难以收拾,假若穿越为宰辅,千头万绪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没有钱,不肯用内帑,大量征收赋税,用人爱疑,疑人还用,刚愎自用,乃至无将可遣。各类大事都犹犹豫豫,为言官阁老掣肘。天启之后,气数已尽,其势至此,没办法。
3 有用 苏斯洛夫 2023-12-16 10:42:06 辽宁
对建虏,和战不定;对流寇,抚剿反复;对臣下,恩威皆失;对社稷,功过难评。 说不是亡国之君,可大明就他手里没的,说是亡国之君吧,他又励精图治连敌人都为他惋惜,刚愎自用、疑神疑鬼、举棋不定、不肯担责,如果朱由检是承平之君,这些只算癣疥,可他接手的是危局,他性格上的缺陷立刻变成绝症,把他和大明送走了。P.S.相比折腾四十二日天下的前小卒和就会杀杀杀的前捕快,獾子哥都更像人了。
2 有用 常備側船 2024-03-12 14:38:27 四川
2024/01/14
2 有用 苇间风 2023-03-20 11:23:37 四川
后世可以骂崇祯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却不能不承认他不是亡国之君。他不算一个很坏的皇帝,能力和见识也不是有明一代末流的,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生错了时代 崇祯是有性格缺陷的,这种缺陷在王朝末年左支右绌的处境下又被放大了,以致于君臣失和,明亡他有责任,却不能都赖在他身上,毕竟积重难返,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挽救颓势的,崇祯努力了,也尽力了,他值得后人同情
1 有用 stone 2024-04-13 23:09:45 河南
我上我也行
4 有用 刺幻者 2023-05-28 17:25:58 北京
作为一个难以自我更新的政治系统,大明烂到根了之后,既经不起攘外和安内的双重拉锯,也经不起“明主”崇祯的来回折腾。极端集权的体制一旦遇到致命时刻,“圣君”的任性会放大,臣僚的推诿和贪腐也会放大,这些人精有多聪明就会有多大破坏力。 本书对崇祯的一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在晚明史著作中有一定地位,但缺点很多:一是对很多关键事件的缘由没有深入研究分析,比如促使袁崇焕杀毛文龙、崇祯杀袁崇焕的原因;二是对很多迷案只有简单引述和猜测,没有交叉对比及逻辑推演,比如朱由校绝嗣;三是大段引用史料中的文言对话原文过多,既影响可读性也浪费篇幅;四是行文风格略像流水账,主次详略的逻辑线安排得不是太恰当;五是压根没有系统性地分析明亡的原因以及崇祯在这里面的地位。
2 有用 ghjklzxvbbnnet 2024-03-08 18:11:34 浙江
看来这贼寇却是易治,衣冠之盗甚是难除!
1 有用 任芃兴 2024-10-13 22:03:59 北京
考证精细,评价客观。 崇祯帝历来褒贬不一,总结下来就是勤勉尽责,然优柔寡断、反复无常且战略不清。如果能够坚定执行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对农民军不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如果能够明辨是非,不用温体仁、周延儒等奸恶之徒为首辅,如果能够把握机会与清庭议和,哪怕在最后如果能够不妇人之仁、决议迁都,形势未必不可挽回。 然而历史之所以会让人扼腕叹息,就在于后世能看清的东西,而当局者迷,正所《阿房宫赋》中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有用 巴金斯老爷 2023-09-06 15:35:55 天津
崇祯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了。实非亡国之君,却逢亡国之时,加上自身弱点缺陷,难有回天之力。
1 有用 Ibiza 2024-04-05 21:10:24 河南
活形活现的历史!
1 有用 发型又乱了 2024-11-08 11:31:59 浙江
整书观之,崇祯帝自乙巳之变后,所谓励精图治,不过刻薄寡恩,以骤然喜怒塞独裁统治而已,重用温体仁、周延儒、张至发、薛国观、范志完、陈演导致奸邪当道,贬斥文震孟、钱锡龙、刘宗周、许誉卿、孙传庭、余应桂、黄道周,凌迟郑鄤、袁崇焕,遥控松锦之战、郏县之战,轻信张献忠,战死卢象升、曹文诏、艾万年、曹变蛟、邱民仰、王廷臣,逼反洪承畴,冤杀贺人龙,累死杨嗣昌,误用三边总督杨鹤、五省总督陈奇瑜、兵部尚书张凤翼、五省总督王家祯、五省总理熊文灿、兵部尚书陈新甲,攘外安内进退失策,南迁时机一再贻误,战争指挥处置乖张,人事任免随心所欲,厂卫私刑宦官典兵,内库吝啬“重征”赋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终于导致汉民族罹患三百年之国耻,不可不谓历史罪人。幸而君王死社稷,稍微挽尊气节,余皆不足为训。
1 有用 醒醒爱看书 2024-10-30 16:56:54 广东
樊登听书。
1 有用 碎叶吹又绿 2025-02-09 10:24:53 北京
内容丰富翔实,论述严谨有序,内容有些熟悉,有些是第一次读到。
1 有用 squirtle 2025-02-03 10:58:46 陕西
刚读的时候觉得和之前对崇祯的印象差别不大,刚愎自用,用人失察。 但读到后面,崇祯的形象立体起来以后,又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崇祯其人已经比大多数芸芸众生要优秀了,但依然难逃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时也命也。他在当皇帝的十七年间也只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缺点不是在正常不过了。可惜在不对的时间坐在了不对的位置上。 在城破之时对自己儿子们的临别告诫还是很让人感动的,但终究还是一句:尔何为生我家?令人不胜嗟叹。
2 有用 砂糖 2022-08-26 22:55:58 湖北
非亡国之君而亡国身死 这本书就是一个即将溺死之人最后的绝望挣扎 好窒息
4 有用 Eintagsfliegen 2022-01-27 08:22:35
崇祯,一个自认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不可及”是他的美德:博综经史,泉涌风生;声色不染,宫禁肃清;刻厉节约,澣衣菲食。 但是,他的软肋在于“不自知”: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猜疑多心,任意斥责;急于求治,旦夕责效;过分明察,趋于繁苛。 可惜,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历史,也是失败者的挽歌。
1 有用 Absinthe 2025-01-31 09:38:31 北京
喜欢里面引用的奏折,刚好读完慈禧全传,大可以把两位实际上的所谓亡国之君并列在一起看一看。一男一女,朴素和贪婪,都有宫廷手腕,都疑似中兴之治,都在末世将倾时面临战和之决断。其实拿传统观念下的是非去框定帝王还是没什么意义,其存在并不是为了做道德楷模。只不过历史的洪流不会为任何人所停留罢了。